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病理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6930
二例脊索样脑膜瘤病理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石群立 姜锦贵 张泰和 金行藻 严小娟

    单位: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石群立、张泰和、金行藻、严小娟);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姜锦贵)

    关键词:

    一 一、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脑外科手术切除的脊索样脑膜瘤2例,复习临床资料,肿瘤标本用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切片,HE、PAS及网状纤维染色,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SP法标记(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光镜观察。另取肿瘤组织分切成1 mm小块,经2.5%戊二醛固定,Epon 812树脂包埋,常规电镜制片,JEM-1200型透射电镜观察。

    二、结果
, 百拇医药
    1.临床资料:例1,女,26岁。因头痛4个月、四肢抽动伴意识丧失3次,以左颞叶脑膜瘤于1995年7月26日收入院。既往体健。体检:发育正常,无定位体征。血红蛋白 74 g/L,CT及MRI示天幕占位病变。术中见左颞叶后内侧直径约1 cm的肿瘤,界清,行肿瘤切除,术后随访2年健在。例2,女,32岁。因双下肢乏力、麻木、活动受限4个月于1994年4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体检:双下肢肌力Ⅲ级。血红蛋白 110 g/L,CT示胸10~12占位病变,拟诊“脊膜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胸10~12椎管内,直经1.5 cm,界清,有包膜,未累及椎骨。行肿瘤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健在。

    2.病理资料: 大体:肿块灰白色半透明,表面部分有包膜,切面实性,质中,大小约直径1.2~2.0 cm。光镜观察:瘤组织呈分叶状或上皮条索状,为纤维间质分割,细胞较大,胞质淡染或嗜酸性,有的呈液滴状或空泡状,分布于粘液样基质中,部分形态类似脊索瘤样,但至少有一个区域或数处有典型的脑膜瘤结构,其脑膜上皮细胞呈编织状、漩涡状排列,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1例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部较密集,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周边。组化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示网状纤维丰富,并绕单个液滴样瘤细胞或瘤细胞巢分布。PAS示液滴样细胞阳性。免疫组化: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S-100蛋白2例均阳性,CK均阴性。电镜观察: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胞质内空泡化,一些大泡将核挤压至一侧,大泡内含少量细颗粒物质,胞质中细胞器发达,粗面内质网丰富,散在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瘤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突起,交织相嵌,有细胞连接,见发育不全桥粒,细胞表面由延伸的基膜覆盖,核膜有凹陷,核染色质丰富。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Connors[1]在1980年报道1例发生于15岁男孩,伴贫血、发育障碍的脑肿瘤,当肿瘤切除后,患儿发育良好。Dimand等[2]随后有同样报道,此病例经美国病理协会会诊认为是1种特殊类型脑膜瘤。Kepes等[3]又报道7例类似的肿瘤,并作了临床病理研究,阐述病理形态特征,提出该肿瘤可导致贫血和发育障碍,并首先将该肿瘤命名为脊索样脑膜瘤。Kleihues等[4]对本病也作了描述,并认为多克隆球蛋白血症或(和)贫血与该肿瘤复发有关。脊索样脑膜瘤作为脑膜瘤特殊类型,极少见。本院自1987年来130余例脑膜瘤中仅发现2例,占同期脑膜瘤的1.5%。本组2例年龄较国外报道的平均年龄大10岁左右。本瘤发生部位不定,本组2例分别发生于颞叶和椎管,均近脑脊膜。其中1例伴贫血。据报道贫血和发育障碍与种族和环境有关[3]

    病理组织学特征,虽然光镜观察有典型的脑膜瘤或至少有小部分为脑膜瘤,但肿瘤大部分组织学图像类似于脊索瘤,主要是瘤细胞间物质粘液样变,在粘液样背景中瘤细胞呈簇、呈索分布于其中,瘤细胞质嗜酸性,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小空泡,外观呈“液滴样”细胞(physaliferous cell)。肿瘤周围可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可形成淋巴滤泡。本组中1例见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液滴样细胞阳性,粘液为中性粘多糖。电镜证实瘤细胞有细长的突起呈交指状相互锁扣,核常有皱折,形成“核内”包涵体,见桥粒或半桥粒。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空泡状结构,提示瘤细胞有分泌活性,并提示来源于上皮-硬脑膜内的蛛网膜绒毛细胞。网状纤维绕液滴样细胞分布,提示脑膜瘤具备间叶肿瘤和上皮性肿瘤的共同特征。脊索样脑膜瘤中的液滴样细胞可能是具有间叶组织特征的蛛网膜细胞转化所致。免疫组化标记:EMA阳性,波形蛋白阳性,CK阴性,S-100阳性可作为脑膜上皮的参考。而脊索瘤多以CK阳性,S-100阳性为特征,波形蛋白少部分可阳性。虽然本瘤与脊索瘤都有液滴样细胞和粘液样基质、发生部位也可以相同等特点,但脊索样脑膜瘤除脊索样区外,定有典型的脑膜瘤区伴或不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特点,有脑脊膜存在部位均可发生,常与脑脊膜有粘连,CK标记阴性;而脊索瘤为胚胎脊索条残留发生,多发生在斜坡和骶尾部,无脑膜瘤结构,CK标记阳性,以资鉴别。本瘤还应与粘液软骨肉瘤、转移性粘液腺癌等鉴别。脊索样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一般疗效好,本组2例分别术后随访6个月和2年均健在。但少数病例瘤细胞可去分化,转变成高度恶性,此种情况预后差。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Connors MH. Growth and maturation arrest, hypochromic anemia and hyperglobulinemia associated with a brain tumor. West J Med,1980,133:160-163.

    2 Dimand RJ,Connors MH,Lazerson J.Headaches and growth arrest in an adolescent. Hosp Pract, 1985,20:50-60.

    3 Kepes JJ,Chen WY,Connor MH,et al. “Chordoid” meningeal tumors in young individuals with peritumoral lymphoplasmacellular infiltrates causing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Castleman syndrome. A report of seven cases. Cancer, 1988,62:391-406.

    4 Kleihues P,Burger PC,Scheithauer BW. eds.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rs system. 2nd ed.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 -Verlag, 1993.35.

    (收稿:1997-10-05 修回:1998-06-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