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6422
胶原酶旁路注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任加津

    单位:任加津(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浙江 温州 325000)

    关键词:胶原酶;旁路注射;腰椎间盘突出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239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2138(2000)02-0118-02

    目前,国内外在用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分为盘内和盘外注射两种。我院于1999年开始,采用旁路注射法[1]治疗1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病人均经临床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单一节段9例(L4、5 6例,L5、S1 3例),2节段4例(均为L4、5、L5、S1),3节段2例(L3、4、L4、5、L5、S1)。单侧突出11例,中央型突出4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药物与材料 注射用胶原酶,系上海乔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瓶1200U用0.9%氯化钠4ml稀释后注射。穿刺针则用特制的静脉留置针(15~17cm长,18-20号)。

    (上接第118页)1.3 治疗方法 术前给患者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以防止过敏反应。术中采用俯卧位,腹部填枕使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在病变水平两棘突间隙向患侧旁开8~12cm,用特制的静脉留置穿刺针(15~17cm长,18-20号)与腰骶部成60度,向突出的椎间盘刺入。如为L5S1突出,可在L4、5水平进针,针尖向下偏25度,以避开髂后上棘。C臂X线监视仪监视下见穿刺针到达病变椎间孔硬膜外前间隙。此时,针尖可有落空感,应测试负压后,即可知是否到达硬膜外前间隙。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2m1造影,C臂X线透视下可见造影剂如细线条上下分散,以此证实针尖位于硬膜外前间隙后。缓慢注入胶原酶,如为单节段一次注入胶原酶1200U,2节段以上则每节段平均注入胶原酶600U。术后嘱病人患侧卧6h,以后继续平卧休息一周。
, 百拇医药
    1.4 结果 根据杨述华报道的疗效[2]评价标准,本组15例中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3.3%。CT随访10例,原突出的椎间盘均见不同程度缩小,且密度减低。

    胶原酶注射后,病人即可感觉患肢疼痛缓解。本组15例病人在注射胶原酶后即测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均发现有明显改善。术后如仍有下肢轻度疼痛,均能在一周之内逐渐消失,而下肢麻木则比疼痛改善迟缓。

    2 讨论

    Sussman研究指出[3],胶原酶在生理条件下,可溶解椎间盘基质中的胶原蛋白特异的三维螺旋结构,使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缩小或软化。胶原酶对透明软骨、骨及成熟的纤维组织如后纵韧带作用极少,正常组织的胶原不会被溶解,而突出的髓核含有大量退变胶原,其胶原成分已发生变化,很容易被胶原酶溶解。旁路注射是将胶原酶注射到硬膜外腔前间隙。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将胶原酶注射到突出的椎间盘周围,使注入的胶原酶在突出的髓核周围与其直接接触量增多而发生作用。启动胶原分解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分解的胶原就会逐渐吸收,从而缓解了它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硬膜外(后间隙)注射法相比有其独到的优点。
, http://www.100md.com
    胶原酶盘外注射适合于多种突出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对于突出和脱出者效果更佳,突出越大,症状越重,效果越明显。旁侧型比中央型疗效好。突出物的形状呈丘状或乳头状者比扁平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成分较多者,更容易发挥溶解作用。注射部位是否准确会影响疗效。本文所指的盘外应是椎间盘突出物后方硬膜外腹侧间隙。在造影时应正侧位确认造影剂分布于椎管的前方,而决不应沿神经根引流至椎间孔外面,那样胶原酶将不会作用到突出物。

    旁路法注射胶原酶,应有C臂X线监视仪的监视。术中应注意测试负压后并注非离子造影剂,以证实针尖到达硬膜外前间隙,切莫将胶原酶注入硬膜囊内,以免损伤神经组织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此方法必须操作熟练、准确。只要操作得当,就可克服胶原酶盘内注射后产生的剧烈疼痛,椎间隙狭窄等不足。我们认为此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简介:任加津(1952-),男,浙江温州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杜宁,杨健,任峰,等.胶原酶2种盘外注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31.

    [2] 杨述华,杜靖远,李连太,等.化学溶核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15.

    [3] Sussman BJ. Imtervertebral disclolysis with collagenase[J]. J Nat Med Assoc,1968,60:184.

    收稿日期:1999-08-09

    修回日期:2000-04-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