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与分子医学
作者:胡国栋 肖恩华 郭俊渊
单位:430030 武汉,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90301 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加强介入放射学与分子医学的横向联系,有助于介入放射学向纵深发展。
一、介入治疗与细胞凋亡
传统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病理或影像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对非坏死的肿瘤细胞则很少顾及。近年发现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有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坏死的死亡方式,即细胞凋亡(apoptosis)。它由细胞内特定基因(有促进凋亡的,也有抑制凋亡的)所操纵,所以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许多抗肿瘤药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达到抗肿瘤目的的,介入治疗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评价肿瘤介入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此外,心、脑及其他脏器的介入治疗, 也与细胞凋亡有关。
, 百拇医药
二、介入治疗与肿瘤耐药
有资料显示, 90%以上肿瘤患者死亡在不同程度上受肿瘤耐药的影响, 介入治疗是促进肿瘤耐药还是抑制耐药,有待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前检测肿瘤耐药基因表达,可确定高耐药性的人群,帮助选择受耐药机制影响小的化疗药,或与耐药逆转剂合用, 以期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三、介入治疗与肿瘤转移潜能
介入治疗是否促进肿瘤转移是目前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有作者根据部分临床观察结果,认为介入治疗可促进肿瘤转移。肿瘤 细胞从原发灶脱离到转移灶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研究介入治疗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评价介入治疗对肿瘤转移潜能的影响。而且对肿瘤转移潜能的检测有利于介入治疗后的处理,对高转移潜能的肿瘤更要密切随诊,并调整治疗间隔。
四、介入治疗与基因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肝癌基因治疗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治疗基因到靶细胞的转移方法。 从介入放射学角度,可经皮肝穿刺直接将治疗基因注入瘤体,也可经肝癌供血动脉经导管引入,还可制备带治疗基因的栓子,栓塞肿瘤血管的同时介导肿瘤组织转染基因。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后为防止血管再狭窄,也可经导管导入抑制瘢痕形成的基因治疗,但这种基因治疗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
五、介入治疗与导向治疗
导向治疗是以肿瘤特异性抗原作为攻击靶,由特异性抗体(载体)携带抗癌药、生物毒素或放射性元素(弹头)的一种治疗方式。经导管从肿瘤供血动脉直接引入可减少或避免导向治疗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稀释”、“生理屏障”、“非特异性吸收”。而且可减少抗抗体的产生。目前所用抗体多为鼠源性,静脉注射后2周左右产生抗抗体,再次给药,可降低抗体载体的效价,而且可导致血清样过敏反应。
各种基因是通过其表达蛋白质发挥作用的,检测蛋白质可反映基因的功能。如能从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研究,则可从深层次研究基因的功能。
上面仅从我们涉足的几个方面浅述分子生物学在介入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我们借此机会,强调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穿刺活检(切割活检)的重要性。单凭甲胎球蛋白(AFP)和影像学诊断是不够的,因为AFP存在真阴性、假阳性,良恶性病变影像表现也有重叠,术前活检,有利于比较观察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而且标本可用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
(收稿:1998-12-21), 百拇医药
单位:430030 武汉,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90301 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加强介入放射学与分子医学的横向联系,有助于介入放射学向纵深发展。
一、介入治疗与细胞凋亡
传统上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病理或影像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对非坏死的肿瘤细胞则很少顾及。近年发现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有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坏死的死亡方式,即细胞凋亡(apoptosis)。它由细胞内特定基因(有促进凋亡的,也有抑制凋亡的)所操纵,所以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许多抗肿瘤药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达到抗肿瘤目的的,介入治疗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评价肿瘤介入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此外,心、脑及其他脏器的介入治疗, 也与细胞凋亡有关。
, 百拇医药
二、介入治疗与肿瘤耐药
有资料显示, 90%以上肿瘤患者死亡在不同程度上受肿瘤耐药的影响, 介入治疗是促进肿瘤耐药还是抑制耐药,有待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前检测肿瘤耐药基因表达,可确定高耐药性的人群,帮助选择受耐药机制影响小的化疗药,或与耐药逆转剂合用, 以期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三、介入治疗与肿瘤转移潜能
介入治疗是否促进肿瘤转移是目前一个有争议的议题,有作者根据部分临床观察结果,认为介入治疗可促进肿瘤转移。肿瘤 细胞从原发灶脱离到转移灶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研究介入治疗对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评价介入治疗对肿瘤转移潜能的影响。而且对肿瘤转移潜能的检测有利于介入治疗后的处理,对高转移潜能的肿瘤更要密切随诊,并调整治疗间隔。
四、介入治疗与基因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肝癌基因治疗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治疗基因到靶细胞的转移方法。 从介入放射学角度,可经皮肝穿刺直接将治疗基因注入瘤体,也可经肝癌供血动脉经导管引入,还可制备带治疗基因的栓子,栓塞肿瘤血管的同时介导肿瘤组织转染基因。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后为防止血管再狭窄,也可经导管导入抑制瘢痕形成的基因治疗,但这种基因治疗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
五、介入治疗与导向治疗
导向治疗是以肿瘤特异性抗原作为攻击靶,由特异性抗体(载体)携带抗癌药、生物毒素或放射性元素(弹头)的一种治疗方式。经导管从肿瘤供血动脉直接引入可减少或避免导向治疗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稀释”、“生理屏障”、“非特异性吸收”。而且可减少抗抗体的产生。目前所用抗体多为鼠源性,静脉注射后2周左右产生抗抗体,再次给药,可降低抗体载体的效价,而且可导致血清样过敏反应。
各种基因是通过其表达蛋白质发挥作用的,检测蛋白质可反映基因的功能。如能从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研究,则可从深层次研究基因的功能。
上面仅从我们涉足的几个方面浅述分子生物学在介入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后,我们借此机会,强调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穿刺活检(切割活检)的重要性。单凭甲胎球蛋白(AFP)和影像学诊断是不够的,因为AFP存在真阴性、假阳性,良恶性病变影像表现也有重叠,术前活检,有利于比较观察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而且标本可用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
(收稿:1998-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