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7183
局部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治现状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杨志祥

    单位:杨志祥 北京,解放军307医院 100039

    关键词:

    局部放射损伤的临床诊治现状 随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不断发展和放射性核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辐射事故或 医源性照射后引起的局部放射损伤常有发生,特别是在辐射事故条件下,常发生极不均匀外 照 射,产生以局部损伤为主,或伴有全身过量照射,或伴有全身放射病的临床综合病症,给临 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已越来越引起各国专家的关注。

    诊断方面的研究

    1.物理剂量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已往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大白鼠、兔或猪等动物模型 得出实验剂量,但往往与临床有较大差异。通过近20年来国内外辐射事故中人体急性放射性 皮肤损伤的物理剂量的检测,总结出了各类射线、不同剂量、不同损伤程度的剂量值(表1) [1-4]
, 百拇医药
    表1 各类射线引起人体急性放射性皮 肤损伤的剂量与分度

    射线种类

    损伤剂量(Gy)

    Ⅰ

    Ⅱ

    Ⅲ

    软X射线

    ≥3

    ≥10

    ≥15

    硬X射线

    ≥5

    ≥15
, http://www.100md.com
    ≥20

    β射线

    ≥3

    ≥10

    ≥15

    γ射线

    ≥5

    ≥15

    ≥20

    2.生物效应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在事故条件下物理剂量的测定往往受回忆事故时 对现场办公条件、操作程序、照射距离和时间等不准确因素的影响,有时有较大的差异。在 深入研究局部放射损伤的临床过程和表现、病理改变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红斑、水疱等出 现的时间和程度,对急性放射性损伤作出早期临床诊断。红斑是病变严重程度的早期特征, 其出现早晚和程度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照射剂量大,红斑出现早、颜色较深、假愈期 短、二次红斑出现亦早。水疱和溃疡出现的早晚和程度也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 , 在事故性外照射早期可以临床表现特征,尤其是红斑、水疱及湿性皮炎出现的时间、程度和 范围作为估算照射剂量的指标,也是确定切除范围的参考依据(表2)[3,5,6] ,以便及早进行分类救治。
, http://www.100md.com
    表2 人体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度与临床表现

    分期

    分 度

    Ⅰ

    Ⅱ

    Ⅲ

    初期

    红斑、灼痛

    红肿、灼痛、麻木

    红肿明显、疼痛麻木、搔痒

    假愈期(周)

    2~3

    1~2
, http://www.100md.com
    <1或无

    反应期

    红斑、毛囊丘疹、脱毛皮肤干燥

    二次红斑或红斑加深,肿痛、水疱形成

    水疱破溃、表皮松懈、坏死或溃疡

    恢复期

    皮肤脱屑、轻度色素沉着

    新生上皮薄、弹性差、色素沉着与减褪

    反复破溃、溃疡经久不愈、瘢痕形成或功能障碍

    局部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般指局部皮肤长期受到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受照后数月或数 年后皮肤及 深层组织出现慢性病变,也可由急性损伤迁延而来。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 、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重者出现坏死溃疡,关节变形,功能障碍 ;指甲灰暗、色条甲,重者增厚变形,指端角化融合[3]
, http://www.100md.com
    3.各种物理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对局部放射损伤的诊断。以往对损伤范围和深 度主要依据物理剂量、射线种类和临床表现来判断,或靠手术中肉眼观察,有一定盲目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采用的无创技术有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同位素标记、血流图、CT、核 磁共振、高频超声、皮肤温度检测、组织学和免疫化学等,对局部放射损伤程度和范围能作 出较确切的诊断[1,7,8]

    4.注意了局部放射损伤时相应脏器损伤的诊断。在不均匀外照射条件下,除皮肤损伤外 , 常波及深部组织,如肌肉、大血管、神经干、骨骼、甚至深部脏器的损伤,如在一次事故 中,4例颈部受到大剂量照射者,早期出现咽喉、食管水肿、疼痛、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等 ,后期因纤维化而造成狭窄,发生致命性伤害;曾有15例胸部受到大剂量照射者,发生放射 性肺损伤、放射性心包炎或心肌损害等,腹部受到大剂量照射者可出现胃肠道、肝、肾等脏 器损害[5]。因此,对事故性外照射病例,除对全身放射病、局部皮肤损伤做好诊 断外,还要注意相应部位脏器损伤的诊断,以免漏诊,延误治疗。
, http://www.100md.com
    5.大面积严重放射损伤导致的功能衰竭已引起关注。大面积皮肤或肢体放射损伤,组织细 胞大量破坏,组织水肿,创面渗出,加上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极易发生水、盐、电解质紊乱 ,体内毒性物质增加,从而发生休克或肝肾功能衰竭[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事故[9],爱沙尼亚137Cs事故[10]和我国吉林96.1.5事故均 有此类情况发生[8]临床治疗研究

    1.全身治疗

    事故性辐射损伤的治疗是一个复杂问题,既要重视全身治疗,也要加强局部损伤的处理。全 身与局部的治疗相辅相成,全身状况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局部损伤创面的愈合,局部损伤处理 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全身放射病的治疗,所以,应根据病情发展各阶段有所侧重,不能顾 此失彼,延误治疗。

    (1)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对大面积皮肤或肢体放射损伤,早期注意补充水、盐、电解 质,注意晶胶体比例,早期比例为1∶1,胶体以全血或血浆为主,同时注意碱化尿液,以利 于中和及排出毒素,减轻全身反应,早期切除损伤严重的坏死组织和肢体,可以有效地防治 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8,10,11]
, 百拇医药
    (2)内脏损伤的治疗 注意根据损伤脏器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对心、肺、胃肠道损伤有减轻水肿和渗出作用;此外,对心、肺损伤早期应用改善微循 环、营养心肌的药物,对胃肠道损伤给予保护粘膜、解痉止痛、止血的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 [5,12]

    2.局部损伤的处理

    局部损伤的处理主要包括止痛、防治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

    (1)创面的止痛 有效的止痛是局部损伤早期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对创面止痛,除口 服或注射止痛药外,局部采用呋喃西啉、硼酸液冷敷;也曾使用奴夫卡因作套式封闭或在损 伤区近端作动脉注射,但是效果均不太理想。纪辉等近年研究生产的维斯克溶液外敷,具有 明显止痛效果,其机理是该药对受损的神经鞘有营养和促进修复作用[13]。活血 化瘀的中药制剂对深度损伤创面也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封闭创面是解除 疼痛的主要措施之一。以各种生物敷料(异体皮、辐照猪皮、人工皮等)暂时覆盖创面,可以 收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必要时,也可以薄的自体皮移植修复创面,术后疼痛即基本缓解 [12]。晚期溃疡引起的疼痛应用血循环丰富的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由于增加了局 部血供和改善了组织营养,因而术后能很快地达到止痛效果[3,12]
, 百拇医药
    (2)减轻炎性反应和防治感染措施 损伤早期给予口服或注射抗组织胺类药物;局部涂抹肤 轻松、皮炎平等制剂,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笔者近年应用中药配制的“放射烧伤膏”既可改 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又可减轻炎性反应和抗感染。放射损伤创面或溃疡常伴有细菌 感染。对大面积损伤者无论有无全身放射病均应当进行保护性隔离,必要时实行全环境保护 。根据创面或体表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素,同时注意加强创面换药。

    (3)促进创面愈合的措施 目前主要有3个方面的研究[3,13-15]:①创 面 应用抗炎,抑菌和刺激再生作用的制剂,如各种抗生素软膏,血管扩张剂、B12软膏、中药 软膏、Lyoxanol喷雾剂、和BLIZ溶液等。②各种生长因子的应用,如EGF、bEGF、FGF、PDGF 等已在热力烧、烫伤和创伤中应用,在放射性皮肤损伤领域尚处于试用阶段。这些生长因子 能激活巨噬细胞、缩短细胞增殖的G0期、加快S期,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近年研究应用 逆 转录PCR法获取EGF基因,让可移植的培养的表皮细胞携带生长因子基因,使其移植后能合成 并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和调控创面愈合。这一研究目前处于实验阶段。③新型敷料的研制, 利用密闭和保湿原理,使用该敷料后使局部造成一个微酸性与潮湿环境,从而刺激成纤维细 胞和毛细血管生长,促进创面愈合。此类敷料对放射损伤效果如何,尚有待于临床验证。
, 百拇医药
    (4)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处理 采用局部扩大切除,以组织移植修复是治疗局部重度放射损 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可根据照射剂量、临床表现和红外线热像仪检测、核磁共振、CT 、局 部血流图、温度检测等综合判断伤情、决定手术时机和切除范围。局部重度急性放射损伤一 般情况下,可在反应期达高峰后,即通常在伤后1个月左右施行手术;在局部大面积重度放 射损伤伴有全身放射病的情况下,可以在极期之前手术,争取在放射病极期之前使创面或伤 口痊愈或大部分愈合,为放射病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12]。吉林96.1.5事故 “文”就是吸取了爱沙尼亚辐射事故病人的教训。在伤后第8天行右大腿和左前臂的截肢术 ,术后左前臂伤口痊愈,右大腿伤口大部分愈合。从而使患者未出现“肾衰”等全身脏器的 中毒损害,保障了放射病极期的治疗,使患者顺利步入恢复期[16]。但也有作者 认为对严重β射线损伤,待局部病变组织相对稳定后,即转入慢性期的最初阶段,进行手术 治疗效果最佳,初步认为在受照后3~6个月为宜[6]。对于慢性放射性溃疡,只 要 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手术切除、及时修复,否则溃疡长期不愈,继发细菌感染,发生严重 并发症。创面的修复涉及整形外科、骨科和显微外科等多学科的技术问题,主要根据损伤范 围、损伤深度及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最佳方案。显微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为局部重度放射损伤 的修复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各种带血管的皮瓣、肌皮瓣已在放射损伤领域得到较多 的应 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治愈了许多过去认为难以修复的大而深的重度放射性溃疡[3 ,17-19]
, 百拇医药
    (5)促进功能的恢复 关节部位的损伤处理不当,常遗留功能障碍,特别是手部有软组织少 、小关节多的解剖特点,受大剂量照射后可造成皮肤、软组织、肌腱和关节囊的纤维化和挛 缩,造成手指屈曲畸形、功能障碍,重者发生骨质疏松、骨髓炎或骨坏死等。腕、肘、膝关 节受大剂量照射后也常发生类似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重视功能部位的早期处理,功能部 位的Ⅱ度以上的损伤应该采取早期以超薄皮瓣移植修复,并进行早期功能训练,这样可以防 止关节挛缩、软组织及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促进功能的恢复。根据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与采 取的修复方式有关,以超薄皮瓣移植修复比邮票状皮片、中厚皮片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Nenot JC.局部过量照射的医学处理.国外医学放射医学与核医学分册, 1988,12:142-145.

    2 刘雁玲.β射线皮肤烧伤的生物效应.见吴企、孙金锴主编.中国核工业职业医 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57-260.
, 百拇医药
    3 谢国良,杨志祥.皮肤放射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见:郭力生等主编. 核辐射 事故的医学处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332-359.

    4 GB8282-87.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5 杨志祥,王芳薪.事故性局部放射损伤诊断和治疗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华 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15:210-212.

    6 刘雁玲,张志平,高鑫苓.β射线所致皮肤损伤的远期效应及疗效观察.中华放 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126-128.

    7 杨志祥.巴西137Cs事故中局部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和处理.中华放射医学 与防护杂志,1995,15:208-210.

    8 杨志祥,杨文峰,孙向黎,等.一例192Ir极不均匀外照射局部极重度放射 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17:19-21.
, 百拇医药
    9 叶根耀.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超剂量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的启示(二).中华 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1,11:351-354.

    10 叶根耀.爱沙尼亚发生一起辐射事故.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5,15:215-216 .

    11 毛秉智.事故性外照射病人的临床问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8,8:351-35 4.

    12 杨志祥,王芳薪,许康雄,等.事故性局部放射损伤的早期医学处理.中华放射医学与 防护杂志,1993,13:258-260.

    13 纪辉,李健超,谢秀珍,等,维生素B12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临床和动物实验治疗观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7,7:18-21.

    14 Shope TB.Radiation-induced skin injuries from fluoroscopy.Radiographics,19 96, 16:1195-1199.
, http://www.100md.com
    15 付小兵.软组织创伤修复.人民军医,1997,40:15-16.

    16 孙向黎,杨文峰,杨志祥,等.一例多部位急性极重度放射损伤伴全身放射病的救治.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17:51-53.

    17 翁志根,林增禄,张鸿寿,等.皮肤晚期放射损伤的临床特征与综合治疗.中华放射医 学与防护杂志,1988,8:41-43.

    18 Rudoph R.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for radiotherapy skin damage.Plastic Reco nstr Surg.1982,70:179-182.

    19 Shack RB.Management of radiation ulcers.South Med J, 1982,75:1462-1464.

    (收稿:1999-03-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