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
作者:李忠友
单位: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 十堰 442049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腺炎;乳腺肿瘤
郧阳医学院学报990319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655.8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临床少见疾病,在国内外仅有少数报告[1],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2%[2],占乳房良性疾病的5%左右,有的在临床上与乳腺癌极难鉴别,常导致误诊、误治。
1 临床资料
1989年1月至1999年8月,我院收治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58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44.5岁。6例均有乳房包块,左乳5例,双侧1例;包块5例在乳晕附近,1例在外上象限;乳头溢液3例;乳头凹陷2例;乳房疼痛5例。手术4例,其中2例行乳房肿块(区段)切除,1例行乳管+瘘管切除术,1例为简化乳癌根治术,均由病理确诊并获痊愈;非手术治疗2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命名
本病命名繁多,曾根据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命名。如称本病为“静脉扩张肿”[3],“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样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瘘”等,直到Haagensen和Stand提出本病以乳头主导管引流停滞为基础,而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这最能代表本病的真实性质。目前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
2.2 发病年龄
本病常见于30~50岁非哺乳期妇女,平均年龄42.6岁。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4.5岁。
2.3 病因和病理
病因尚无统一意见,可能是乳腺的功能状态和内分泌紊乱以及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衰退,分泌功能失常,乳管上皮细胞脱落或大量含脂质分泌物淤积阻塞导管,使导管开口堵塞,而致导管扩张。该分泌物分解后,可由管内渗出或部分管壁破裂而溢出,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学者认为厌氧菌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4]。
, 百拇医药
病理检查:切面灰白或灰黄,病灶无清楚界限,乳晕下导管扩张为条索状,其中可见土黄色栓子条。镜检,早期见导管扩张,上皮萎缩,为单层立方或扁平形,管内有大量脂肪酸结晶及少量泡沫细胞;后期见导管周围脂肪环死,乳腺小叶结构破坏,病变处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5]。本组病例除上述改变外,部分区域小叶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细胞丰富,有一定异型性。
2.4 临床分期和分型
本病临床分三期:(1)急性期,约2周,类似急性乳腺炎表现,抗菌素无效。(2)亚急性期约3周,乳房肿块伴炎症表现,似脓肿,但无波动感,穿刺无脓液。(3)慢性期,肿块缩小,乳头回缩,并持续存在。临床主要属慢性期,本组5例发病在一年以上。分为三型:(1)乳头溢液型,以浆液性或脓性多见。(2)乳房肿块型,表现为乳晕周围或乳房中间带肿块为多见,中等硬。本组所有病例均有肿块,乳晕周围占83%。(3)混合型,乳头溢液和乳房肿块同时存在。
, http://www.100md.com
2.5 诊断要点
(1)4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可有哺乳障碍史,病变常限于一侧。本组5例在左侧,1例双侧;(2)乳房肿块,特别是乳晕区,早期常与皮肤粘连,并出现同侧腋淋巴结肿大,(3)乳头溢液可为早期首发症状,多为浆液性或脓性,也可为血性。本组3例就各有1例;(4)急性期可有急性乳腺炎的红肿热痛,但体温、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生素疗效差;(5)乳腺导管造影,本组1例清楚地显示扩张导管与瘘管相通及扩张的程度和范围;(6)乳头溢液或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细胞残核及坏死物[6]。
2.6 鉴别诊断
尽管有以上诊断要点,但其临床表现的三个时期不易与急性乳腺炎、乳房结核鉴别,特别是慢性期酷似乳癌。
2.7 治疗和预后
, 百拇医药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1)乳管切除术,适于乳晕下肿块及导管扩张;(2)乳腺区段切除术,适于乳晕外肿块且较局限者;(3)单纯乳腺切除术,适于病变范围大或弥漫性病患者。本病属良性疾病,尚未见恶变报告,手术切除后,可获得良好效果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梁永海.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华外科杂志,1993,21(2):77
2 杨维良.乳腺导管扩张症(附71例报告).哈尔滨医大学报,1990,24((2):91
3 曹月敏.乳腺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1.142~147
4 宋希林.乳腺导管扩张症273例临床分析.普外临术,1996,11(6):363
5 吕福林.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69~276
6 房献平.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356
(1999-04-24 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 十堰 442049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腺炎;乳腺肿瘤
郧阳医学院学报990319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655.8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临床少见疾病,在国内外仅有少数报告[1],其发病率约占乳房疾病的2%[2],占乳房良性疾病的5%左右,有的在临床上与乳腺癌极难鉴别,常导致误诊、误治。
1 临床资料
1989年1月至1999年8月,我院收治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58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44.5岁。6例均有乳房包块,左乳5例,双侧1例;包块5例在乳晕附近,1例在外上象限;乳头溢液3例;乳头凹陷2例;乳房疼痛5例。手术4例,其中2例行乳房肿块(区段)切除,1例行乳管+瘘管切除术,1例为简化乳癌根治术,均由病理确诊并获痊愈;非手术治疗2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命名
本病命名繁多,曾根据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而命名。如称本病为“静脉扩张肿”[3],“浆细胞性乳腺炎”,“粉刺样乳腺炎”,“闭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瘘”等,直到Haagensen和Stand提出本病以乳头主导管引流停滞为基础,而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这最能代表本病的真实性质。目前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
2.2 发病年龄
本病常见于30~50岁非哺乳期妇女,平均年龄42.6岁。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4.5岁。
2.3 病因和病理
病因尚无统一意见,可能是乳腺的功能状态和内分泌紊乱以及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衰退,分泌功能失常,乳管上皮细胞脱落或大量含脂质分泌物淤积阻塞导管,使导管开口堵塞,而致导管扩张。该分泌物分解后,可由管内渗出或部分管壁破裂而溢出,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学者认为厌氧菌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4]。
, 百拇医药
病理检查:切面灰白或灰黄,病灶无清楚界限,乳晕下导管扩张为条索状,其中可见土黄色栓子条。镜检,早期见导管扩张,上皮萎缩,为单层立方或扁平形,管内有大量脂肪酸结晶及少量泡沫细胞;后期见导管周围脂肪环死,乳腺小叶结构破坏,病变处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5]。本组病例除上述改变外,部分区域小叶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细胞丰富,有一定异型性。
2.4 临床分期和分型
本病临床分三期:(1)急性期,约2周,类似急性乳腺炎表现,抗菌素无效。(2)亚急性期约3周,乳房肿块伴炎症表现,似脓肿,但无波动感,穿刺无脓液。(3)慢性期,肿块缩小,乳头回缩,并持续存在。临床主要属慢性期,本组5例发病在一年以上。分为三型:(1)乳头溢液型,以浆液性或脓性多见。(2)乳房肿块型,表现为乳晕周围或乳房中间带肿块为多见,中等硬。本组所有病例均有肿块,乳晕周围占83%。(3)混合型,乳头溢液和乳房肿块同时存在。
, http://www.100md.com
2.5 诊断要点
(1)40岁左右的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可有哺乳障碍史,病变常限于一侧。本组5例在左侧,1例双侧;(2)乳房肿块,特别是乳晕区,早期常与皮肤粘连,并出现同侧腋淋巴结肿大,(3)乳头溢液可为早期首发症状,多为浆液性或脓性,也可为血性。本组3例就各有1例;(4)急性期可有急性乳腺炎的红肿热痛,但体温、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生素疗效差;(5)乳腺导管造影,本组1例清楚地显示扩张导管与瘘管相通及扩张的程度和范围;(6)乳头溢液或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发现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细胞残核及坏死物[6]。
2.6 鉴别诊断
尽管有以上诊断要点,但其临床表现的三个时期不易与急性乳腺炎、乳房结核鉴别,特别是慢性期酷似乳癌。
2.7 治疗和预后
, 百拇医药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1)乳管切除术,适于乳晕下肿块及导管扩张;(2)乳腺区段切除术,适于乳晕外肿块且较局限者;(3)单纯乳腺切除术,适于病变范围大或弥漫性病患者。本病属良性疾病,尚未见恶变报告,手术切除后,可获得良好效果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梁永海.乳腺导管扩张症.中华外科杂志,1993,21(2):77
2 杨维良.乳腺导管扩张症(附71例报告).哈尔滨医大学报,1990,24((2):91
3 曹月敏.乳腺外科学.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1.142~147
4 宋希林.乳腺导管扩张症273例临床分析.普外临术,1996,11(6):363
5 吕福林.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69~276
6 房献平.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356
(1999-04-24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