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作者:周祯祥
单位:周祯祥(湖北中医学院 430061)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内容;教育改革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000134
中图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 01-0060-02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小结如下。
1 精简教学内容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二多一少”的问题,即内容多、学时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教师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强化基础,精简内容。
, 百拇医药
1.1 突出重点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中药学》教学的重点”,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以“性能—功效—主治”为纲,将其它相关内容一线贯通。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1.2 避免重复内容
《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同—功效主治,少则要讲5~6次,多则要讲20余次。内容重复,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精简教学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本章所有药物,可在前言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威灵仙性善走窜,长于治行痹;防已性寒清热,偏于治热痹;木瓜善通肌腠之湿滞,以治着痹为宜;附子散寒蠲痹止痛,以治痛痹见长。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教学的特色。
, 百拇医药
1.3 注意衔接内容
《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均有密切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尤其要衔接好各科之间的内容,不能重复。大凡药物的功效,可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发,重点讲授;主治内容,可联系《中医诊断学》及临床各科知识加以分析,突出与功效相对应的主治关系。如麻黄宣肺平喘,主治风寒束肺之喘咳证。至于其它原因所致之喘咳,只须点到辄止,不必深究。药物配伍,一般只介绍配伍原则,不具体讲解方剂组成及方义。
1.4 增加自学内容
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作为教材把相关内容编写进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否都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讲授,值得探讨。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内容,如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课堂上就不必再讲,安排学生自学即可。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揭于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 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医教育沿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采取的是“灌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与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很远。教学要改革,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1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更新,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成果,并把这些新信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如相须、相使,属中药“七情”中协同增效的两种配伍关系。传统认为,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但在实际运用中,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另外,有些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不具备某种共性或没有相似之处,配伍应用仍能协同增效,却不能被相须、相使所包容。说明相须、相使对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斯,有的学者提出,全面、正确地理解相须、相使的涵义,应该以药物配伍应用能协同增效为依据,不必同于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相似与否。为了避免混淆,产生歧义,他们提出了“协同配伍”或“增效配伍”取代相须、相使的新观点,这种提法与临床配伍用药更加贴切,指导性更强。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配伍理论,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可以开扩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未知求索的兴趣。
, http://www.100md.com
2.2 强化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剪刀差”。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多看。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由于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做。实践教学一般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试验三种类型。基础课的实验多属于验证性试验,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而是有实验基础,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 百拇医药
3 规范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使用的是全国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与之配套《大纲》。此《大纲》明确规定,只供应五年制中医药各专业使用。从我院各专业的情况来看,既有五年制的中医、针灸推拿、骨伤专业,又有四年制的中药、制药工程专业,还有三年制的中医高护专业。那么,中药、制药工程及中医高护专业又依据什么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呢?即便是五年制的中医、针灸推拿、骨伤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亦应有所区别,大纲又如何体现呢?迄今为止,各个不同的专业都没有相应的《大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无法把握教学内容,只能凭经验办事,因而,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内容除通过教材体现外,还应该以《大纲》的形式加以规范。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大纲》,规范各自的教学内容,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规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要注意突出二个特点。
, http://www.100md.com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等基本理论,掌握常用中药的基本应用知识及技能,为学好《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是突出专业特点。专业不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亦应有所区别。如中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中医师,学生毕业以后主要在各级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药是其诊治疾病的主要武器,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因此中医专业可按照现行《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但要注意融汇新知,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于其它专业,可比照中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另外,本课程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其它专业课中系统学习,《中药学》教学中可不讲或少讲,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中医高护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护师,教学内容应详于护而略于医,应加强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内容的教学。总之,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套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规范《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在广泛调研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及各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中医药类各个专业的纲领性文件——中药学教学大纲。深信,随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周祯祥,男,1955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1999-08-02), http://www.100md.com
单位:周祯祥(湖北中医学院 430061)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内容;教育改革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000134
中图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 01-0060-02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小结如下。
1 精简教学内容
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二多一少”的问题,即内容多、学时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教师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强化基础,精简内容。
, 百拇医药
1.1 突出重点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中药学》教学的重点”,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以“性能—功效—主治”为纲,将其它相关内容一线贯通。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1.2 避免重复内容
《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同—功效主治,少则要讲5~6次,多则要讲20余次。内容重复,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精简教学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本章所有药物,可在前言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威灵仙性善走窜,长于治行痹;防已性寒清热,偏于治热痹;木瓜善通肌腠之湿滞,以治着痹为宜;附子散寒蠲痹止痛,以治痛痹见长。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教学的特色。
, 百拇医药
1.3 注意衔接内容
《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均有密切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尤其要衔接好各科之间的内容,不能重复。大凡药物的功效,可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发,重点讲授;主治内容,可联系《中医诊断学》及临床各科知识加以分析,突出与功效相对应的主治关系。如麻黄宣肺平喘,主治风寒束肺之喘咳证。至于其它原因所致之喘咳,只须点到辄止,不必深究。药物配伍,一般只介绍配伍原则,不具体讲解方剂组成及方义。
1.4 增加自学内容
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作为教材把相关内容编写进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否都要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讲授,值得探讨。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内容,如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课堂上就不必再讲,安排学生自学即可。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揭于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 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医教育沿袭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采取的是“灌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与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很远。教学要改革,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1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更新,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成果,并把这些新信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如相须、相使,属中药“七情”中协同增效的两种配伍关系。传统认为,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伍,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但在实际运用中,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另外,有些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不具备某种共性或没有相似之处,配伍应用仍能协同增效,却不能被相须、相使所包容。说明相须、相使对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斯,有的学者提出,全面、正确地理解相须、相使的涵义,应该以药物配伍应用能协同增效为依据,不必同于药物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相似与否。为了避免混淆,产生歧义,他们提出了“协同配伍”或“增效配伍”取代相须、相使的新观点,这种提法与临床配伍用药更加贴切,指导性更强。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配伍理论,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可以开扩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未知求索的兴趣。
, http://www.100md.com
2.2 强化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剪刀差”。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多看。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由于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做。实践教学一般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试验三种类型。基础课的实验多属于验证性试验,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而是有实验基础,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 百拇医药
3 规范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使用的是全国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与之配套《大纲》。此《大纲》明确规定,只供应五年制中医药各专业使用。从我院各专业的情况来看,既有五年制的中医、针灸推拿、骨伤专业,又有四年制的中药、制药工程专业,还有三年制的中医高护专业。那么,中药、制药工程及中医高护专业又依据什么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呢?即便是五年制的中医、针灸推拿、骨伤专业,由于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亦应有所区别,大纲又如何体现呢?迄今为止,各个不同的专业都没有相应的《大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无法把握教学内容,只能凭经验办事,因而,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内容除通过教材体现外,还应该以《大纲》的形式加以规范。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大纲》,规范各自的教学内容,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当务之急。规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要注意突出二个特点。
, http://www.100md.com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等基本理论,掌握常用中药的基本应用知识及技能,为学好《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是突出专业特点。专业不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亦应有所区别。如中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中医师,学生毕业以后主要在各级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药是其诊治疾病的主要武器,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因此中医专业可按照现行《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但要注意融汇新知,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于其它专业,可比照中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另外,本课程很多内容(如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将要在其它专业课中系统学习,《中药学》教学中可不讲或少讲,因而课程内容及课时均可相应减少。中医高护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护师,教学内容应详于护而略于医,应加强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内容的教学。总之,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套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规范《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在广泛调研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及各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中医药类各个专业的纲领性文件——中药学教学大纲。深信,随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周祯祥,男,1955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1999-08-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