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性视网膜炎2例报告
作者:贺海燕 栾红 宋京柱 刘建东 孙琪
单位:(宁夏区人民医院病理科,银川 750021;)
关键词:渗出性视网膜炎;临床病理;鉴别诊断
宁夏医学院学报000224
摘要:报告2例罕见的渗出性视网膜炎,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重点讨论了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鉴别,以减少误珍。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486(2000)02-0120-02
渗出性视网膜炎(exudative retinitis)比较罕见,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对其特点认识不足,极易发生误诊[1],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自我院1980~1998年住院手术病人,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常规脱水石腊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男性,1岁,回族。患者入院前7d偶然被家长发现右眼反黄光而来我院就诊,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收住院。患儿为第二胎足月顺产,分娩时无窒息及产伤,家族中无类似眼疾患者。查体:T 36.2℃,P104次/min,R 30次/min,BP未测,发育正常,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B超示:右眼轴长1.9cm,眼球内自颞侧向玻璃体内突出一1.7cm×0.8cm强回声斑,形状不规则;左眼轴长2.1cm,眼球内未发现异常。印象: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CT示:右眼内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球后间隙清楚,神经正常,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印象:符合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科检查:瞳孔反黄光,晶体及玻璃体尚清,眼底可见视盘及血管,网膜灰白色,隆起脱离,左眼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于1997年11月10日全麻下行右眼球摘除术。病例2 患儿男性,2岁,汉族,患儿入院前4月不慎跌倒碰伤头部,家长检查伤情时发现其右眼瞳孔发黄,视物不见。1996年4月来我院就诊,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收住院。患儿G4P4足月顺产,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无传染病史。查体:T 36.8℃,P 80次/min,R 32次/min,BP未测。一般情况良好,视力不合作。眼科检查:瞳孔似“猫眼”,眼前节(-),虹膜纹理清楚,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眼底视网膜隆起,脱入玻璃体,色淡黄,其上见大量新生血管生长。眼压:T+2,视野未测。CT示右侧眼球较对侧略小,其球内混浊成高密度影,CT值42~54Hu(左侧眼球内CT值20Hu),邻近组织结构清,眶骨、颅骨未见异常。印象:右眼球内占位,视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于1996年4月9日全麻下行眼球摘除术。
, 百拇医药
2.2 病理检查 全切眼球标本,大小分别为2.5cm×2.2cm×2cm及2.2cm×2.2cm×2cm;表面光滑,巩膜厚约0.1cm,角膜灰黄色,巩膜灰蓝色,切开见视网膜脱离突入玻璃体中,呈飘带状,在视网膜与脉络膜间,有灰黄色胶冻状物。镜检:眼球巩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结构正常,视网膜脱离,病变视网膜血管扩张,在视网膜与脉络膜间有大量粉红色蛋白性液体,其中有大量泡沫样细胞及针状胆固醇结晶并见黑色素颗粒。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层次清楚,无异型,病灶内部分区域有纤维化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右眼渗出性视网膜炎。
3 讨论及文献复习
此病于1908年首次由Coats所描述,故又称Coats′病(Coats′disease)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良性疾患,临床上以瞳孔出现黄白色闪光为特征,常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1]。
3.1 发病率 郭秉宽[2]从1953至1980年共收集42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08%。作者复习我院1980年至1998年眼球摘除209例,仅见2例,占0.98%。好发于青少年男性,郭秉宽报道的42例,平均年龄5.9岁,12岁以下占97.62%,年龄范围1~34岁,本文2例年龄分别为1及2岁,年龄如此之小实属罕见。
, 百拇医药
3.2 临床表现 早期无自觉症状,至中晚期视力下降或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或眼球外斜始引起注意,眼底典型改变为视网膜渗出和血管异常,病变开始可出现于眼底任何位置,但以颞侧尤其围绕视盘和黄斑附近最为常见。渗出为白色或黄白色,在渗出附近常见点状发亮的胆固醇结晶小体及点状和片状出血,偶可见色素沉着。病变区血管扩张纡曲,管壁呈囊样、梭形或排列成串珠状,并可伴有新生血管和血管间交通支。随着病情发展,视盘可有充血,玻璃体有点状混浊,血管瘤增多,晚期引起视网膜球形脱离。有的病例大块渗出使视网膜高度隆起至晶体后囊,出现白色瞳孔,酷似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引起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圆点状强荧光,有些患者视网膜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闭塞,形成岛状或大片状无灌注区,病变区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其末端常呈毛刷状强荧光,并有荧光素渗漏[3]。
3.3 影像学改变 X线片示眼球内无钙化点,B型超声波示玻璃体内可有强回声斑,形状不规则,但无实质形肿瘤波形。CT示眼球较健侧略小,球内混浊成高密度影,CT值较健侧略高,可能与渗出液中含胆固醇结晶有关。
, 百拇医药
3.4 鉴别诊断 Coats′病典型病例不难确诊,但不典型病例应注意与以下眼疾鉴别。(1)视网膜母细胞瘤:年龄常较小,多在3岁以前,6~12岁少见[3],约20%~30%为双眼发病,发展较快,玻璃体多混浊,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X线片钙化点多见,超声波常见实性肿瘤波形,光镜下肿瘤细胞丰富,核小而深染,呈菊花状排列,与Coats′明显不同。本文2例患者年龄均小于3岁。临床特征为瞳孔反黄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因此发生误诊,故作者认为临床遇到类似病例,应详细进行有关检查,重点与视母进行鉴别,尤其是年龄小于3岁的病例。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期也出现白色瞳孔,但本病多为双眼发病,多见于早产儿接受氧气治疗者,如仔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③转移性眼内炎:常继发于全身急性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眼前节常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④老年黄斑病,年龄大,病变恒在黄斑区,可有反复出血和大块渗出,但视网膜无血管瘤样改变。总之,本病不典型病例术前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尤其晚期病例,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工作中凡遇到瞳孔反黄光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X线摄片,B型超声及CT检查也必不可少,以期得到明确诊断。
, 百拇医药
3.5 病因 迄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有关。本文2例均来自生活贫困家庭,是否与某些营养要素缺乏致代谢障碍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下册)[M].第二版.长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97-1498
[2] 郭秉宽,等.42例Coats′氏病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1983,(2):82
[3] 李凤鸣,等.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44-2246
收稿日期:1999-09-09, 百拇医药
单位:(宁夏区人民医院病理科,银川 750021;)
关键词:渗出性视网膜炎;临床病理;鉴别诊断
宁夏医学院学报000224
摘要:报告2例罕见的渗出性视网膜炎,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重点讨论了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鉴别,以减少误珍。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486(2000)02-0120-02
渗出性视网膜炎(exudative retinitis)比较罕见,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对其特点认识不足,极易发生误诊[1],我们在工作中遇到2例,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自我院1980~1998年住院手术病人,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常规脱水石腊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男性,1岁,回族。患者入院前7d偶然被家长发现右眼反黄光而来我院就诊,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收住院。患儿为第二胎足月顺产,分娩时无窒息及产伤,家族中无类似眼疾患者。查体:T 36.2℃,P104次/min,R 30次/min,BP未测,发育正常,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B超示:右眼轴长1.9cm,眼球内自颞侧向玻璃体内突出一1.7cm×0.8cm强回声斑,形状不规则;左眼轴长2.1cm,眼球内未发现异常。印象: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CT示:右眼内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球后间隙清楚,神经正常,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印象:符合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科检查:瞳孔反黄光,晶体及玻璃体尚清,眼底可见视盘及血管,网膜灰白色,隆起脱离,左眼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于1997年11月10日全麻下行右眼球摘除术。病例2 患儿男性,2岁,汉族,患儿入院前4月不慎跌倒碰伤头部,家长检查伤情时发现其右眼瞳孔发黄,视物不见。1996年4月来我院就诊,以“视网膜母细胞瘤”收住院。患儿G4P4足月顺产,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无传染病史。查体:T 36.8℃,P 80次/min,R 32次/min,BP未测。一般情况良好,视力不合作。眼科检查:瞳孔似“猫眼”,眼前节(-),虹膜纹理清楚,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眼底视网膜隆起,脱入玻璃体,色淡黄,其上见大量新生血管生长。眼压:T+2,视野未测。CT示右侧眼球较对侧略小,其球内混浊成高密度影,CT值42~54Hu(左侧眼球内CT值20Hu),邻近组织结构清,眶骨、颅骨未见异常。印象:右眼球内占位,视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于1996年4月9日全麻下行眼球摘除术。
, 百拇医药
2.2 病理检查 全切眼球标本,大小分别为2.5cm×2.2cm×2cm及2.2cm×2.2cm×2cm;表面光滑,巩膜厚约0.1cm,角膜灰黄色,巩膜灰蓝色,切开见视网膜脱离突入玻璃体中,呈飘带状,在视网膜与脉络膜间,有灰黄色胶冻状物。镜检:眼球巩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结构正常,视网膜脱离,病变视网膜血管扩张,在视网膜与脉络膜间有大量粉红色蛋白性液体,其中有大量泡沫样细胞及针状胆固醇结晶并见黑色素颗粒。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层次清楚,无异型,病灶内部分区域有纤维化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右眼渗出性视网膜炎。
3 讨论及文献复习
此病于1908年首次由Coats所描述,故又称Coats′病(Coats′disease)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良性疾患,临床上以瞳孔出现黄白色闪光为特征,常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1]。
3.1 发病率 郭秉宽[2]从1953至1980年共收集42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08%。作者复习我院1980年至1998年眼球摘除209例,仅见2例,占0.98%。好发于青少年男性,郭秉宽报道的42例,平均年龄5.9岁,12岁以下占97.62%,年龄范围1~34岁,本文2例年龄分别为1及2岁,年龄如此之小实属罕见。
, 百拇医药
3.2 临床表现 早期无自觉症状,至中晚期视力下降或瞳孔出现黄白色反光或眼球外斜始引起注意,眼底典型改变为视网膜渗出和血管异常,病变开始可出现于眼底任何位置,但以颞侧尤其围绕视盘和黄斑附近最为常见。渗出为白色或黄白色,在渗出附近常见点状发亮的胆固醇结晶小体及点状和片状出血,偶可见色素沉着。病变区血管扩张纡曲,管壁呈囊样、梭形或排列成串珠状,并可伴有新生血管和血管间交通支。随着病情发展,视盘可有充血,玻璃体有点状混浊,血管瘤增多,晚期引起视网膜球形脱离。有的病例大块渗出使视网膜高度隆起至晶体后囊,出现白色瞳孔,酷似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引起临床误诊的主要原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典型表现为圆点状强荧光,有些患者视网膜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闭塞,形成岛状或大片状无灌注区,病变区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其末端常呈毛刷状强荧光,并有荧光素渗漏[3]。
3.3 影像学改变 X线片示眼球内无钙化点,B型超声波示玻璃体内可有强回声斑,形状不规则,但无实质形肿瘤波形。CT示眼球较健侧略小,球内混浊成高密度影,CT值较健侧略高,可能与渗出液中含胆固醇结晶有关。
, 百拇医药
3.4 鉴别诊断 Coats′病典型病例不难确诊,但不典型病例应注意与以下眼疾鉴别。(1)视网膜母细胞瘤:年龄常较小,多在3岁以前,6~12岁少见[3],约20%~30%为双眼发病,发展较快,玻璃体多混浊,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X线片钙化点多见,超声波常见实性肿瘤波形,光镜下肿瘤细胞丰富,核小而深染,呈菊花状排列,与Coats′明显不同。本文2例患者年龄均小于3岁。临床特征为瞳孔反黄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因此发生误诊,故作者认为临床遇到类似病例,应详细进行有关检查,重点与视母进行鉴别,尤其是年龄小于3岁的病例。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期也出现白色瞳孔,但本病多为双眼发病,多见于早产儿接受氧气治疗者,如仔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③转移性眼内炎:常继发于全身急性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眼前节常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④老年黄斑病,年龄大,病变恒在黄斑区,可有反复出血和大块渗出,但视网膜无血管瘤样改变。总之,本病不典型病例术前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尤其晚期病例,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工作中凡遇到瞳孔反黄光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X线摄片,B型超声及CT检查也必不可少,以期得到明确诊断。
, 百拇医药
3.5 病因 迄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有关。本文2例均来自生活贫困家庭,是否与某些营养要素缺乏致代谢障碍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下册)[M].第二版.长沙: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97-1498
[2] 郭秉宽,等.42例Coats′氏病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1983,(2):82
[3] 李凤鸣,等.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44-2246
收稿日期:1999-09-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