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66183
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刘桂芬

    单位:刘桂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 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5145 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这一点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传道、授业、解惑”,使培养的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当今社会,只有创新才能图发展,求生存。要创新,就要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

    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1.1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常规,将己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重建,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并常常伴随灵感状态[1]
, 百拇医药
    1.2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2.1 时代需要创维型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把智力作为资本投入经济运行,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手段,使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物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竞争,由传统的商品、技术的竞争向人的大脑中创新意识(创意思维)成果的竞争发展[2]。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过去培养的人才在创新精神方面有所不足,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今年2月,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的重要指示中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3]。在北大百年校庆上进一步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性进步的重大作用”。“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高校要完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担负起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重任的人才的必备素质。
, 百拇医药
    1.2.2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衡量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准 创造能力较强的人,不仅是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出大量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是新奇的,独特的,然后再把这些观念重新归纳总结,创造出新办法、新观点、新结论。大学生只有具有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并为今后开展的创造性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优异的学习、工作成果离不开良好的创维能力。

    2 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状况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考试内容、方法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成绩分数、是否听话评价学生,阻碍了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经过12年拼搏进入大学,不少学生是考试高手,但应用、创造能力都显得苍白。我国的留学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矛,但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却大大逊色于欧美学生。我们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定式求同性多,求异性少,习惯于根据权威的定论和教师的暗示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相对不足。有个别大学毕业生经过四至五年的大学教育后虽然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也可能在反反复复的实验基础上,做出一些细小的发明或发现,但很难在本学科领域内作出重大的发明和突破性的贡献。工作中一旦遇到超出本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更是一片茫然,无从下手,曰“老师没教过”。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和自然性,讲究协调和协和,对事物要从整体上把握。对人要以集体为重,崇尚集体,讲究一致。这种思维方式虽有其长处,但是顺应自然,服从集体等观念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内向性,求同性、静态性和保守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学校及学生都初步意识到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优化,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已深入大学生脑中,加上社会需求的需要,特别是就业压力的趋使,大学生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组织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等。但对实现这些能力的工具──思维能力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
, http://www.100md.com
    2.1 对思维科学的作用认识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比自然资源和资金更为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于人类智力的开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开发及人类自身思维方式的变异与发展,都离不开思维学的指导和帮助。

    2.2 在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外语、计算机、文字表达,包括驾驶等技术性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倾向明显,不仅大学生忙于考证,社会、用人单位也很看重这些证书的份量。而对创造思维能力关心甚少,很少有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进行这方面的测试。

    2.3 随着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倡导,大学生逐步意识到创维能力的重要性 但由于接受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足,有很多人均有一种想做好,但却无从下手的感觉。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任务,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具体的可行性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大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切实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 http://www.100md.com
    3 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影响一个人创维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天赋;二是生活实践的影响;三是对思维能力的科学培养和训练。天赋只是一种资质,一种倾向,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天赋便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缺少必要的现实条件,天赋再高的人也无能为力。大学生做为一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天赋都比较高,而且彼此的差异也较小,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维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大学生处于准成人期,准成熟使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强,但又有其好奇心强、敢想、敢说、敢干、好幻想,很少墨守陈规等特点,这是创造思维的良好心理基础,因此大学时期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成年以后,想问题逐步倾向于按部就班,符合传统,现实感也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大学时期是一生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关健时期,必须很好地引导,不仅有利于成才,而且将受益终身。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技巧和方法,把握创维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意识的科学训练 高校应开设《思维科学》《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如信息加工处理及转化规律,各种思维形式的互相渗透及综合效应规律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在思维过程中富有想象力,敢于大胆幻想,敢于怀疑,善于联想,而不是恪守一些固定程式。怀疑和好奇心是促使学生探创新的动力,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多思善疑,富于联想,为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新颖性和探索性的特征,决定了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高级的思维过程,它不仅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各种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具有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能力。离开了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就不可能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为此教师要对学生多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般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进行创意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提出并解决某个问题,只是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多提供一条思路;学生学习创意思维方法,主要要靠自己独立思考,多想多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不能死记硬背,搞对号入座。
, http://www.100md.com
    3.2 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掌握广博的知识 由于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其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理想都各不相同,为此教学体制要具有一定灵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普及学分制,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课程,力图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为以后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3.3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必须改进。应采用启发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改单一接受式的教学为重发现式教学,导学式教学。要重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使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对具有创见性的问题,要及时鼓励,并给予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水平。
, 百拇医药
    3.4 加大信息储量,增强信息应用能力 思维的进行是以一定的信息内容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更需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因为新的思维产品是各种信息在人脑中反复作用的结果。头脑中的信息越大,信息间相互作用的次数就越多,新的思维产品就越容易产生,一旦大脑中的某些信息的突发性的联结,灵感就得以产生。也可以说大量的信息储备,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为此,大学生必须变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为主动获取知识状态,积极地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有利于对大脑中的信息的思考、应用,加快信息点的连通。

    3.5 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后天的实践活动对于个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见多识广”的人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更多为深刻,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处理问题的时候点子也特别多,这就是实践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实践包含一般生活实践,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等。在实验课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已有定论,敢于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敢于创新,学校应多通过科研、第二课堂等环节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发展他们的创维才能创造条件。
, 百拇医药
    3.6 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励机制 要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状况,提高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自觉性,还必须从考试、评估、奖励等制度方面增加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成果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成绩考查评定上,增加有关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规定和标准,对于创造能力较强并取得创造成果的学生,要有一定奖励。在发放奖学金、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均要注意体现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晓萍,主编.心理潜能.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446

    2 夏天阳.高等教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5):9

    3 李喜平.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1

    (1998-08-30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