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殷薇薇 李建策 吴恩福 范良好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000)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136 MRI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好,可多层面成像,无后颅窝伪影等优点,是幕下肿瘤包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的最佳手段。笔者总结了17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第四脑室肿瘤的MRI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本院1994.11~1998.2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肿瘤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7个月~38岁,平均20.7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采用西门子公司P8永磁型磁共振仪,颅脑线圈,SE序列;横断位T1+T2加权,质子相,矢状位和(或)冠状位T1加权,行Gd-DTPA增强扫描10例,信号强度分低、等、高。判断肿瘤在脑室内或外的标准采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标准[1]。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室管膜瘤7例,平均年龄22.2岁,均来源于四脑室底部,其中1例复发于四脑室底两侧方;5例T1低信号,2例T1等信号;6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较规则;4例轻度幕上积水,3例中重度幕上积水;7例四脑室均扩张;1例囊变大且多,6例囊变小或未见囊变区;2例灶周见轻度水肿带,5例灶周无水肿带,行增强扫描的5例病灶均强化;术前诊断正确率为100%。髓母细胞瘤4例,平均年龄14.0岁,3例来源于小脑蚓部,1例定位困难;1例T1低信号,3例T1等信号;2例形态规则,2例形态不规则;轻度、中重度幕上积水各占2例;3例四脑室均扩大,1例因向枕大孔生长,四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1例囊变大且多,3例囊变小或无;灶周见水肿带1例,未见水肿带3例;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术前诊断正确率为50%。星形细胞胶质瘤或血管母细胞瘤共4例,前者平均年龄17.5岁,后者平均年龄32.5岁,3例T1低信号,1例T1等信号,来源于四脑室后壁;1例形态不规则,3例形态规则;4例均并发中重度幕上积水;其中1例并发脊髓空洞;四脑室扩大1例,四脑室变窄3例;囊变多且大或小、无各占2例;4例均见灶周水肿;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的1例强化,1例不强化,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5%。2例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来源于四脑室脉络丛,增强后均较上述肿瘤强化更为明显,2例术前诊断均正确。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多数作者[2,3]认为,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留部位,典型部位在四脑室底部,髓母细胞瘤起自四脑室顶部的原始外胚层,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两者均可经正中孔长入枕大池、椎管内,可顺脑脊液种植转移。本组7例室管膜瘤均起自四脑室底部,室管膜瘤均准确诊断。其中1例室管膜瘤在两侧侧裂池内种植转移。4例髓母细胞瘤中3例明确起自小脑蚓部,1例定位困难。4例中2例术前均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定位困难,加上患者年龄偏大,所以误诊为室管膜瘤。另1例髓母细胞瘤CT报告中未明确定位,患者年龄小,再根据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诊为髓母细胞瘤。可以说上述两者肿瘤的定位一般没有问题,但少数肿瘤的定位也比较困难。本文搜集的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在形态、信号改变等上述内容来看无明显差别,可见两种肿瘤的主要差异在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与文献报告相似。
文献[2]认为,髓母细胞瘤异常对比增强较室管膜瘤更显著,质子密度加权图象上有时肿瘤周围可呈高信号环,并认为这在室管膜瘤中从未遇到过。因本文资料未测其信号改变情况,故不能进行评论,而信号环是否出现,作者认为有些可能是肿瘤周围水肿信号,有些是脑脊髓或肿瘤本身,这两者较难鉴别。有作者[4]建议综合采用SE-T1WI加权序列和(或)RARE-T2加权序列、SE-多回波序列等方法,这样有利于肿瘤的鉴别。
, 百拇医药
从资料结果中还可看出,4例星形细胞瘤和部分血管母细胞瘤T1信号多数较低,形态多数规则,四脑室多被推压变窄,灶周明显水肿,来源于四脑室后壁,易与上述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鉴别。而两例四脑室内脉络丛乳头状瘤则增强后显著强化,形态呈小乳头状,与其他肿瘤不同,具有特征性改变,容易鉴别。
许多作者[5,6]认为脑室肿瘤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在第四脑室,小于30岁者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和室管膜瘤;大于30岁者则多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前者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而本文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年龄均偏小,但因例数过少,所以目前对上述观点未能判断其可靠性。
综观过去有关文献,及本文病例分析结果,我们认为:MRI在脑室内肿瘤的定位,观察其轮廓,辨别其与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提供可靠信息。不过,脑室内肿瘤的MRI信号仍缺乏组织的特异,所以MRI的优越性不在于其信号高低,而是显示肿瘤方面所提供的综合信息,尤其是肿瘤的来源部位,结合肿瘤的好发顺序是肿瘤鉴别的主要依据。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四脑室底部,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四脑室顶部与小脑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有其特征性改变。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余准,沈天真,黄祥和等.四脑室肿瘤的CT和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1)∶11~15
[2]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主编.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32~136
[3] 陈星荣,沈天真主编.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像(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83~184
[4] 胡和平.脑室内肿瘤MRI诊断价值的评价.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1,(1)∶69~72
[5] Tien RD.Intraventricular mass lesion of the brain:CT and MRI finds.AJR,1991,157(6)∶1283~1290
[6] Price AC,Spoto GP.MRI of intraventricular tumors.MRI decision,1991,(5)∶2~8
(收稿:1998-06-04,修回:1998-10-15), 百拇医药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000)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136 MRI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好,可多层面成像,无后颅窝伪影等优点,是幕下肿瘤包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的最佳手段。笔者总结了17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第四脑室肿瘤的MRI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本院1994.11~1998.2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肿瘤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7个月~38岁,平均20.7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4年。采用西门子公司P8永磁型磁共振仪,颅脑线圈,SE序列;横断位T1+T2加权,质子相,矢状位和(或)冠状位T1加权,行Gd-DTPA增强扫描10例,信号强度分低、等、高。判断肿瘤在脑室内或外的标准采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标准[1]。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室管膜瘤7例,平均年龄22.2岁,均来源于四脑室底部,其中1例复发于四脑室底两侧方;5例T1低信号,2例T1等信号;6例形态不规则,1例形态较规则;4例轻度幕上积水,3例中重度幕上积水;7例四脑室均扩张;1例囊变大且多,6例囊变小或未见囊变区;2例灶周见轻度水肿带,5例灶周无水肿带,行增强扫描的5例病灶均强化;术前诊断正确率为100%。髓母细胞瘤4例,平均年龄14.0岁,3例来源于小脑蚓部,1例定位困难;1例T1低信号,3例T1等信号;2例形态规则,2例形态不规则;轻度、中重度幕上积水各占2例;3例四脑室均扩大,1例因向枕大孔生长,四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1例囊变大且多,3例囊变小或无;灶周见水肿带1例,未见水肿带3例;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术前诊断正确率为50%。星形细胞胶质瘤或血管母细胞瘤共4例,前者平均年龄17.5岁,后者平均年龄32.5岁,3例T1低信号,1例T1等信号,来源于四脑室后壁;1例形态不规则,3例形态规则;4例均并发中重度幕上积水;其中1例并发脊髓空洞;四脑室扩大1例,四脑室变窄3例;囊变多且大或小、无各占2例;4例均见灶周水肿;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的1例强化,1例不强化,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5%。2例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来源于四脑室脉络丛,增强后均较上述肿瘤强化更为明显,2例术前诊断均正确。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多数作者[2,3]认为,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留部位,典型部位在四脑室底部,髓母细胞瘤起自四脑室顶部的原始外胚层,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两者均可经正中孔长入枕大池、椎管内,可顺脑脊液种植转移。本组7例室管膜瘤均起自四脑室底部,室管膜瘤均准确诊断。其中1例室管膜瘤在两侧侧裂池内种植转移。4例髓母细胞瘤中3例明确起自小脑蚓部,1例定位困难。4例中2例术前均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定位困难,加上患者年龄偏大,所以误诊为室管膜瘤。另1例髓母细胞瘤CT报告中未明确定位,患者年龄小,再根据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诊为髓母细胞瘤。可以说上述两者肿瘤的定位一般没有问题,但少数肿瘤的定位也比较困难。本文搜集的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在形态、信号改变等上述内容来看无明显差别,可见两种肿瘤的主要差异在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与文献报告相似。
文献[2]认为,髓母细胞瘤异常对比增强较室管膜瘤更显著,质子密度加权图象上有时肿瘤周围可呈高信号环,并认为这在室管膜瘤中从未遇到过。因本文资料未测其信号改变情况,故不能进行评论,而信号环是否出现,作者认为有些可能是肿瘤周围水肿信号,有些是脑脊髓或肿瘤本身,这两者较难鉴别。有作者[4]建议综合采用SE-T1WI加权序列和(或)RARE-T2加权序列、SE-多回波序列等方法,这样有利于肿瘤的鉴别。
, 百拇医药
从资料结果中还可看出,4例星形细胞瘤和部分血管母细胞瘤T1信号多数较低,形态多数规则,四脑室多被推压变窄,灶周明显水肿,来源于四脑室后壁,易与上述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鉴别。而两例四脑室内脉络丛乳头状瘤则增强后显著强化,形态呈小乳头状,与其他肿瘤不同,具有特征性改变,容易鉴别。
许多作者[5,6]认为脑室肿瘤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在第四脑室,小于30岁者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和室管膜瘤;大于30岁者则多见于脉络丛乳头状瘤。前者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而本文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年龄均偏小,但因例数过少,所以目前对上述观点未能判断其可靠性。
综观过去有关文献,及本文病例分析结果,我们认为:MRI在脑室内肿瘤的定位,观察其轮廓,辨别其与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提供可靠信息。不过,脑室内肿瘤的MRI信号仍缺乏组织的特异,所以MRI的优越性不在于其信号高低,而是显示肿瘤方面所提供的综合信息,尤其是肿瘤的来源部位,结合肿瘤的好发顺序是肿瘤鉴别的主要依据。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四脑室底部,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四脑室顶部与小脑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有其特征性改变。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余准,沈天真,黄祥和等.四脑室肿瘤的CT和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1)∶11~15
[2]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主编.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32~136
[3] 陈星荣,沈天真主编.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像(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83~184
[4] 胡和平.脑室内肿瘤MRI诊断价值的评价.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1,(1)∶69~72
[5] Tien RD.Intraventricular mass lesion of the brain:CT and MRI finds.AJR,1991,157(6)∶1283~1290
[6] Price AC,Spoto GP.MRI of intraventricular tumors.MRI decision,1991,(5)∶2~8
(收稿:1998-06-04,修回:1998-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