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7161
我所走过的放射医学道路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孙世荃

    单位:孙世荃 太原,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030006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990301

    我1927年出生于辽宁凤城,1944年进入沈阳盛京医科大学学习,这是个很小很穷但却很能培 养勤奋的教会学校。1949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师承李佩琳教授学习我所喜爱的病理学。1962年初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从事放射医学研究。在一段时间里曾非常惋惜离开医大进入工业部门。如今事已过去37年,回首走过的道路却有此生无悔之感。

    刚到二机部时听说是来攻尖端研究放射病。很快发现等待我的并非什么尖端,更没有我所熟 悉的病理案例分析和临床外科活检,而是下厂矿调查慢性铀中毒与中毒性肝炎。我只能毫不犹豫地开始适应新的业务方向,从病理学进入劳动卫生学和实验毒理学。通过厂矿调查我明确了实验研究所应回答的问题的关键,在简陋的条件下和大家一起动手。动物实验的规模和 难度都不很大,但是针对性很强,为肯定铀损伤的“先肾后肝”与否定慢性铀中毒肝炎的存 在提供了病理学证据。它被临床医生用来摘掉一些人的职业病帽子,平息当时“肝炎造反团 ”留下的风波。今天看来这个结论很平常,但在那时却要冒点风险。由于事关重要,上级另 外组织了厂矿现场复核和动物实验复核,结果维持了我原来的观点。来二机部的这第一件工作使我意识到在一个企业的研究所面向实际是明智的选择,我相信我能使病理学适应于这个新的环境。
, 百拇医药
    70年代初我选择了矿工肺癌,因为它能利用我的病理学知识。于是开始学习氡的测量、剂量 和流行病学。只是铀矿的历史尚短不足以出现肺癌,因此建立了痰细胞学方法,通过痰内癌 前细胞的检出对未来的肺癌危险进行估计。1973年得到云锡矿工肺癌的消息,有了用武之地 ,立即携带痰检设备从江西铀矿直赴个旧,查出一些早期肺癌颇受欢迎,结果使我有缘扎根 云锡。但是没曾想到竟持续16年,一直陷入充满学术争议与不断认识更新的病因学研究。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年龄段是在云锡肺癌研究的思绪变迁与跌宕起伏中走过来的。我曾进行过代价很大的吸氡动物实验。但是很快意识到需要我证明的并不是氡的致癌性而是氡在云锡肺 癌 病因中的贡献。我的任务应该是危险评价,地点应该在现场。于是我把很大精力放到矿井、 通风、剂量、环境、人群以及肺癌的临床与病理。最后提出和完善了“氡砷复合以氡为主” 的病因学观点,作为自己的阶段性认识告别云锡。研究云锡肺癌不是我所在部门的“正业” ,我能得到各方面领导和课题组的同志特别是云锡同志们的支持把它持续到80年代末期相当 不易,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 http://www.100md.com     从那以后我全力转入核工业辐射流行病学,辐射致癌病因概率与辐射危害评价模型的研究 。 “人类辐射危害评价”专著试图沿着我在核工业的经历,根据自己的理解勾画放射医学在核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与辐射防护的关系,用来回报核工业对我的培育,然后准备从这个领域退役。但是当我看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利用云锡资料给出的中国矿工氡致肺癌危险系数之后禁不住重新进入情况。我对NIH使用的云锡数据和砷复合作用的校正方法以及给出的系数心存异议。经过一段犹豫,后来还是决定宁可再次把自己拖入忐忑的是非悬念也要直书“NIH给出的中国矿工肺癌危险系数不适于在中国使用”。假如未来证明我没有错,那是得力于我对现场的执着和我的肺癌组织学与电镜微区分析的病理学功底。

    除了铀、氡和辐射危害评价,我还和同志们接受过一些临时性的课题,主要是病理学工作, 例 如炸药(TNT和黑索金)、钚、促排药、羰基镍、维甲酸、癌前阻断、职业性肺癌诊断标准、皮 肤放射烧伤等。近年则把很大精力用于骨移植病理、组织辐照灭菌和组织库的建设与运作,以 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格局。我很高兴晚年能在与市场,患者和医生的接触中更直观地体验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 http://www.100md.com
    既往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少,但是五花八门不成体系自然水平不高。也许我当初不该过于频繁 变动,而应集中精力在某个方面做得更深更好。但是苍茫岁月很难每人都能有条件时时事事周 全。我此生无悔不是因为曾经作出什么学术成就,而是自信我曾充分利用所能争取到的舞台 ,准确找到自己的脚色,不惜气力地面向实际需要做了自己想做而且能做的事情。我为既往在学术问题上能心无顾忌地主张什么与反对什么感到满足。我反对言之无物和脱离实际,推 崇求新与务实这两句老话。但能同时做到心系求新与脚踏务实并不容易。

    理想与追求有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特征。除了个人的努力,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变迁 与机遇决 定个人的学术取向与成就,时代的变化太大了,我所走过的道路,作过的工作,成功与不足对后人借鉴之处甚小,但是我想任何时候人们都应既要坚持而不是轻易改变自己选定的道路 ,又要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因势利导,开拓与发展自己的新领域。我的成功与不足都表现在 这里。 (收稿:1999-02-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