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膀胱周围脂肪过多症一例
作者:靳二虎 马大庆 李铁一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 100050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91227 膀胱周围脂肪过多症(perivesical lipomatosis)是一种少见疾病,有关MRI诊断该病的文献较少,且对其基本征象描述不够全面[1-3]。现报告一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 男,36岁,汉族。体检时发现右肾积水3个月,为进一步诊治入院。自感无不适,无发热、腹痛、尿急、尿频、尿痛等症。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尿道口无分泌物,双侧睾丸附睾正常大小。肛门指诊未扪及前列腺。腹部B超提示左肾正常,右肾盂积水并中上段输尿管扩张,管径达1.4 cm,膀胱畸形。膀胱造影见膀胱呈倒泪滴状,颈部抬高(图1)。膀胱镜检查提示右输尿管口有喷尿,颜色正常,但右输尿管导管插入0.5 cm后受阻,不能前行。局部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
, 百拇医药
图1 膀胱造影见膀胱呈倒泪滴状,位置上移,上界抵达L3水平,膀胱颈部抬高,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
腹部MRI检查:膀胱位于中下腹部,上界抵达L3水平,下缘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其外观在矢状位及横断位呈扁囊状,冠状位呈倒泪滴状,侧面下部受压使其变形。膀胱内尿液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膀胱周围包绕脂肪组织,呈短T1长T2信号,厚度达2~6 cm不等,其顶部脂肪层较薄。盆腔内也充填大量脂肪组织,前列腺位置上移。在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腹盆腔脂肪组织信号被抑制,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区(图2~5)。
图2 腹部MR正中矢状位T1WI显示膀胱呈扁囊状,因脂肪积压,前后径变窄
, 百拇医药
图3 冠状位T1WI显示膀胱呈倒泪滴状,侧面下部受脂肪组织挤压而变形(如箭头示)。膀胱内尿液呈均匀低信号,膀胱周围及盆腔内大量高信号脂肪组织堆积
图4肚脐水平横断位T2WI示膀胱内尿液及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均呈高信号,膀胱壁呈中等信号。右侧腰大肌前方隐约可见扩张的输尿管(如箭头示)
图5 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T2WI,显示膀胱周围及腹盆腔脂肪组织信号均被抑制,表现为大片无信号区。膀胱内尿液仍呈倒泪滴状高信号
讨论 膀胱周围脂肪过多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病因不明。其病理特点是盆腔内包绕膀胱、前列腺和直肠的脂肪组织过度生长堆积,故又名盆腔脂肪过多症(pelvic lipomatosis)。本病主要发生在25~55岁之间的男性人群,病人可无症状,或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和会阴部疼痛等症,部分病人因邻近器官受压而出现下腹不适或高血压等异常[1]。本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右肾盂输尿管积水就诊,其原因是输尿管下段被大量脂肪组织包绕、压迫。
, http://www.100md.com
本病影像学征象主要有盆腔脂肪异常堆积、膀胱上移变形、膀胱颈部抬高、后尿道延长,以及梗阻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和移位。本例首次通过MRI与膀胱造影对照,清晰显示了膀胱两侧受压及倒泪滴征这2个重要征象,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1-3]。MRI能多平面多序列成像,使其不仅清楚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还可特征性地显示膀胱周围和盆腔内大量脂肪组织的存在、程度及分布,为正确诊断本病和合理处置病人提供依据。我们发现,盆腔脂肪堆积由上至下逐渐加重是形成倒泪滴征的病理基础。MRI也是随访和动态观察脂肪生长情况及膀胱形态的最佳影像选择。由于MRI能区别脂肪与其他软组织信号,故它可容易地鉴别腹膜后纤维化、肿瘤等其他引起输尿管移位扩张的疾病,这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探查手术或穿刺活检,而可根据MRI表现确诊本病。本例首次应用脂肪抑制技术诊断本病,通过有效抑制脂肪信号,进一步突出表现了膀胱病变的形态,明确了诊断。笔者认为,MRI冠状位图像是显示本病征象最有价值的位置,这在文献中未曾给予足够重视[2,3] 。本例病理证实有腺性膀胱炎改变,符合本病表现。
, 百拇医药
本病虽属良性,但部分病人可因输尿管梗阻进行性加重而导致肾功能衰竭。有些病例病情长期稳定[2]。未发现恶性变者。本病确诊后无特殊治疗,应随访观察,对尿路梗阻严重者进行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Semelka RC, Ascher SM, Reinhold C. MRI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a text-atlas. New York: Wiley-Liss Inc ,1997. 527.
2 穆伯诚,那彦群. 盆腔脂肪过多症的MRI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 27: 41-43.
3 宋振龙,马吉伟,柴新,等. 盆腔脂肪过多症二例.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 30: 422-423.
收稿: 1999-06-15, http://www.100md.com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 100050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91227 膀胱周围脂肪过多症(perivesical lipomatosis)是一种少见疾病,有关MRI诊断该病的文献较少,且对其基本征象描述不够全面[1-3]。现报告一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 男,36岁,汉族。体检时发现右肾积水3个月,为进一步诊治入院。自感无不适,无发热、腹痛、尿急、尿频、尿痛等症。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尿道口无分泌物,双侧睾丸附睾正常大小。肛门指诊未扪及前列腺。腹部B超提示左肾正常,右肾盂积水并中上段输尿管扩张,管径达1.4 cm,膀胱畸形。膀胱造影见膀胱呈倒泪滴状,颈部抬高(图1)。膀胱镜检查提示右输尿管口有喷尿,颜色正常,但右输尿管导管插入0.5 cm后受阻,不能前行。局部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
, 百拇医药
图1 膀胱造影见膀胱呈倒泪滴状,位置上移,上界抵达L3水平,膀胱颈部抬高,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
腹部MRI检查:膀胱位于中下腹部,上界抵达L3水平,下缘距耻骨联合上缘5 cm。其外观在矢状位及横断位呈扁囊状,冠状位呈倒泪滴状,侧面下部受压使其变形。膀胱内尿液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膀胱周围包绕脂肪组织,呈短T1长T2信号,厚度达2~6 cm不等,其顶部脂肪层较薄。盆腔内也充填大量脂肪组织,前列腺位置上移。在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腹盆腔脂肪组织信号被抑制,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区(图2~5)。
图2 腹部MR正中矢状位T1WI显示膀胱呈扁囊状,因脂肪积压,前后径变窄
, 百拇医药
图3 冠状位T1WI显示膀胱呈倒泪滴状,侧面下部受脂肪组织挤压而变形(如箭头示)。膀胱内尿液呈均匀低信号,膀胱周围及盆腔内大量高信号脂肪组织堆积
图4肚脐水平横断位T2WI示膀胱内尿液及膀胱周围脂肪组织均呈高信号,膀胱壁呈中等信号。右侧腰大肌前方隐约可见扩张的输尿管(如箭头示)
图5 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T2WI,显示膀胱周围及腹盆腔脂肪组织信号均被抑制,表现为大片无信号区。膀胱内尿液仍呈倒泪滴状高信号
讨论 膀胱周围脂肪过多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病因不明。其病理特点是盆腔内包绕膀胱、前列腺和直肠的脂肪组织过度生长堆积,故又名盆腔脂肪过多症(pelvic lipomatosis)。本病主要发生在25~55岁之间的男性人群,病人可无症状,或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和会阴部疼痛等症,部分病人因邻近器官受压而出现下腹不适或高血压等异常[1]。本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右肾盂输尿管积水就诊,其原因是输尿管下段被大量脂肪组织包绕、压迫。
, http://www.100md.com
本病影像学征象主要有盆腔脂肪异常堆积、膀胱上移变形、膀胱颈部抬高、后尿道延长,以及梗阻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和移位。本例首次通过MRI与膀胱造影对照,清晰显示了膀胱两侧受压及倒泪滴征这2个重要征象,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1-3]。MRI能多平面多序列成像,使其不仅清楚显示肾、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还可特征性地显示膀胱周围和盆腔内大量脂肪组织的存在、程度及分布,为正确诊断本病和合理处置病人提供依据。我们发现,盆腔脂肪堆积由上至下逐渐加重是形成倒泪滴征的病理基础。MRI也是随访和动态观察脂肪生长情况及膀胱形态的最佳影像选择。由于MRI能区别脂肪与其他软组织信号,故它可容易地鉴别腹膜后纤维化、肿瘤等其他引起输尿管移位扩张的疾病,这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探查手术或穿刺活检,而可根据MRI表现确诊本病。本例首次应用脂肪抑制技术诊断本病,通过有效抑制脂肪信号,进一步突出表现了膀胱病变的形态,明确了诊断。笔者认为,MRI冠状位图像是显示本病征象最有价值的位置,这在文献中未曾给予足够重视[2,3] 。本例病理证实有腺性膀胱炎改变,符合本病表现。
, 百拇医药
本病虽属良性,但部分病人可因输尿管梗阻进行性加重而导致肾功能衰竭。有些病例病情长期稳定[2]。未发现恶性变者。本病确诊后无特殊治疗,应随访观察,对尿路梗阻严重者进行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Semelka RC, Ascher SM, Reinhold C. MRI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a text-atlas. New York: Wiley-Liss Inc ,1997. 527.
2 穆伯诚,那彦群. 盆腔脂肪过多症的MRI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 27: 41-43.
3 宋振龙,马吉伟,柴新,等. 盆腔脂肪过多症二例.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 30: 422-423.
收稿: 1999-06-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