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67711
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一步——重新认识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高培毅

    单位:10005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912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信息革命。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进程中,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经历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过程,没有亲身体验到PACS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实惠”,但是,PACS这一迈向医疗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已经不再陌生。 PACS对我们大家是一个既近又远的概念:近,是因为我们早已听惯了PACS这个名字,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PACS是继RIS(radiologic information system, 放射科信息系统)、Internet后又一十分“抢眼”的词语;远,是因为对于PACS来讲,我们只能听别人讲而不能自己做。终于,今年7月在山东烟台由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和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会共同举办的“全国计算机与放射科管理专题研讨会”使我们走近PACS。虽然目前国内尚未见一套完整的、运行正常并通过国家卫生部验收的PACS,但她已确确实实受到了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医学研究部门和医疗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个别有条件的医院正在或计划构建PACS,并取得了重要的经验。本期集中刊登了几篇介绍国内几家医院设计、建造PACS经验的文章,基本上反映了我国PACS的现状。可以肯定地说,PACS是医院迈向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重要标识之一,是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关键,是从“以医院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服务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http://www.100md.com
    PACS是医学影像、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医学影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图形和文字)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及传输等,使医学影像资源达到充分共享。从80年代初提出PACS概念到90年代初欧美国家及日本建造一些实用的PACS,经历了10年。当时PACS使用的是专用设备,造价十分昂贵;90年代中期,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图形工作站的发展使得PACS的整体价格有所下降,但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仍难以接受;进入90年代末期,微机性能的迅速提高以及高速网的快速发展使得PACS终于可以建立在被多数医院接受的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医院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较弱。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医院仍负担不起PACS的昂贵价格。从“全国计算机与放射科管理专题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中可以看出, PACS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需要大量的投入、深入的研究和完善的制度。由于国内各家医院实际情况不尽相同,起步时期在构建PACS上只能是处在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的状况。
, 百拇医药
    建造PACS的目的是实现影像医疗信息充分共享,因此在设计上应注意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观念上要有较大的“开放性”,不要使PACS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PACS需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对任何新生事物总有一个从怀疑观望到接受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受PACS这种工作方式。在我国目前各医院经费紧张、相当一部分人对计算机使用陌生的实际情况下,笔者认为,对于PACS既不能过分狂热,也不能无动于衷,要慢慢来。慢慢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PACS能更加健康发展。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有待进一步努力:

    1.更新观念,规范管理: 树立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变“以行政人员为主体”为“以医疗人员为主体”是建好、用好PACS的指导思想。医疗资源充分共享是PACS的魅力所在。“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种单方面资源享用思想将会妨碍PACS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临床医疗人员无人问津的趔趄地步。利用PACS可以促进影像科室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工作流程更趋合理化和规范化。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PACS不能替代管理,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是建好、用好PACS的保证。
, 百拇医药
    2.人员培养,重中之重: 一个PACS系统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医院是否真正将这个系统用起来。笔者认为要用好PACS,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是人员培养。医护人员没有用过计算机的大有人在,一下子让它们操作计算机利用PACS辅助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医护人员不习惯使用计算机手段传输信息,操作不顺利,一点点的“差错”就会造成工作停滞并引起混乱。此外,使用PACS势必要改变医护人员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习惯,但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行政命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软件先行,硬件置后: 从技术角度看,建设一个PACS技术不是难题,但如何用好则是关键。本期还刊登了几篇有关计算机辅助影像诊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介绍医学影像图像处理软件的论文,则是“软件先行,硬件置后”、用好PACS的有益尝试。只有做好软件的应用开发,才可能使医疗信息在“网”上畅通无阻,充分发挥效益,避免资源浪费。

    4.深入研究,降低成本: PACS在我国刚刚起步,资金的高投入使大多数医院望而却步。为了使更多的医院实现PACS,有条件的单位和医学影像工作者应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毋庸置疑,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但高质量的图像又是数据高速传输的瓶颈。因此,笔者认为对数字化医学图像质量的研究颇具意义,包括在医疗诊断、定位、导航、浏览、教学和出版等不同情况下监视器、图像压缩比的选择使用和各种成像方法软、硬拷贝的对照等。而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则将会使这些对照研究更具科学性。此外,对投资评估的研究也是PACS推广应用的关键。

    总之,在PACS的建设中,切忌相互攀比系统的先进性,要重视“物尽其用”,用好才是关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PACS不仅仅是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医院与放射科应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她更是医疗观念更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从“以行政人员为主体”过渡到“以医疗人员为主体”的最具体表现,是“以医院为中心”真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一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步入一个比特流的新世纪!

    收稿:1999-09-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