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65442
干扰素佐治小儿病毒性肺炎41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11期
     作者:徐燕 陆立东

    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无锡,214041

    关键词:

    苏州医学院学报991165 我院于1997~1998年采用中等剂量(1×106)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肺炎41例,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例均按《国家卫生小儿四病防治方案》[1]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干扰素治疗组41例,对照组32例。年龄5月~9岁。均有发热,发热天数1~5天。体温38.5°C~40°C。56例肺部有较密集细湿罗音。49例肺部有斑片状影。

    1.2 治疗:两组皆予抗生素、双黄连静滴及对症处理。干扰素组给予干扰素100万U肌注1次。其中6个月以下婴儿50万U/次,余量氧喷吸入。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24h内体温恢复正常,5日肺部罗音消散。有效:36h热退至正常,7日肺部罗音消散。无效:48h仍未退热,肺内罗音无明显减少。

    1.4 结果:干扰素组中显效34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中,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3%。干扰素组用药后体温下降时间、肺部体征吸收好转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

    干扰素组个别患儿注射干扰素后体温可短时升高,经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正常。

    2 讨论: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2],可促进机体的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能抑制病毒在新侵入的组织细胞内复制、增殖。外源性干扰素和从受感染细胞中释放的内源性干扰素,通过作用于未感染细胞膜上的受体,诱导生成多种细胞浆酶,破坏病毒RNA,影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使这些细胞处于暂时的“抗病毒状态”,限制了病毒感染的扩散,使病毒性肺炎症状改善,病程缩短。

    本文结果显示,中等剂量干扰素1次注射治疗病毒性肺炎效果明显。在病毒血症极期起到顿挫病毒增殖,能明显缩短热程,大部分病例于24h内,体温高峰可下降至38°C左右。肺部体征基本于5天内消失。无明显副作用,仅用一次,病人接受的顺应性好。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王荣国主编.儿科疾病诊疗标准.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20

    2 薛春生,主编.新药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5

    (1999年5月18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