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伤研究的开拓者——程天民院士
作者:冉新泽 林远
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扩杂志980401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教授,1927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周铁镇。他从小就亲身经历了家乡被日寇侵占所受的苦难。1945年7月,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内迁宜兴,改为弘毅中学)毕业后,步行到当时的东南重镇的安徽屯溪(今黄山市)报考大学。在同时录取的三所大学中,他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立志学医。1949年5月南昌解放,学校改名南昌医学院,不久与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成为部队院校——华中医学院(后改为第六军医大学),当时他是大学四年级学生,正式入伍成为解放军的一员。1950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五年的专业学习,留校任病理学实习助教,从此走上了病理学的专业道路。1951年9月,他被选派到广州中山医学院“全国第一期病理学高级师资班”进修,在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杨简教授指导下,他刚走上病理学工作岗位便受到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在病理学教研室的长期工作中,得到著名病理学家晏良遂教授的指导,在后来从事放射病理研究中,又得到老一辈病理学家吴在东教授的指导。这些老科学家的指导,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程天民开始接触防原医学是在1958年。当时军队拟召开首届放射医学学术会议,学校临时抽调程天民等同志进行放射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用深部X射线机照射狗造成急性放射病,凭着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放射病时的感染和出血等病理变化。论文在全军会议及随后的第一届全国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报告后获得好评。从此他便与防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十年代初期,为对付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发动的突然袭击,军队加强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等从病理学教研室调出,组成专题研究组,把目前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很具代表性的放射损伤复合烧伤的难题,开始了对复合伤研究的艰难探索。那正是国家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人瘦了,足肿了,但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近三年的努力,据上级部门检查,认为达到了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程天民激动不已,如能亲身参加核试验该有多好啊。他上书总后勤部主动请缨。1965年春,他和效应分队首次踏上征程。在此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他14次奋战在戈壁沙漠,亲自经历了不同当量不同爆炸方式的核试验。核试验的现场情景和试验结果使他更激发起献身于防原医学的责任感和扬我国威军威的自豪感。在核试验现场,他投入实际效应工作,并创办核试验动物效应展览,协助大队领导进行效应技术指挥,开展现场防原训练,度过了许许多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通过核试验的亲自实践,使他在对防原医学的理解和掌握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在参加我国核试验技术资料大总结后,程天民受总后司令部的委托,与王正国、叶常青、赵青玉等同志一起,编写了《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1976年第一版26万字,1980年第二版63万字),由总后卫生部印发全军。这使极其珍贵的特定条件下的核试验动物效应资料,经过加工、推算、整理,变得系统化、实用化,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本国核试验动物效应和防原医学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的专业参考书。后来,为实现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程天民主编,罗成基、阎永堂副主编,于1986年公开出版了75万字的《防原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些专著已成为我国防原医学领域的主要参考书。1992年他又主编了101万字的我国第一部《创伤战伤病理学》专著。
, 百拇医药
1979年,程天民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主任兼预防医学系副主任,并与罗成基教授等开始组建复合伤研究室。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核试验只能有限地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终将停止,现场试验固然极其珍贵,但对科学研究来说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必须建立自己的复合伤实验室。为此,他们除用钴源致放射损伤外,研制了模拟激波管致冲击伤,5kW热光源致光辐射烧伤,建立了模拟核爆炸所致的多种单一伤和复合伤的动物模型。这样,他们主动了,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了,使复合伤研究得以坚持,得以系统深入。他所领导的实验室也就成为目前国内研究复合伤的主要研究机构。
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悉心投入复合伤研究。复合伤确实是块硬骨头。单一伤就非常困难,而复合后更为复杂,就以研究工作量来说也增加了一倍(如单一伤可只设致伤和对照2个组,如两伤复合,至少要设4个组)。以往文献把“相互加重”作为复合伤的基本特点,将复合伤称为“相互加重综合征”。而经他研究发现,复合后的伤情因原单一伤伤情不同,发生于伤后不同时间和不同脏器而可加重、不加重,以致减轻,因而把复合伤的基本特点概括为“复合效应”,并领导研究了复合效应的物质基础,显示了良好的理论和应用前景。他主持放烧和烧伤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对一千多只狗和数千只小动物,观察6万多张病理切片和其他一系一我指标,总结出两类复合伤的基本病理特点,并为临床诊治提出了系列的病理学依据。在对骨髓造血组织的病理研究中,他敏锐地观察到巨核细胞体内有中性粒细胞,经多批次实验,反复论证,肯定了这不是有些文献报道的巨核细胞吞噬中性粒细胞(“大吃小”),而在几类损伤条件下,是中性粒细胞噬食巨核细胞(“小吃大”),发现了中性粒细胞进入巨核细胞体内的过程及其发挥吞噬作用的几种方式,将之命名为“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译出英文名称为Megakaryocytophagia),明确这是严重创伤烧伤时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研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2部,参编10部。被评为全军医学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全军后勤科技先进个人。
, http://www.100md.com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他不仅努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而且潜心医学教育事业,坚持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他认真备课,广搜博览,提炼精华,苦练讲、写、画、演的教学基本功,努力讲好每一堂课。1978年就被总后勤部授予“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9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又被总后勤部树为“一代名师”。他在担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期间,首先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新型办学思路。提出质量是特色的基础,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作为军医大学应突出军事医学特色;各附属医院要办成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各学科要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科特色;科技人员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专长。经多年实践,显著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一办学思路和实践被评为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程天民本人的成长与成就,同他所领导的学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也全身心地投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所在的防原医学教研室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复合伤研究室1993年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批准为全军复合伤研究所。近年来他用很大精力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其中有11名已晋升为高级职称,5名是提前晋升的,有3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的第一名博士生粟永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首届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党的“十五大”代表。
, http://www.100md.com
程天民院士现担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三军医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一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重庆市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医学评审委员会和总后评委会委员,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仍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他治学严谨,作风民主,从没有“大教授”的架子;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原则,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耿直,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善于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使我国防原医学、创伤医学和复合伤的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而贡献力量。
(收稿:1998-05-04), http://www.100md.com
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扩杂志980401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教授,1927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周铁镇。他从小就亲身经历了家乡被日寇侵占所受的苦难。1945年7月,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内迁宜兴,改为弘毅中学)毕业后,步行到当时的东南重镇的安徽屯溪(今黄山市)报考大学。在同时录取的三所大学中,他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立志学医。1949年5月南昌解放,学校改名南昌医学院,不久与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成为部队院校——华中医学院(后改为第六军医大学),当时他是大学四年级学生,正式入伍成为解放军的一员。1950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五年的专业学习,留校任病理学实习助教,从此走上了病理学的专业道路。1951年9月,他被选派到广州中山医学院“全国第一期病理学高级师资班”进修,在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杨简教授指导下,他刚走上病理学工作岗位便受到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在病理学教研室的长期工作中,得到著名病理学家晏良遂教授的指导,在后来从事放射病理研究中,又得到老一辈病理学家吴在东教授的指导。这些老科学家的指导,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程天民开始接触防原医学是在1958年。当时军队拟召开首届放射医学学术会议,学校临时抽调程天民等同志进行放射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用深部X射线机照射狗造成急性放射病,凭着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放射病时的感染和出血等病理变化。论文在全军会议及随后的第一届全国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报告后获得好评。从此他便与防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十年代初期,为对付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发动的突然袭击,军队加强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等从病理学教研室调出,组成专题研究组,把目前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很具代表性的放射损伤复合烧伤的难题,开始了对复合伤研究的艰难探索。那正是国家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人瘦了,足肿了,但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近三年的努力,据上级部门检查,认为达到了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程天民激动不已,如能亲身参加核试验该有多好啊。他上书总后勤部主动请缨。1965年春,他和效应分队首次踏上征程。在此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他14次奋战在戈壁沙漠,亲自经历了不同当量不同爆炸方式的核试验。核试验的现场情景和试验结果使他更激发起献身于防原医学的责任感和扬我国威军威的自豪感。在核试验现场,他投入实际效应工作,并创办核试验动物效应展览,协助大队领导进行效应技术指挥,开展现场防原训练,度过了许许多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通过核试验的亲自实践,使他在对防原医学的理解和掌握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在参加我国核试验技术资料大总结后,程天民受总后司令部的委托,与王正国、叶常青、赵青玉等同志一起,编写了《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1976年第一版26万字,1980年第二版63万字),由总后卫生部印发全军。这使极其珍贵的特定条件下的核试验动物效应资料,经过加工、推算、整理,变得系统化、实用化,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本国核试验动物效应和防原医学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的专业参考书。后来,为实现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程天民主编,罗成基、阎永堂副主编,于1986年公开出版了75万字的《防原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些专著已成为我国防原医学领域的主要参考书。1992年他又主编了101万字的我国第一部《创伤战伤病理学》专著。
, 百拇医药
1979年,程天民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主任兼预防医学系副主任,并与罗成基教授等开始组建复合伤研究室。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核试验只能有限地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终将停止,现场试验固然极其珍贵,但对科学研究来说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必须建立自己的复合伤实验室。为此,他们除用钴源致放射损伤外,研制了模拟激波管致冲击伤,5kW热光源致光辐射烧伤,建立了模拟核爆炸所致的多种单一伤和复合伤的动物模型。这样,他们主动了,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了,使复合伤研究得以坚持,得以系统深入。他所领导的实验室也就成为目前国内研究复合伤的主要研究机构。
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悉心投入复合伤研究。复合伤确实是块硬骨头。单一伤就非常困难,而复合后更为复杂,就以研究工作量来说也增加了一倍(如单一伤可只设致伤和对照2个组,如两伤复合,至少要设4个组)。以往文献把“相互加重”作为复合伤的基本特点,将复合伤称为“相互加重综合征”。而经他研究发现,复合后的伤情因原单一伤伤情不同,发生于伤后不同时间和不同脏器而可加重、不加重,以致减轻,因而把复合伤的基本特点概括为“复合效应”,并领导研究了复合效应的物质基础,显示了良好的理论和应用前景。他主持放烧和烧伤复合伤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对一千多只狗和数千只小动物,观察6万多张病理切片和其他一系一我指标,总结出两类复合伤的基本病理特点,并为临床诊治提出了系列的病理学依据。在对骨髓造血组织的病理研究中,他敏锐地观察到巨核细胞体内有中性粒细胞,经多批次实验,反复论证,肯定了这不是有些文献报道的巨核细胞吞噬中性粒细胞(“大吃小”),而在几类损伤条件下,是中性粒细胞噬食巨核细胞(“小吃大”),发现了中性粒细胞进入巨核细胞体内的过程及其发挥吞噬作用的几种方式,将之命名为“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译出英文名称为Megakaryocytophagia),明确这是严重创伤烧伤时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在研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2部,参编10部。被评为全军医学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全军后勤科技先进个人。
, http://www.100md.com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他不仅努力投身于科学研究,而且潜心医学教育事业,坚持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他认真备课,广搜博览,提炼精华,苦练讲、写、画、演的教学基本功,努力讲好每一堂课。1978年就被总后勤部授予“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9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7年又被总后勤部树为“一代名师”。他在担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期间,首先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新型办学思路。提出质量是特色的基础,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作为军医大学应突出军事医学特色;各附属医院要办成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各学科要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科特色;科技人员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专长。经多年实践,显著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一办学思路和实践被评为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程天民本人的成长与成就,同他所领导的学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也全身心地投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所在的防原医学教研室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复合伤研究室1993年成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批准为全军复合伤研究所。近年来他用很大精力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其中有11名已晋升为高级职称,5名是提前晋升的,有3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的第一名博士生粟永萍,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首届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党的“十五大”代表。
, http://www.100md.com
程天民院士现担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三军医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一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重庆市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医学评审委员会和总后评委会委员,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仍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他治学严谨,作风民主,从没有“大教授”的架子;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原则,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耿直,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始终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善于汲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使我国防原医学、创伤医学和复合伤的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而贡献力量。
(收稿:1998-05-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