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恶变特征及内镜下治疗
作者:谢惠君 宋育林 程 芄 朱克利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室,合肥 230022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检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990335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5.35
我院1978年1月~1998年7月用结肠镜检查全结肠3 489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83例(13.84%),其中恶变者42例,恶变息肉经内镜治疗39例。现对以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以及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评价恶变息肉经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恶变息肉中,男28例,女14例,男女之比2∶1。年龄20~75岁,平均57.3岁。30岁以下者3例(7.1%),31~40岁5例(11.9%),41~50岁11例(26.2%),50岁以上者23例(54.8%)。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受检原因为反复发作的血便者28例(66.7%),其余为腹泻、左下腹痛等。其中既往接受过息肉治疗者5例,结肠癌手术后复查7例。病程1个月至15年。
1.3 检查方法 用日本奥林巴斯纤维结肠镜CF-P230I或电子结肠镜CF-P230I进行全结肠检查。
2 结果
2.1 部位与数目 直肠21例(50%),乙状结肠12例(28.6%),降结肠3例(7.1%),横结肠2例(4.8%),升结肠3例(7.1%),全结肠多处息肉恶变1例(2.4%)。
单发息肉恶变15例(35.7%),多发息肉27例(64.3%),其中2~5个9例,6个以上18例。1例息肉患者,全结肠满布无数大小不等息肉,后经手术切除全结肠,病检有5处息肉恶变。
2.2 大小与形态 <1 cm者12例(28.6%),其中最小者0.5 cm 2例,1~2 cm者19例(45.2%),2 cm者11例(26.2%),最大者3.5 cm 1例。
, 百拇医药
有蒂息肉35例(83.3%),宽蒂、指状息肉7例(16.7%);表面分叶状、绒毛状、伴有充血、糜烂、污秽33例(78.6%),表面光滑者9例(21.4%)。
2.3 组织学类型与癌变 483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262例,腺瘤性息肉221例。增生性息肉无1例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42例,腺瘤性息肉恶变率19.0%。
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32例(76.2%),管状腺瘤3例(7.1%),混合性腺瘤7例(16.7%),其中腺瘤伴血吸虫卵1例。
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腺体癌变37例,腺瘤原位癌变5例。2.4 息肉治疗及随访 42例恶变息肉,39例经内镜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2 cm的息肉均能容易地一次切除成功,对于>2 cm或基底部较宽的息肉,采用较长时间或多次重复通电,或分次套切,一般分2或3次套切。切除后全瘤送病理检查。其中3例病检后发现息肉基底部恶变追加了手术。另外2例因息肉过大(>3 cm)、基底部较宽,1例因息肉病而未行电切治疗,直接手术。
, 百拇医药
治疗后随访者28例,结肠镜复查次数为1~5次。随访时间≤1年者3例,>3年者14例,>5年者11例,最后随访时间最长者8年。1例息肉恶变伴结肠癌术后者,1年后出现结肠癌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死亡;其余经结肠镜检查随访,均无局部复发恶变转移情况。
3 讨论
3.1 恶变息肉的相关性因素 息肉癌变与病人年龄、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患者年龄越大,癌变率越高〔1〕。本组患者年龄平均57.3岁。但青年人息肉癌变也有发生,本组<30岁者3例(7.1%)。一般认为息肉大小与癌变关系最为密切〔2〕,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但本组恶变息肉中<1 cm者12例,其中2例仅0.5 cm,因此小息肉也不容忽视。表面分叶状、绒毛状伴糜烂的息肉恶变者多,此种息肉组织脆,极易发生出血,故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便血。表面光滑的息肉仍有癌变可能,也以尽早摘除为好。多发性息肉癌变率高于单发息肉,一般认为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病癌变率几乎100%。左半结肠的息肉癌变率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本组直肠、乙状结肠息肉恶变者占绝大多数,符合越远端的结肠其息肉恶变率有逐渐增加趋势的特点〔1〕。
, 百拇医药
恶变息肉与组织学类型关系极为密切。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变无关,本组262例增生性息肉无一例恶变。42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恶变者最多。绒毛状腺瘤多见有明显异型性上皮,故容易癌变。癌变率约50%左右〔3〕。管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癌变相对较少。
3.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 大肠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演变为腺癌需要一个间变过程。腺瘤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即有恶变的可能性。我们发现的恶变息肉,大都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继而发生癌变。因此可以认为腺瘤癌变前可能都经过不典型增生增长阶段。
大肠癌患者常有腺瘤并存,手术后仍常有腺瘤发生,且易癌变。本组有7例恶变息肉是大肠癌术后随访中发现的,支持大肠癌大多数是腺瘤演变而来的观点。
3.3 恶变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价值评定 绝大多数癌变息肉均可经内镜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而无须手术。对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任何息肉,均应该及时治疗,内镜下套切可以全瘤活检,无疑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单凭用活检钳取出的小块组织来确定息肉是否癌变并不准确,全瘤活检是十分必要的。原位癌因粘膜内无淋巴管,无转移机会,因此只要全瘤切除就可达到根治目的。对于有浸润癌的腺瘤,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切除的腺瘤完整,切缘无癌,只要密切观察随访,可不必行肠切除。从本组内镜切除恶变息肉随访的病例来看,并无术后癌复发的情况发生,因此内镜治疗恶变息肉是可行的。如切除后全瘤活检发现基底部切缘有癌变的情况,可追加手术治疗。对少数瘤体过大、基底部过宽的腺瘤则采取手术治疗为宜。
, 百拇医药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关键,及时地经内镜治疗息肉,可尽早地发现恶变息肉,对于防治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谢惠君,女,44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张志燕.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内镜,1994;11(1):1~3
2 杨伟生.消化道息肉及息肉病.内镜,1995;12(3):161~163
3 林惠珍.消化道息肉829例癌变因素的探讨.新消化病学杂志,1995;3(4):38~40
1998-11-11收稿,1999-01-25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窥镜室,合肥 230022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检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990335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5.35
我院1978年1月~1998年7月用结肠镜检查全结肠3 489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83例(13.84%),其中恶变者42例,恶变息肉经内镜治疗39例。现对以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以及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评价恶变息肉经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恶变息肉中,男28例,女14例,男女之比2∶1。年龄20~75岁,平均57.3岁。30岁以下者3例(7.1%),31~40岁5例(11.9%),41~50岁11例(26.2%),50岁以上者23例(54.8%)。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受检原因为反复发作的血便者28例(66.7%),其余为腹泻、左下腹痛等。其中既往接受过息肉治疗者5例,结肠癌手术后复查7例。病程1个月至15年。
1.3 检查方法 用日本奥林巴斯纤维结肠镜CF-P230I或电子结肠镜CF-P230I进行全结肠检查。
2 结果
2.1 部位与数目 直肠21例(50%),乙状结肠12例(28.6%),降结肠3例(7.1%),横结肠2例(4.8%),升结肠3例(7.1%),全结肠多处息肉恶变1例(2.4%)。
单发息肉恶变15例(35.7%),多发息肉27例(64.3%),其中2~5个9例,6个以上18例。1例息肉患者,全结肠满布无数大小不等息肉,后经手术切除全结肠,病检有5处息肉恶变。
2.2 大小与形态 <1 cm者12例(28.6%),其中最小者0.5 cm 2例,1~2 cm者19例(45.2%),2 cm者11例(26.2%),最大者3.5 cm 1例。
, 百拇医药
有蒂息肉35例(83.3%),宽蒂、指状息肉7例(16.7%);表面分叶状、绒毛状、伴有充血、糜烂、污秽33例(78.6%),表面光滑者9例(21.4%)。
2.3 组织学类型与癌变 483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262例,腺瘤性息肉221例。增生性息肉无1例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42例,腺瘤性息肉恶变率19.0%。
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32例(76.2%),管状腺瘤3例(7.1%),混合性腺瘤7例(16.7%),其中腺瘤伴血吸虫卵1例。
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腺体癌变37例,腺瘤原位癌变5例。2.4 息肉治疗及随访 42例恶变息肉,39例经内镜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2 cm的息肉均能容易地一次切除成功,对于>2 cm或基底部较宽的息肉,采用较长时间或多次重复通电,或分次套切,一般分2或3次套切。切除后全瘤送病理检查。其中3例病检后发现息肉基底部恶变追加了手术。另外2例因息肉过大(>3 cm)、基底部较宽,1例因息肉病而未行电切治疗,直接手术。
, 百拇医药
治疗后随访者28例,结肠镜复查次数为1~5次。随访时间≤1年者3例,>3年者14例,>5年者11例,最后随访时间最长者8年。1例息肉恶变伴结肠癌术后者,1年后出现结肠癌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死亡;其余经结肠镜检查随访,均无局部复发恶变转移情况。
3 讨论
3.1 恶变息肉的相关性因素 息肉癌变与病人年龄、息肉大小、部位、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患者年龄越大,癌变率越高〔1〕。本组患者年龄平均57.3岁。但青年人息肉癌变也有发生,本组<30岁者3例(7.1%)。一般认为息肉大小与癌变关系最为密切〔2〕,即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但本组恶变息肉中<1 cm者12例,其中2例仅0.5 cm,因此小息肉也不容忽视。表面分叶状、绒毛状伴糜烂的息肉恶变者多,此种息肉组织脆,极易发生出血,故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便血。表面光滑的息肉仍有癌变可能,也以尽早摘除为好。多发性息肉癌变率高于单发息肉,一般认为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息肉病癌变率几乎100%。左半结肠的息肉癌变率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本组直肠、乙状结肠息肉恶变者占绝大多数,符合越远端的结肠其息肉恶变率有逐渐增加趋势的特点〔1〕。
, 百拇医药
恶变息肉与组织学类型关系极为密切。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变无关,本组262例增生性息肉无一例恶变。42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恶变者最多。绒毛状腺瘤多见有明显异型性上皮,故容易癌变。癌变率约50%左右〔3〕。管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癌变相对较少。
3.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 大肠腺瘤性息肉为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演变为腺癌需要一个间变过程。腺瘤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即有恶变的可能性。我们发现的恶变息肉,大都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继而发生癌变。因此可以认为腺瘤癌变前可能都经过不典型增生增长阶段。
大肠癌患者常有腺瘤并存,手术后仍常有腺瘤发生,且易癌变。本组有7例恶变息肉是大肠癌术后随访中发现的,支持大肠癌大多数是腺瘤演变而来的观点。
3.3 恶变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价值评定 绝大多数癌变息肉均可经内镜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而无须手术。对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任何息肉,均应该及时治疗,内镜下套切可以全瘤活检,无疑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单凭用活检钳取出的小块组织来确定息肉是否癌变并不准确,全瘤活检是十分必要的。原位癌因粘膜内无淋巴管,无转移机会,因此只要全瘤切除就可达到根治目的。对于有浸润癌的腺瘤,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切除的腺瘤完整,切缘无癌,只要密切观察随访,可不必行肠切除。从本组内镜切除恶变息肉随访的病例来看,并无术后癌复发的情况发生,因此内镜治疗恶变息肉是可行的。如切除后全瘤活检发现基底部切缘有癌变的情况,可追加手术治疗。对少数瘤体过大、基底部过宽的腺瘤则采取手术治疗为宜。
, 百拇医药
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关键,及时地经内镜治疗息肉,可尽早地发现恶变息肉,对于防治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谢惠君,女,44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张志燕.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演变关系.内镜,1994;11(1):1~3
2 杨伟生.消化道息肉及息肉病.内镜,1995;12(3):161~163
3 林惠珍.消化道息肉829例癌变因素的探讨.新消化病学杂志,1995;3(4):38~40
1998-11-11收稿,1999-01-25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