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67051
放射卫生防护专家——魏履新教授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祝汉民

    单位:100088 北京,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980101.htm 魏履新教授1922年9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祖籍天津。少年时代,父亲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给魏履新教授留下深刻的影响。

    魏履新教授早年就读于北京著名的汇文中学,受到了严谨、踏实的基础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即今北京医科大学前身)医学系。1950年大学毕业后被留校分到卫生系劳动卫生教研室工作。当时卫生系刚组建不久,一般毕业生不愿到卫生系工作,认为卫生系主要搞行政工作。成立不久的劳动卫生教研室还没有教授,刚毕业的助教魏履新与其他年轻教员一起担负着卫生学的教研工作。解放初,国内劳动卫生工作开展不多,资料较少,主要借用当时的苏联教材,他边学习边讲课。当时系里的林宗扬教授、严镜清教授等老一辈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给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不久,刘世杰教授主持教研室工作,有了系统的培养。同时也通过自己到现场调研和做一些实验来取得一些数据和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当时北京市一种重要的职业病是铅中毒,他和同事们一起作了较为系统的现场调研与实验室工作。为了实地了解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情况,魏履新教授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到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厂(今天的首钢)调查研究,了解工人们在高温下工作,和在炼焦过程中接触到的某些化学致癌物。这一段实地调查对他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大影响。魏履新教授曾将调查情况在系里作了一个详细的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 http://www.100md.com
    50年代初,苏联专家也到北京医学院讲学。作为系里教研室的秘书,为了能更好地和苏联专家打交道,他脱产学习了一年俄文。1956年8月组织上派魏履新去苏联医师进修学院学习医用同位素技术。年底接到国内通知,因工作需要,决定魏履新改修核防护专业,这样他转到苏联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放射生物研究室进修,导师是一位名叫古良斯卡娅的女教授,主要学习内照射剂量学、外照射剂量学和放射毒理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放射卫生防护的科研生涯,至今已40余年。

    1957年5月魏履新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决定他从北京医学院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生物系工作。随着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初步建立(核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即将在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建成,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应用),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极需要跟上。魏履新在刚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时,该院正处在基建施工阶段,科研条件较差。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几位大学毕业生和进修生利用工棚等简陋条件,标定测量仪器,开始了放射防护工作。1958年受上级委派,魏履新到原子能研究所,协助该所进行放射防护规则的制订,并协助建立医学检查和保健制度。同时他又带领一个调查组对放射性矿山、工厂和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魏履新主持了一个编写组,为国家科委和国家卫生部编写了《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电离辐射最大容许剂量标准》和《防护细则》,于1960年由国务院批准发布在全国内部施行,这是我国首部放射防护卫生标准,对推动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起到了很好作用。1972年起魏履新教授又主持制定了《放射防护规定》(1974年发布)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984年发布)。这些规定和标准成为我国制订其他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基础。
, 百拇医药
    魏履新教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还从事了另外3项重要工作:①主持了战时放射卫生措施的研制,为此他于1963年荣立二等功。②外国核试验对我国某些地区的影响:1960年末到1962年间苏联和美国分别在距我国西北边境的邻近地区和太平洋圣诞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气层核试验,为了了解对我国影响,魏履新教授亲自带领调查组深入新疆和广东进行放射性测量、剂量估算和人群健康调查,这些调查报告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分析资料。③为我国首次核试验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保障首次核试验万无一失,从1963年起军事医学科学院就着手准备应急医疗卫生措施。魏履新和吴德昌领导的放射卫生和毒理学研究室负责准备卫生学评价(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卫生防护标准,内外照射剂量的快速估算,人体内照射污染的消除和排出等技术措施。魏履新还兼任现场一线医院副院长和现场指挥部的技术咨询专家。由于魏履新教授的功绩,他在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中,是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之一。

    1972年8月魏履新教授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调至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工作。
, http://www.100md.com
    近30年来魏履新教授主要从事小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对人群健康影响 的研究。早在60年代初,针对前苏联和美国在我国边境附近进行的大规模大气层核武器试验,他就领导一个调查组对放射性沉降物的辐射水平、分布及所致剂量对人群健康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

    从1975年起,魏履新教授领导了一个协作组对我国广东阳江高辐射本底地区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为配合上述研究,研究组还进行了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被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受到较高辐射水平照射又世代居住在该地区的稳定的大人群,主要困难是怎样在诸多的环境和宿主的诱癌和诱突变因素中鉴别出微弱的电离辐射效应。研究组从混杂因素研究,对辐射易感的白血病的死亡率,甲状腺结节病的患病率研究,肿瘤病因探讨等方面分析和检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数据(高本底和对照地区各观察了100万人年以上),并采用近年来发展的统计学方法和危险估计方法进行了辐射诱癌概率估计。研究组对遗传疾病患病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也作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魏履新教授及其研究组同事提出在小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作用下,生物体内可能同时存在轻微的损伤(如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和“轻微的兴奋作用”(例如免疫功能的增进)。这两类不同的效应在机体内存在着竞争的机制的观点。初步解释了长期接受3倍于正常本底辐射剂量的人群癌症死亡率不但未见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的实际观察结果。该成果1985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这一结果也应用于由魏履新教授负责的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核电厂电离辐射对人群影响的卫生学评价”总结中给出的核电站正常运行和发生核事故时对厂外居民终身癌症死亡增额的概率估计。此危险概率估计值低于国际组织用中等以上剂量估算的估计值。
, 百拇医药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同行们的兴趣和关注,其内容也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计有20余次),共有50多篇发表的论文被译成日文。研究论文也被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以及许多国内、国外的科学论文所引用。

    魏履新教授是1981年~1985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四专门委员会委员,1987年至1989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中国首任代表。1979年~1995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辐射医学咨询组组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成立于1981年。魏履新教授从1984年担任主任委员到1994年,目前是荣誉主任委员。从1985年起他是国家环保局核环境审评专家委员会常委,是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也是国家核事故应急委员会专家咨询组顾问。

    魏履新教授一贯重视和关注科技干部的培养,早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就亲自讲课,培训放射卫生防护的科技骨干,是3期放射卫生防护培训班的主讲人,参加过培训的学员现在绝大多数是工作的骨干。改革开放后,魏履新教授通过出国开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和有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像我国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关系,就是在1979年5月魏履新教授参加了在东京召开的第6届辐射研究会议中,同主委员会成员Dr.W.K.Sinclair结识,会后经吴桓兴教授推荐,魏履新教授参加了第四专门委员会,同时有其他中国科学家也参加了该委员会。魏履新教授还积极推荐科技干部到国外先进的科研单位学习和进修,像日本的放射线影响研究所,秋田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阿贡实验室和能源部环境测量实验室等。

    魏履新教授治学严谨,作风民主,谦虚谨慎,豁达大度,能以大局为重,善于团结协作,在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界有很高的威望。他虽然年过七旬,但仍孜孜以求,勤勤恳恳为我国的放射卫生防护事业奉献着余热。 (收稿:1997-12-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