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65682
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2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李忠民 肖学钧 吴若彬 卢聪 张镜芳

    单位:510080 广州市,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

    关键词:心脏瓣膜,人工;血栓形成

    实用医学杂志000727 摘 要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20例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瓣膜血栓病例的再手术治疗或溶栓治疗,分析瓣膜血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效果。结果:13例再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7例溶栓治疗,6例B超证实血栓较前缩小,1例无效。结论:再手术治疗瓣膜血栓并不增加手术风险,而且治疗效果可靠。溶栓治疗适用于对机械瓣功能无影响的早期血栓形成。加强抗凝治疗对预防瓣膜血栓并发症具有相当重要作用。

    我院自1995年3月~2000年2月,发现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20例,12例为本院瓣膜替换术后患者,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4~54岁,通过心脏B超检查发现并证实瓣膜血栓距瓣膜替换术施行时间约8个月~15年。其中3例为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4例为二尖瓣替换术(MVR),3例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DVR)。10例再出现心悸、气促等临床症状。X线胸片示双肺淤血征,肺纹理明显增多。心电图示,12例心房纤颤,6例心肌劳累,2例预激综合征。心脏B超提示,机械瓣口血流速度加快,瓣周或瓣架见异常团块状回声。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1~15 s,血小板升高1例,纤维蛋白原偏高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组织(再手术后)送病理检查均示,送检物与血栓符合。部分为红色血栓,白色血栓,部分血栓有钙化。

    1.2 治疗方法 13例在体外循环下再手术治疗。方法:胸骨正中切口径路,用摇摆锯锯开胸骨,锐性或钝性交替分离胸骨后及心包,游离出主动脉。切开右侧纵隔胸膜,心包外游离上、下腔静脉。插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管,建立体外循环,血流降温至25℃~28℃,阻断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主动脉根部灌注4∶1冷血含钾心肌保护液。显露主动脉用原主动脉根部切口。显露二尖瓣采用心包外左房切口或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失功能的机械瓣用尖刀小心剥离切割原缝线,尽量减少或避免瓣环和心肌损伤或撕裂,并清除所有新生组织,反复冲洗心脏。新生组织送病检。植入机械瓣时均采用带垫片的Dacron瓣膜缝线间断缝合。7例溶栓治疗。方法:尿激酶150万U或链激酶15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半小时或1 h内静脉滴注后,再用肝素1.25万U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以此浓度500~750 U/h维持,持续3~5 d。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3例行再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其中11例再次行瓣膜替换术,2例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2例行瓣膜血栓清除术。术后加强抗凝治疗,随访3~60个月复查B超未见瓣膜血栓再形成。7例行溶栓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B超证实血栓较前缩小,1例无效行再手术治疗。随访B超检查示瓣上异常回声已纤维化或钙化。1例外院B超示血栓消失。

    3 讨论

    3.1 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原因 人工机械瓣瓣膜血栓是瓣膜替换术后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1]。一般认为,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是凝血机制异常增强所致。血小板和(或)血管壁功能异常往往是体内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瓣膜替换术引起血栓栓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流缓慢,二尖瓣瓣膜血栓发生率高与血流缓慢有关,本组占70%。血流缓慢一般与替换瓣膜的流体液压特性有关。替换瓣膜有效瓣孔可不同程度影响血流速度而致血流缓慢。有效瓣孔愈小,心房内淤血程度愈严重,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就愈大。故瓣膜替换术后瓣叶的开启幅度及通畅均可成为血栓形成的诱因。血流阻滞不仅使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及时清除,致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增高,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还可引起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素释放减少,纤溶功能受抑导致血栓形成。
, 百拇医药
    3.2 影响瓣膜血栓形成的因素 (1)瓣膜类型与设计:血栓的发生率高低与机械瓣所产生的残余物及涡流形成的大小有关。不同的瓣膜类型血栓发生率不同。本组产生瓣膜血栓的瓣膜类型有,美国Medtronic Hall瓣8例。St.Jude双叶瓣1例,广东St.Vincent瓣6例,上海瓣5例,表明血栓的形成与瓣膜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2)抗凝治疗:换瓣术后抗凝不当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据文献[2]报道,早期人工瓣膜并发血栓栓塞发生率高达35%~50%,应用抗凝治疗后栓塞率为0.75%病人年。本组病例换瓣术后PT值均偏低及3例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出现瓣膜血栓,证明加强抗凝治疗对预防瓣膜替换术后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凝血酶原时间比(PTR)在1.5左右对于预防出血及栓塞均较理想。主动脉瓣替换术后亦应以终生抗凝治疗较为安全。(3)心房纤颤:瓣膜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是血栓栓塞发生的主要因素。瓣膜手术患者的心房节律失常可加重心房内淤血,进而促发血栓形成。(4)其它:既往有血栓史,左房大,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等均可影响血栓形成。
, 百拇医药
    3.3 瓣膜替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治疗 血栓性卡瓣的传统治疗是再次手术,早期文献报道再手术病死率高。故Aoyagi等[4]主张无危险临床状况的应溶栓治疗。手术治疗仅施行于紧急的严重的患者。溶栓治疗主要方法为尿激酶或链激酶和肝素等的联合应用,溶栓治疗一般适用于<72 h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主要并发症为出血,血栓栓塞,过敏反应。本组患者溶栓效果差,考虑与定期复查间隔时间长或出现症状再复查B超,血栓形成时间长有关。作者认为,早期的新鲜血栓形成或不影响瓣膜功能的小血栓,可溶栓治疗。溶栓效果不理想,出现机械瓣梗阻症状的应再手术治疗。再手术治疗本身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本组再手术治疗无死亡是很好的佐证。降低再手术病死率的关键在于:(1)注意心肌保护,采用冷血含钾心肌保护液。(2)术中尽量减少分离与心肌粘连的组织,避免损伤冠脉,减少心肌创伤。以能建立体外循环为原则,以灌注保护心肌为主,缩短手术时间。(3)切除失功能瓣膜时,尽量减少或避免瓣环和心肌的损伤、撕裂。(4)瓣膜再置入注意瓣膜开启方向及幅度,减少涡流产生。(5)术后注意控制心衰,控制液体入量,加强利尿减少心肌水肿,降低容量负荷,加强心肌收缩功能,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稳定血压,应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前后负荷,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控制严重心律失常。
, 百拇医药
    本组结果表明,再次手术本身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溶栓治疗适用于早期血栓形成及不影响瓣膜功能的小血栓。加强抗凝治疗对预防瓣膜血栓并发症具有相当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Butohart EG,Lewis PA,Bethel JA,et al. Adjusting anticoagulation to prosthesis thrombogenicity and patient risk factors,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edtronic Hall Valve. Circulation.1991,84(Suppl 5):61.

    2,Yamak B. Karago ZHY. Low-dose anticoagulat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 Jude medical michanical valve prostheses. Thorac Cardiorasc Surg. 1993,41(2):38.

    3,Aoyagi S,Fukunaga S,Suzuki S,et al. Obstruction of mechanisthesis:clinical diagnosis and surgical 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Surgery Today. 1996,26(6):100~106.

    (收稿日期:2000-03-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