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成人舌念珠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武瑾 王志华
单位:武瑾(安徽省立医院口腔科);王志华(安徽省立医院病理科,合肥 230001)
关键词:念珠菌病;口腔;病理学;舌疾病;病理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428 摘要 目的 探讨舌原发性白色念珠菌病(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及病理表现、诊治与预后。方法 对31例舌念珠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舌念珠菌病发病平均年龄56.5岁;发生于舌后1/3处18例,舌中1/3处13例;临床以萎缩为主13例,以增生为主18例,镜下均查见菌丝与孢子,5例增殖性病损组织切片显示上皮不全角化。结论 舌念珠菌病好发于老年人,以舌中后部多见,诊断应根据临床病理表现;治疗一般采用抗霉药,久治不愈的应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 R519.3;R78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4-0313-02
, http://www.100md.com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简称念珠菌病)日益常见,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很多部位,舌为其好发病位之一。笔者将本科门诊所诊治的31例原发于舌的念珠菌病进行临床与病理学分析,探讨本病的病因、诊疗与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占67.7%),平均56.5岁。诱因:吸烟14人(占45.2%),发病前3个月使用过抗生素12人(占38.7%),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与镇静剂各1人(各占3.2%),嗜酸食者3人(占9.6%)。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诉多以口干、舌痛、舌部麻刺或烧灼感为主,伴有味觉减退或味觉异常16人,味觉丧失2人,疼痛16人,口干25例,烧灼感13人,痒感4人,麻木感3人。临床检查舌背部病损,31例均发生在舌中线两侧,舌体后1/3处18例(占58.1%),舌中1/3处13例(占41.9%)。舌病损主要表现为舌乳头萎缩及局部充血,或伴舌体肥大,病损近似椭圆形,有的伴有溃疡及伪膜、白色角化斑点及结节状增生。本组将其分为:①舌乳头萎缩伴明显充血,计18例。②舌乳头萎缩充血伴有溃疡,计5例。③舌乳头萎缩充血,伴结节状增生,计5例。④舌背部除结节状增生外,伴有溃疡及白色角化斑点,计3例。
, 百拇医药
1.3 诊断 31例均采用直接涂片或染色法,将病损处涂片用10%氢氧化钾处理后加热固定,显微镜下观察,见有折光性强的菌丝及孢子,或革兰染色阳性的菌丝及孢子列入本组。其中5例增殖性病损行活体组织切片,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及PAS染色,光镜检查。
1.4 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所有患者均行抗霉菌治疗,局部用50万U*片-1的制霉菌素片每日3~4次含化,3%碳酸氢钠液与0.2%洗必泰交替含嗽,每日3~5次,口服酮康唑200 mg,或氟康唑50 mg,每日1次连服2周,局部用药持续4~6周。3例疗效不佳者行手术切除。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例增生性标本可看到上皮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增长;上皮有水肿及白细胞移出,其中3例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在上皮浅层堆聚集形成微小脓肿。PAS染色5例标本均可见到念珠菌菌丝侵入上皮。基底膜不完整,上皮下方肌肉为纤结缔组织取代,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 百拇医药
2.2 治疗结果 本组31例中20例患者能按时复诊。治疗6周后,其中17例舌部病损完全消失,舌乳头恢复正常。另外3例除了结节状增生未消失外,其它症状均已消失,增生物予以手术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
3 讨论
口腔念珠菌病多发生于角化较疏松处,且正常人口中该菌的分布多见舌、腭、颊,以舌后1/3最多见〔1〕。本组统计舌背念珠菌病损,都发生在舌背中线两侧的舌后部,其中7例患者在舌背相对应的腭粘膜上有充血现象,这可能是舌念珠菌直接与上腭粘膜接触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舌部的念珠菌病常呈椭圆形局限性病损。本组31例患者除自觉症状外,在舌背病损区皆找到大量菌丝及孢子,此为确诊依据。从病损形态及病程将其归为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及慢性增殖型。除此之外,临床舌念珠菌病还有一常见类型即急性假膜型,又称雪口,由于多见于婴幼儿,本组没有列入统计。
本组31例均以口干为主要症状,但与舍格林综合征不同,一般唾液量分泌正常,无腮腺肿大病史,腮腺造影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后者所具变化。此外,舌痛为另一常见症状,检查有舌体肥大、充血、舌裂、增生、乳头萎缩及舌糜烂等表现。
, 百拇医药
口腔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易发生念珠菌性白斑,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高岩等〔2〕研究证明,念珠菌白斑的上皮较其它白斑厚,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可能存在较快的细胞迁移,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念珠菌白斑为癌前病变的观点。本组5例增殖性病损的病理切片均显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伴不全角化,未显示有异常角化,考虑有发生念珠菌白斑的可能,对于其中治疗效果不佳的3例行手术切除并随访。
作者简介:武瑾,女,36岁,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章魁华,王洪君,傅嘉等.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9(5):267
2,高 岩,刘鼎新,郑麟蕃.口腔念珠菌白斑的细胞增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6):368
2000-03-01收稿,2000-06-07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武瑾(安徽省立医院口腔科);王志华(安徽省立医院病理科,合肥 230001)
关键词:念珠菌病;口腔;病理学;舌疾病;病理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428 摘要 目的 探讨舌原发性白色念珠菌病(念珠菌病)的病因、临床及病理表现、诊治与预后。方法 对31例舌念珠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舌念珠菌病发病平均年龄56.5岁;发生于舌后1/3处18例,舌中1/3处13例;临床以萎缩为主13例,以增生为主18例,镜下均查见菌丝与孢子,5例增殖性病损组织切片显示上皮不全角化。结论 舌念珠菌病好发于老年人,以舌中后部多见,诊断应根据临床病理表现;治疗一般采用抗霉药,久治不愈的应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 R519.3;R78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4-0313-02
, http://www.100md.com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简称念珠菌病)日益常见,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很多部位,舌为其好发病位之一。笔者将本科门诊所诊治的31例原发于舌的念珠菌病进行临床与病理学分析,探讨本病的病因、诊疗与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占67.7%),平均56.5岁。诱因:吸烟14人(占45.2%),发病前3个月使用过抗生素12人(占38.7%),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与镇静剂各1人(各占3.2%),嗜酸食者3人(占9.6%)。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主诉多以口干、舌痛、舌部麻刺或烧灼感为主,伴有味觉减退或味觉异常16人,味觉丧失2人,疼痛16人,口干25例,烧灼感13人,痒感4人,麻木感3人。临床检查舌背部病损,31例均发生在舌中线两侧,舌体后1/3处18例(占58.1%),舌中1/3处13例(占41.9%)。舌病损主要表现为舌乳头萎缩及局部充血,或伴舌体肥大,病损近似椭圆形,有的伴有溃疡及伪膜、白色角化斑点及结节状增生。本组将其分为:①舌乳头萎缩伴明显充血,计18例。②舌乳头萎缩充血伴有溃疡,计5例。③舌乳头萎缩充血,伴结节状增生,计5例。④舌背部除结节状增生外,伴有溃疡及白色角化斑点,计3例。
, 百拇医药
1.3 诊断 31例均采用直接涂片或染色法,将病损处涂片用10%氢氧化钾处理后加热固定,显微镜下观察,见有折光性强的菌丝及孢子,或革兰染色阳性的菌丝及孢子列入本组。其中5例增殖性病损行活体组织切片,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及PAS染色,光镜检查。
1.4 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所有患者均行抗霉菌治疗,局部用50万U*片-1的制霉菌素片每日3~4次含化,3%碳酸氢钠液与0.2%洗必泰交替含嗽,每日3~5次,口服酮康唑200 mg,或氟康唑50 mg,每日1次连服2周,局部用药持续4~6周。3例疗效不佳者行手术切除。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例增生性标本可看到上皮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增长;上皮有水肿及白细胞移出,其中3例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在上皮浅层堆聚集形成微小脓肿。PAS染色5例标本均可见到念珠菌菌丝侵入上皮。基底膜不完整,上皮下方肌肉为纤结缔组织取代,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 百拇医药
2.2 治疗结果 本组31例中20例患者能按时复诊。治疗6周后,其中17例舌部病损完全消失,舌乳头恢复正常。另外3例除了结节状增生未消失外,其它症状均已消失,增生物予以手术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
3 讨论
口腔念珠菌病多发生于角化较疏松处,且正常人口中该菌的分布多见舌、腭、颊,以舌后1/3最多见〔1〕。本组统计舌背念珠菌病损,都发生在舌背中线两侧的舌后部,其中7例患者在舌背相对应的腭粘膜上有充血现象,这可能是舌念珠菌直接与上腭粘膜接触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舌部的念珠菌病常呈椭圆形局限性病损。本组31例患者除自觉症状外,在舌背病损区皆找到大量菌丝及孢子,此为确诊依据。从病损形态及病程将其归为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及慢性增殖型。除此之外,临床舌念珠菌病还有一常见类型即急性假膜型,又称雪口,由于多见于婴幼儿,本组没有列入统计。
本组31例均以口干为主要症状,但与舍格林综合征不同,一般唾液量分泌正常,无腮腺肿大病史,腮腺造影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后者所具变化。此外,舌痛为另一常见症状,检查有舌体肥大、充血、舌裂、增生、乳头萎缩及舌糜烂等表现。
, 百拇医药
口腔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易发生念珠菌性白斑,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高岩等〔2〕研究证明,念珠菌白斑的上皮较其它白斑厚,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可能存在较快的细胞迁移,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念珠菌白斑为癌前病变的观点。本组5例增殖性病损的病理切片均显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伴不全角化,未显示有异常角化,考虑有发生念珠菌白斑的可能,对于其中治疗效果不佳的3例行手术切除并随访。
作者简介:武瑾,女,36岁,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章魁华,王洪君,傅嘉等.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9(5):267
2,高 岩,刘鼎新,郑麟蕃.口腔念珠菌白斑的细胞增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6):368
2000-03-01收稿,2000-06-07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