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颗粒感绿片和普通感蓝片摄片对肋骨骨折诊断和受照剂量的对照分析
作者:郑语今
单位:郑语今(311200 浙江,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000320 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T颗粒感绿X射线胶片,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扁平卤化银颗粒的胶片 。这种结构成像时与传统的三维颗粒相比,既增加了受光面又降低了多焦效应, 又减少了光线在两层增感屏以及两面乳剂层中的 互相渗透作用,有效的减少了交迭效应[1]。当T颗粒感绿胶片与其相配套的硫氧化 钆感绿增感屏组合使用时,可显示这种T颗粒技术的优势。使摄片时X射线照射量比用柯达感 蓝片配钨酸钙中速增感屏减少,接近柯达感蓝片配氟氯化钡:铕II型稀土增感屏;但影像层 次和细微结构的显示则优于感蓝片与稀土屏的组合。以下就上述不同的胶屏组合所摄的21例 肋骨骨折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胶片、暗盒、增感屏:胶片为Kodak MXG-I型感绿片和Kodak XK-I型感蓝片。柯达暗盒配 硫氧化钆感绿屏;福州梅生MS-III型暗盒配浙江玉环产氟氧化钡:铕II型稀土屏或钨酸钙中 速屏。以上暗盒投照面均为塑料。
2.摄片、洗片设备:所有摄片均使用北京万东产ZFS302-1型300毫安中频X射线机;固有滤过 总当量3.2 mmAL。焦点胶片距100 cm,滤线器栅格比8:1。胶片用同一台柯达M7B洗片机冲 洗,柯达套药,显影温度34.5 ℃。
3.入射体表剂量测定:对每一病例入射体表剂量测定按当时所用千伏、毫安秒设定,以病人 体表到球管中心距离为测试点,将小平板电离室探头放在有机玻璃胸部当量体模表面照射野 中心线上,重新曝光取得。对每组不同体位的入射体表总剂量取平均值。测试设备为德国产 PTW-CONNY X射线辐射剂量仪。
4.在工作中,由于病人年龄,性别,体型不同,所用千伏、毫安秒亦略有变化。因此,对每 组不同体位实际所用千伏、毫安秒总量分别取平均值。
, 百拇医药
5.对肋骨同一部位、体位,17例用蓝片配稀土屏拍片,4例用蓝片配中速屏拍片,同时,对 上述21例病例用绿片配绿屏拍片,对所摄合格片比较它们的影像。
二、结果
表1 不同胶屏组合对肋骨骨折显示数 胶屏组合
检查
人数
所示肋骨
骨折数
未发现肋
骨骨析数
未发现肋骨微 小
骨折所在部位
, 百拇医药
绿片-绿屏
17
43
0
心脏后2处,右膈下1处,与肺挫伤片 样阴影重叠1处,左腋前线1处。
蓝片-稀土屏
17
38
5
绿片-绿屏
4
9
0
, 百拇医药
腋中线胸膜反应处
蓝片-中速屏
4
8
1
表2 不同胶屏组合入射体表剂量 胶屏组合
体位
千伏平
均 值
(kV)
毫安秒
平均值
(mAs)
, 百拇医药
入射体表
平均剂量
(mGy)
绿片-绿屏
正位
70
20.4
0.584
斜位
74
20.5
0.696
蓝片-稀土屏
, 百拇医药
正位
67
19.4
0.471
斜位
70
19.7
0.598
蓝片-中速屏
正位
69
41.1
1.175
, 百拇医药
斜位
72
41.3
1.745
三、讨论
1.用绿片配绿屏所摄肋骨片比用蓝片配稀土屏或中速屏多发现6处微小的肋骨骨折。这6处 骨折其中有5处是在心影后或在膈下及与肺挫伤片样阴影重叠处,也就是微小骨折处与其余 高密 度阴影重叠,由于该部位影像中各组织密 度差小,缺乏诊断所需的密度对比或层次不丰富而 不能显 示。对一处未与高密度阴影重叠的微小肋骨不全性骨折,在绿片配绿屏上表现为一侧 性骨皮质断裂和部分骨小梁中断,而蓝片配稀土屏,由于骨皮质锐利度较差,骨小梁模糊不 清,而无发现。用绿片配绿屏比其余胶屏组合能发现更多病变,尤其是细微的病变。这是因 为:①这种组合摄片成像时,低密度区密度有所升高,而高密度区密度有所下降,使在 诊断范围内能观察到人体组织的更多层次[2]。②由于采用T颗粒技术,使多焦 效应和交迭效应大幅度减少。并且感绿屏荧光体颗粒细,具有良好的吸收转换透过效应,使 成像时颗粒细腻,影像边缘锐利度增加,更有利于细微结构的观察。
, 百拇医药
2.本组用绿片配绿屏摄肋骨片时,毫安秒比用蓝片配中速增感屏正、斜位均减少50.4%, 相应的病人入射体表面剂量减少正位约50.3%,斜位约60.1%。用蓝片配稀土屏时毫安秒比 用绿片配绿屏减少正位约4.9%,斜位约3.9%,病人入射体表面剂量减少正位约19.3%,斜 位约14.1%。
3.采用绿片配绿屏,摄片所需毫安秒比蓝片配中速屏减少,这不但可以缩短曝光时间,有 效减少病人或组织器官的移动对影像质量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延长X射线机,尤其是X射线管 的使用寿命。因此,无论从降低群体辐射剂量 ,还是提高影像和诊断质量,使用T颗粒感绿片配硫氧化钆感绿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燕树林,李硕鹏.T颗粒技术的成像质量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5- 19.
2 杜萃文.T颗粒感片与感蓝片各100例高电压胸片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0-2 3.
(收稿日期:1999-12-15), http://www.100md.com
单位:郑语今(311200 浙江,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000320 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T颗粒感绿X射线胶片,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扁平卤化银颗粒的胶片 。这种结构成像时与传统的三维颗粒相比,既增加了受光面又降低了多焦效应, 又减少了光线在两层增感屏以及两面乳剂层中的 互相渗透作用,有效的减少了交迭效应[1]。当T颗粒感绿胶片与其相配套的硫氧化 钆感绿增感屏组合使用时,可显示这种T颗粒技术的优势。使摄片时X射线照射量比用柯达感 蓝片配钨酸钙中速增感屏减少,接近柯达感蓝片配氟氯化钡:铕II型稀土增感屏;但影像层 次和细微结构的显示则优于感蓝片与稀土屏的组合。以下就上述不同的胶屏组合所摄的21例 肋骨骨折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 百拇医药
1.胶片、暗盒、增感屏:胶片为Kodak MXG-I型感绿片和Kodak XK-I型感蓝片。柯达暗盒配 硫氧化钆感绿屏;福州梅生MS-III型暗盒配浙江玉环产氟氧化钡:铕II型稀土屏或钨酸钙中 速屏。以上暗盒投照面均为塑料。
2.摄片、洗片设备:所有摄片均使用北京万东产ZFS302-1型300毫安中频X射线机;固有滤过 总当量3.2 mmAL。焦点胶片距100 cm,滤线器栅格比8:1。胶片用同一台柯达M7B洗片机冲 洗,柯达套药,显影温度34.5 ℃。
3.入射体表剂量测定:对每一病例入射体表剂量测定按当时所用千伏、毫安秒设定,以病人 体表到球管中心距离为测试点,将小平板电离室探头放在有机玻璃胸部当量体模表面照射野 中心线上,重新曝光取得。对每组不同体位的入射体表总剂量取平均值。测试设备为德国产 PTW-CONNY X射线辐射剂量仪。
4.在工作中,由于病人年龄,性别,体型不同,所用千伏、毫安秒亦略有变化。因此,对每 组不同体位实际所用千伏、毫安秒总量分别取平均值。
, 百拇医药
5.对肋骨同一部位、体位,17例用蓝片配稀土屏拍片,4例用蓝片配中速屏拍片,同时,对 上述21例病例用绿片配绿屏拍片,对所摄合格片比较它们的影像。
二、结果
表1 不同胶屏组合对肋骨骨折显示数 胶屏组合
检查
人数
所示肋骨
骨折数
未发现肋
骨骨析数
未发现肋骨微 小
骨折所在部位
, 百拇医药
绿片-绿屏
17
43
0
心脏后2处,右膈下1处,与肺挫伤片 样阴影重叠1处,左腋前线1处。
蓝片-稀土屏
17
38
5
绿片-绿屏
4
9
0
, 百拇医药
腋中线胸膜反应处
蓝片-中速屏
4
8
1
表2 不同胶屏组合入射体表剂量 胶屏组合
体位
千伏平
均 值
(kV)
毫安秒
平均值
(mAs)
, 百拇医药
入射体表
平均剂量
(mGy)
绿片-绿屏
正位
70
20.4
0.584
斜位
74
20.5
0.696
蓝片-稀土屏
, 百拇医药
正位
67
19.4
0.471
斜位
70
19.7
0.598
蓝片-中速屏
正位
69
41.1
1.175
, 百拇医药
斜位
72
41.3
1.745
三、讨论
1.用绿片配绿屏所摄肋骨片比用蓝片配稀土屏或中速屏多发现6处微小的肋骨骨折。这6处 骨折其中有5处是在心影后或在膈下及与肺挫伤片样阴影重叠处,也就是微小骨折处与其余 高密 度阴影重叠,由于该部位影像中各组织密 度差小,缺乏诊断所需的密度对比或层次不丰富而 不能显 示。对一处未与高密度阴影重叠的微小肋骨不全性骨折,在绿片配绿屏上表现为一侧 性骨皮质断裂和部分骨小梁中断,而蓝片配稀土屏,由于骨皮质锐利度较差,骨小梁模糊不 清,而无发现。用绿片配绿屏比其余胶屏组合能发现更多病变,尤其是细微的病变。这是因 为:①这种组合摄片成像时,低密度区密度有所升高,而高密度区密度有所下降,使在 诊断范围内能观察到人体组织的更多层次[2]。②由于采用T颗粒技术,使多焦 效应和交迭效应大幅度减少。并且感绿屏荧光体颗粒细,具有良好的吸收转换透过效应,使 成像时颗粒细腻,影像边缘锐利度增加,更有利于细微结构的观察。
, 百拇医药
2.本组用绿片配绿屏摄肋骨片时,毫安秒比用蓝片配中速增感屏正、斜位均减少50.4%, 相应的病人入射体表面剂量减少正位约50.3%,斜位约60.1%。用蓝片配稀土屏时毫安秒比 用绿片配绿屏减少正位约4.9%,斜位约3.9%,病人入射体表面剂量减少正位约19.3%,斜 位约14.1%。
3.采用绿片配绿屏,摄片所需毫安秒比蓝片配中速屏减少,这不但可以缩短曝光时间,有 效减少病人或组织器官的移动对影像质量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延长X射线机,尤其是X射线管 的使用寿命。因此,无论从降低群体辐射剂量 ,还是提高影像和诊断质量,使用T颗粒感绿片配硫氧化钆感绿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燕树林,李硕鹏.T颗粒技术的成像质量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5- 19.
2 杜萃文.T颗粒感片与感蓝片各100例高电压胸片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0-2 3.
(收稿日期:1999-12-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