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6357
心房扑动伴交界区三层阻滞一例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姜文兵 林加锋

    单位: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内科(325000)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457 心房扑动伴交界区交替性文氏传导较常见,但心房扑动(房扑)伴交界区三层阻滞较少见。现报告1例。

    患者男,85岁。因反复胸闷七年,头晕三年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可,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音。心率:80次/分,律不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未见异常。胸片示:心脏增大。心超示:左房扩大。心电图示:心房扑动。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心房扑动,高血压病Ⅰ期。

    入院后描记心电图(V1导联)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一致的F波,F-F间期0.24s(频率250次/分)。QRS波形态正常,F-R间期呈短长交替,分别为0.20s及0.32s,R-R间期亦呈短长交替,长R-R间期(1.36~1.44s,其间有6个F波,呈6∶1房室传导)<短R-R间期(0.88s~0.92s,其间有3个F波,呈3∶1房室传导)的2倍。心电图诊断:心房扑动伴交界区三层阻滞(见附图)。

    附图 心电图示心房扑动伴交界区三层阻滞

    讨论:房室交替性文氏传导是一种常见的双层阻滞现象。临床上分A型与B型,A型:交界区上部呈2∶1传导,下部呈文氏传导,最后以3个P波或F波连续受阻而结束一个周期,较常见。B型:交界区上部呈文氏传导,而下部呈2∶1传导,最后连续2个或1个P或F波受阻,2个P或F波受阻是因上层文氏周期的心动次数为奇数(如3∶2),1个P或F波受阻是因上层文氏周期的心动次数为偶数(如4∶3)。

    交界区三层阻滞心电图主要特点是房室传导比例超过4∶1而达到6∶1,在理论上其组合形式有3种:①上层为文氏周期,中、下层2∶1传导;②中层为文氏周期,上、下层2∶1传导。③上、下层为文氏周期,中层2∶1传导。当心电图表现为房室传导比例超过4∶1而达到6∶1时,具体属上述哪一种,诊断主要依赖梯形图。

    本例心电图示交界区三层阻滞,上、下层为3∶2文氏传导,中层为2∶1传导,中层不应期长于1个短于2个房扑周期。图中可见“被跳跃”的F波(如R3前的F波),F-R间期短长交替是因下层传导比例3∶2,其中两次下传心室的F波由于文氏传导时间逐渐延长,故表现为第二次F-R间期大于首次F-R间期。

    交替性文氏传导常发生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及心房起搏等异位心律,其中A型的房扑多见,B型的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临床意义取决于房率,如果房率在130次/分以下时,阻滞区绝对与相对不应期异常延长[4]。三层阻滞多见于房扑,而且三层阻滞是极不稳定的。在房率稍减慢后即衍变成双层阻滞,其临床意义应视为频率保护性反应,如出现室率过慢或逸搏及逸搏心律应视为病理性。

    (收稿:1999-07-1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