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6208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随访观察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谢了武 吴爱琴 陈雪鹏 孔秋雁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放射科(325027)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147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致残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内外有关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和CT诊断论述较多[1~3],但用CT追踪观察报道较少。现将我院57例CT追踪复查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7例中男47例,女10例;均有围产期窒息史、头颅CT诊断为不同程度脑缺氧缺血性损伤(HID)44例,产伤10例,VitK缺乏3例。

    1.2 CT为GE sytec2000i全身扫描机。120kv,60~80mA,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前时间3.6s,窗宽90Hu,窗位45Hu,部分病儿扫描半小时,肌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初次头颅CT扫描最早在出生后1~3小时者有5例,最迟30天2例,1~30天内有50例。CT表现颅内出血57例,包括蛛血(SAH)50例,其中HID伴蛛血40例,以及室管膜下出血或伴随脑室内积血(IVH)7例,脑内出血(ICH)6例,硬膜下血肿(SDH)7例,其中HID伴SDH2例,硬膜外血肿(EOF)3例。按韩玉昆和Hirabayashi[4,5]的HIE分度标准,本组HID 44例属于轻度28例,中度7例,重度9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后复查结果:1~2周时复查,共5例。硬膜下血肿2例病灶已大部分吸收,1例病灶吸收消散,颞叶出血有1例病灶大部分吸收,1例吸收消散。

    1~3个月复查31例。其中外部性脑积液2例,局限性脑软化5例(包括伴头小畸形1例),硬膜外血肿病灶大部分吸收1例,CT阴性者18例。

    4~6个月时复查15例。脑萎缩和脑软化4例伴神经系统和体征,11例者CT表现正常。

    1~2岁时复查6例。脑萎缩2例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T表现阴性者4例。

    2 讨论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血肿形成多数为高密度病灶,少数为高、低混合密度阴影,病灶吸收后为低密度影或吸收消散;由于出血部位和范围不同,吸收时间也不同。笔者的体会是:脑室内室管膜下少量出血、脑实质内点状出血、硬膜下薄层血肿以及蛛血(SAH),病灶吸收迅速,脑实质团块状血肿伴脑室内多量积血和硬膜外血肿吸收缓慢(一般在经1~2周治疗以后开始吸收),本组2例出血灶在2周内吸收消散,大部分病灶在1~3个月完全吸收。
, 百拇医药
    本组44例存活儿中28例为轻度HID,CT复查脑质低密度灶及蛛血全部吸收消失。而16例中、重度患儿其中11例颅内出血灶虽消散,但遗留脑软化和脑萎缩等严重合并症。由此可见,HID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轻度HID一般预后良好,中度与重度者预后差。

    CT随访观察颅内出血和HID病灶吸收消散的变化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法和推测预后。因此我们认为CT是新生儿颅内出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3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李龄.综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新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4)∶196

    [2] 谢礼逊.新生儿颅内出血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5

    [3] 周仪.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CT检查.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9(11)∶9

    [4] 韩玉昆,虞人杰,人定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与分度.中华儿科学杂志,1990,28∶31

    [5] Hirabyashis,Kitara,Hishidai.Computed tomography in Perinatal hypoxic and hypolycemc encecephalopathy with emphasis on follow-up studie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0,4∶45

    (收稿:1998-12-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