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皇甫辉 王斌全 刘涛 张念祖 王建明
单位: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王斌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刘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张念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王建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000129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9例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9例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 1 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术中正确处理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就术中如何处理颈内动脉及预防脑部并发症提出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 百拇医药
文章编号: 1007-6611(2000)01-0053-03
Operation for carotid body tumers
Huangfu Hui,Wang Binquan,Liu Tao,et al
(Dept.of Otorhinolaryngology,1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gical technique of carotid body tumers.Methods N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o discuss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experience.Results The operation was sucessful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 Surgery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disease.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operation is to treat correctly internal carotid arteria.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arotid body tumer; surgery,operative; treament outcome
颈动脉体瘤属化学感受器瘤,发病率低,病例分散,对本病的手术治疗体会不一,仍存在有许多问题,我院1988~1998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9例,均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9例,男5例,女4例,男∶女为5∶4,年龄在19~42岁,中位年龄31岁,病程半年~5年,左侧6例,右侧3例,均为单侧病变,上颈部肿物为其首发症状,2例在外院手术探查,未行手术,转我院,2例病例患者为兄弟关系,但病变不在同侧。
对于上颈部肿物,尤下颌角前下方,相当于颈动脉分叉处,排除转移癌、炎症或先天性疾病,查体:肿物多呈椭圆形,实性,质中等,有时可触及搏动及闻及血管杂音,肿物可向左右移动,而无上、下移动,偶可伴有神经压迫症状如迷走神经受压,颈交感干受压等,应高度怀疑为颈动脉体瘤。本组病例中肿瘤最大直径8 cm,最小4.5 cm,诊断关键在于辅助检查,初多使用CT及DSA(血管数字减影)作为为常规术前检查,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肿瘤所在部位及颈鞘大血管的关系,是术前必不可少的临床资料,本组前5例均行CT及DSA检查,近年来MRI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利用其无创性,可行血管重建的优势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替代了DSA检查,后4例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指导诊断及手术,确诊需靠术中探查情况及术后病理。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及提示肿瘤与颈部大血管的包绕程度,决定是否需备修复材料。
全麻下行颈外径路肿物探查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行斜切口,上、下超出肿瘤各1.5~2.0 cm,据肿瘤的情况,术中灵活上下延伸切口,解剖颈动脉三角,暴露颈鞘上端及肿瘤,明确肿瘤的部位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明确诊断,若为颈动脉体瘤,可首先向上解剖暴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向下暴露颈总动脉,探查肿瘤与各自的关系,术中多见肿瘤与颈外动脉关系密切,各大动脉下方过粗丝线,或导尿管,备无创血管钳及3~0无创缝线以防动脉血管破裂、大出血使用。
术中行颈内动脉测压,瞬间无创血管钳阻断颈总动脉,测压,示颈内动脉压,若>8 kPa可提示同侧大脑供血经大脑基底动脉由对侧供血回流通畅,可作为结扎患侧颈内动脉的客观依据。
沿肿瘤表面先与周围组织分离,如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以防术中损伤。
, 百拇医药
将肿瘤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离,肿瘤多有一完整包膜,紧贴包膜分离,小蚊式钳钝性分离,分离顺序最好是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出血部位多在其后方,分叉处,若分离当中出血(本组病例有3例术中出血)可短时,间断阻断血流,切除肿瘤,后用3~0无创线缝合血管壁,对于颈内动脉测压>8 kPa者阻断时间可较长,为切除肿瘤创造条件(本组 1 例阻断血流20 min)。肿瘤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不能切除者可行颈内动脉切除,取大隐静脉,或颈外动脉等作修复材料,因为良性肿瘤可备人工血管作为修复材料,测压<8 kPa,需首先建立侧支循环,本组病例有 1 例测压>8 kPa,术中结扎颈内动脉,之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外动脉与肿瘤分离困难者,可随肿瘤一并切除。
术后术腔内置负压引流,据术中情况,术后床上静卧7~10 d,尤其有颈部血管破裂病例,本组未见有术后出血病例,因为无菌手术,选用普通广谱抗生素,手术时间较长者,可术中予以抗生素以防感染。
2 结果
, 百拇医药
均在全麻下行颈外径路上颈部肿物探查术,全组病例共9例,无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发生,有3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出血,2例术中无创线缝合出血停止,1例在颈内动脉测压>8 kPa,术中切除部分颈内动脉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因术中阻断血流时间较长,术后病人出现烦躁,麻醉复苏时间延长等症状,经镇静、脱水等治疗,症状缓解,4例病人随访半年~4年,5例病人随访5~8年未见有复发。
3 讨论
3.1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其发病率低,病例分散,对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6]。肿瘤生长缓慢,但因其所在部位,如不进行治疗死亡率可达30%[1],晚期病例可出现颅底受侵症状,晚期病例手术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增大,故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本组9例中病史较长,肿瘤体积>5 cm者,术中肿瘤与血管的粘连程度明显重于病史短者。
3.2 术前CT及DSA、MRI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帮助[6],典型的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分叉处,血管显影呈“高脚杯”状,提示为颈动脉体瘤,若肿瘤包绕血管>2/3周,提示术中保留血管完整剥离肿瘤的可能性较小,术前需作相应准备。
, http://www.100md.com
3.3 Matas试验不能作为术中结扎颈内动脉的依据,1972 Hays提出术中阻断颈总动脉后测颈内动脉残压,评价结扎颈内动脉安全性,若≥ 6.6kPa可以耐受结扎颈内动脉,而不甚出现脑部并发症,其脑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3]。中科院肿瘤医院提出ICA≥8 kPa作为结扎颈内动脉的指标[6],未出现脑部并发症,本组有 1 例行颈内动脉结扎,虽测压>
8 kPa术中仍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
3.4 术中取胸乳肌前缘纵切口,可根据术中情况,上、下延长切口,充分暴露颈部大血管及肿瘤,术中常规准备3~0无创缝线及无创血管钳以备用。
3.5 肿瘤一般有一完整包膜,且未侵犯血管中层,术后病理切片可部分显示此特点,Gordon Taylor称之为白线[2,4],是绝大多数可完整切除而又不发生大血管破裂的理论基础,手术应沿此组织间隙进行,黄志强等认为沿此间隙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所在[5]。
, http://www.100md.com
3.6 肿瘤的分离顺序应首先与周围组织解剖分离,如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之后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顺序分离,术中易出血的部位是颈内动脉的后方,颈内动脉与肿瘤分离后,若分离颈外,可随肿瘤一并切除。
3.7 术中结扎切除部分颈内动脉后,最好予以修复,1994年Brenna报道7例颈内动脉切除患者死亡率达29%[3]。我们认为即使测压 ≥8 kPa也应予以修复,测压≥8 kPa术中阻断血流的时间可较长20~30 min。
3.8 重建的材料有多种,最佳修复材料为动脉血管如颈外动脉、股浅动脉及人造血管等。现大多主张使用大隐静脉,但大隐静脉为静脉血管,组织结构不适于动脉高压,血管壁易受到破坏,很快有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仅能对基底动脉交通支丰富者起一定的帮助,本组 1 例大隐静脉修复者,术后半年随诊,检查大隐静脉已栓塞闭死,不为理想的修复材料,设想为良性肿瘤,能否使用人工血管替代,有待探讨。
, http://www.100md.com
3.9 侧枝循环的建立,包括长期、短期,国外资料均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组病例未行侧枝循环建立,无该方面体会。
3.10 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6],两例病例为兄弟关系,显示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作者简介: 皇甫辉,男,1965年8月生,本科,主治医师
皇甫辉(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Bent TL,Thompson NW,Fry WJ. Carotid body tumors[J].Surgery, 1976, 80: 365.
[2] Shedd BP,Anias JD,Glunt RP.Familial occurrence of carotid body tumors[J].Head and Neck, 1990, 10: 496.
, 百拇医药
[3] 张勤修.头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外科治疗[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7, 21 (1): 26~29.
[4] 卢世秋,李卫东,刘达根,等.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 29 (4): 240.
[5] 黄志强,于敖川,张良才,等.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外科杂志, 1985, 6 (2): 137.
[6] 谷铣之.现代肿瘤学(临床部分)[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95~305.
[收稿日期: 1999-05-30], 百拇医药
单位: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王斌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刘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张念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王建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 太原 030001)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000129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9例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9例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 1 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术中正确处理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就术中如何处理颈内动脉及预防脑部并发症提出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 百拇医药
文章编号: 1007-6611(2000)01-0053-03
Operation for carotid body tumers
Huangfu Hui,Wang Binquan,Liu Tao,et al
(Dept.of Otorhinolaryngology,1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gical technique of carotid body tumers.Methods N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o discuss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experience.Results The operation was sucessful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 Surgery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disease.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operation is to treat correctly internal carotid arteria.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arotid body tumer; surgery,operative; treament outcome
颈动脉体瘤属化学感受器瘤,发病率低,病例分散,对本病的手术治疗体会不一,仍存在有许多问题,我院1988~1998年共收治颈动脉体瘤9例,均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9例,男5例,女4例,男∶女为5∶4,年龄在19~42岁,中位年龄31岁,病程半年~5年,左侧6例,右侧3例,均为单侧病变,上颈部肿物为其首发症状,2例在外院手术探查,未行手术,转我院,2例病例患者为兄弟关系,但病变不在同侧。
对于上颈部肿物,尤下颌角前下方,相当于颈动脉分叉处,排除转移癌、炎症或先天性疾病,查体:肿物多呈椭圆形,实性,质中等,有时可触及搏动及闻及血管杂音,肿物可向左右移动,而无上、下移动,偶可伴有神经压迫症状如迷走神经受压,颈交感干受压等,应高度怀疑为颈动脉体瘤。本组病例中肿瘤最大直径8 cm,最小4.5 cm,诊断关键在于辅助检查,初多使用CT及DSA(血管数字减影)作为为常规术前检查,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肿瘤所在部位及颈鞘大血管的关系,是术前必不可少的临床资料,本组前5例均行CT及DSA检查,近年来MRI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利用其无创性,可行血管重建的优势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替代了DSA检查,后4例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指导诊断及手术,确诊需靠术中探查情况及术后病理。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及提示肿瘤与颈部大血管的包绕程度,决定是否需备修复材料。
全麻下行颈外径路肿物探查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纵行斜切口,上、下超出肿瘤各1.5~2.0 cm,据肿瘤的情况,术中灵活上下延伸切口,解剖颈动脉三角,暴露颈鞘上端及肿瘤,明确肿瘤的部位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明确诊断,若为颈动脉体瘤,可首先向上解剖暴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向下暴露颈总动脉,探查肿瘤与各自的关系,术中多见肿瘤与颈外动脉关系密切,各大动脉下方过粗丝线,或导尿管,备无创血管钳及3~0无创缝线以防动脉血管破裂、大出血使用。
术中行颈内动脉测压,瞬间无创血管钳阻断颈总动脉,测压,示颈内动脉压,若>8 kPa可提示同侧大脑供血经大脑基底动脉由对侧供血回流通畅,可作为结扎患侧颈内动脉的客观依据。
沿肿瘤表面先与周围组织分离,如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以防术中损伤。
, 百拇医药
将肿瘤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离,肿瘤多有一完整包膜,紧贴包膜分离,小蚊式钳钝性分离,分离顺序最好是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出血部位多在其后方,分叉处,若分离当中出血(本组病例有3例术中出血)可短时,间断阻断血流,切除肿瘤,后用3~0无创线缝合血管壁,对于颈内动脉测压>8 kPa者阻断时间可较长,为切除肿瘤创造条件(本组 1 例阻断血流20 min)。肿瘤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不能切除者可行颈内动脉切除,取大隐静脉,或颈外动脉等作修复材料,因为良性肿瘤可备人工血管作为修复材料,测压<8 kPa,需首先建立侧支循环,本组病例有 1 例测压>8 kPa,术中结扎颈内动脉,之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外动脉与肿瘤分离困难者,可随肿瘤一并切除。
术后术腔内置负压引流,据术中情况,术后床上静卧7~10 d,尤其有颈部血管破裂病例,本组未见有术后出血病例,因为无菌手术,选用普通广谱抗生素,手术时间较长者,可术中予以抗生素以防感染。
2 结果
, 百拇医药
均在全麻下行颈外径路上颈部肿物探查术,全组病例共9例,无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发生,有3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出血,2例术中无创线缝合出血停止,1例在颈内动脉测压>8 kPa,术中切除部分颈内动脉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因术中阻断血流时间较长,术后病人出现烦躁,麻醉复苏时间延长等症状,经镇静、脱水等治疗,症状缓解,4例病人随访半年~4年,5例病人随访5~8年未见有复发。
3 讨论
3.1 颈动脉体瘤系化学感受器瘤,其发病率低,病例分散,对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6]。肿瘤生长缓慢,但因其所在部位,如不进行治疗死亡率可达30%[1],晚期病例可出现颅底受侵症状,晚期病例手术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增大,故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本组9例中病史较长,肿瘤体积>5 cm者,术中肿瘤与血管的粘连程度明显重于病史短者。
3.2 术前CT及DSA、MRI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帮助[6],典型的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分叉处,血管显影呈“高脚杯”状,提示为颈动脉体瘤,若肿瘤包绕血管>2/3周,提示术中保留血管完整剥离肿瘤的可能性较小,术前需作相应准备。
, http://www.100md.com
3.3 Matas试验不能作为术中结扎颈内动脉的依据,1972 Hays提出术中阻断颈总动脉后测颈内动脉残压,评价结扎颈内动脉安全性,若≥ 6.6kPa可以耐受结扎颈内动脉,而不甚出现脑部并发症,其脑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3]。中科院肿瘤医院提出ICA≥8 kPa作为结扎颈内动脉的指标[6],未出现脑部并发症,本组有 1 例行颈内动脉结扎,虽测压>
8 kPa术中仍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
3.4 术中取胸乳肌前缘纵切口,可根据术中情况,上、下延长切口,充分暴露颈部大血管及肿瘤,术中常规准备3~0无创缝线及无创血管钳以备用。
3.5 肿瘤一般有一完整包膜,且未侵犯血管中层,术后病理切片可部分显示此特点,Gordon Taylor称之为白线[2,4],是绝大多数可完整切除而又不发生大血管破裂的理论基础,手术应沿此组织间隙进行,黄志强等认为沿此间隙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所在[5]。
, http://www.100md.com
3.6 肿瘤的分离顺序应首先与周围组织解剖分离,如与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之后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顺序分离,术中易出血的部位是颈内动脉的后方,颈内动脉与肿瘤分离后,若分离颈外,可随肿瘤一并切除。
3.7 术中结扎切除部分颈内动脉后,最好予以修复,1994年Brenna报道7例颈内动脉切除患者死亡率达29%[3]。我们认为即使测压 ≥8 kPa也应予以修复,测压≥8 kPa术中阻断血流的时间可较长20~30 min。
3.8 重建的材料有多种,最佳修复材料为动脉血管如颈外动脉、股浅动脉及人造血管等。现大多主张使用大隐静脉,但大隐静脉为静脉血管,组织结构不适于动脉高压,血管壁易受到破坏,很快有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仅能对基底动脉交通支丰富者起一定的帮助,本组 1 例大隐静脉修复者,术后半年随诊,检查大隐静脉已栓塞闭死,不为理想的修复材料,设想为良性肿瘤,能否使用人工血管替代,有待探讨。
, http://www.100md.com
3.9 侧枝循环的建立,包括长期、短期,国外资料均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组病例未行侧枝循环建立,无该方面体会。
3.10 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6],两例病例为兄弟关系,显示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作者简介: 皇甫辉,男,1965年8月生,本科,主治医师
皇甫辉(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Bent TL,Thompson NW,Fry WJ. Carotid body tumors[J].Surgery, 1976, 80: 365.
[2] Shedd BP,Anias JD,Glunt RP.Familial occurrence of carotid body tumors[J].Head and Neck, 1990, 10: 496.
, 百拇医药
[3] 张勤修.头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外科治疗[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7, 21 (1): 26~29.
[4] 卢世秋,李卫东,刘达根,等.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 29 (4): 240.
[5] 黄志强,于敖川,张良才,等.颈动脉体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外科杂志, 1985, 6 (2): 137.
[6] 谷铣之.现代肿瘤学(临床部分)[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95~305.
[收稿日期: 1999-05-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