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恶性血管内皮瘤二例
作者:武小文 漆秀梅 任大宏
单位:430030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武小文,漆秀梅),病理科(任大宏)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80728 例1 患者23岁,孕1产1。月经规则,末次月经1996年1月14日。停经48天,外院B超检查显示盆腔肿块,于3月27日在当地行剖腹探查术。因肿块无法切除,仅取肿块组织进行活检。4月12日阴道大出血并排出组织物1块,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葡萄胎组织。4月15日收入我院。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稍大,左侧附件区触及10 cm×9 cm×8 cm肿块,固定,实性,右侧附件正常。彩色超声显示子宫左后方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其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螺旋CT检查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瘤,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血清CA125 126.62 kU/L,血hCG 6 054.38 IU/L,β-hCG 2 673.00 IU/L。入院诊断:滋养细胞肿瘤;后腹膜肿瘤。于4月28日行足叶乙甙、更生霉素、甲氨喋呤(EMA)方案化疗。停止化疗第10天hCG降至正常,停止化疗第15天彩色超声检查肿块无明显变化。5月28日开腹探查,见肿块8 cm×7 cm×8 cm,呈紫红色,位于后腹膜左侧真骨盆盆壁处,浸润盆壁明显,呈树根状生长,包绕髂内动脉。行肿块切除,残余瘤灶直径<2 cm,肿块6 cm×7 cm×8 cm,紫红色,内有出血及部分囊性变。
, 百拇医药
例2 患者52岁,孕4产2,流产2次。因下腹痛1个月,停止排气排便2周入院。检查:体温37.8℃,血压12.3/8.0 kPa (1 kPa=7.5 mmHg),一般情况差。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后穹窿坚硬,宫颈光滑,质硬。双合诊盆腔可触及20 cm×20 cm×18 cm肿块,质硬,固定,两侧均达盆壁。磁共振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肿瘤性改变。血清CA125 152.47 kU/L,血清肌酐645.4 μmol/L。入院诊断:盆腔肿块;肾功能不全。入院后经消炎治疗,血清肌酐降至220 μmol/L。于5月29日行剖腹探查。见盆腔有一20 cm×20 cm×19 cm肿块,紫红色,其右前方可见圆韧带,肿块与盆壁及周围器官浸润融合,呈冰冻状,腹腔内淡黄色腹水200 ml。因为晚期肿瘤无法手术,取活检。活检部位明显渗血,处理近2小时方止血。患者失血量1 000 ml,术后病情进一步恶化,于6月23日死亡。
两例术后病理检查所见:瘤细胞呈梭形,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少,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弥漫性排列,并向子宫肌层浸润。分化较好的瘤细胞形成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样或扩张的、相互交通的血窦样结构,内充满红细胞。有些部位瘤细胞呈芽状增生,突入血管腔。分化差的瘤细胞呈片团状,形成的血管腔不典型,呈簇状。病理诊断:子宫后腹膜恶性血管内皮瘤。
, 百拇医药
讨论 血管内皮瘤,又称血管肉瘤,是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来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本文报告两例均发生于盆腔,属罕见。两例都属上皮性恶性肿瘤,其血清CA125值明显增高。例1因同时合并良性葡萄胎,故血hCG水平升高。该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倾向形成小血管腔,瘤细胞基本位于网状纤维膜内。两例肿块均与周围粘连融合性生长,术中极易出血。该肿瘤经血循环或淋巴转移。分化不良者,平均存活仅2年。治疗原则为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加术后放疗及化疗。据文献报道,化疗有效率较低,可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本文例1目前已用化疗1个疗程,疗效尚待观察。
参考文献
1 《实用肿瘤学》编辑委员会主编.实用肿瘤学(第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29-631.
2 天津人民医院主编.肿瘤病理诊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132-133.
3 谷铣之主编.现代肿瘤学(临床部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650-651.
(收稿:1997-10-15), 百拇医药
单位:430030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武小文,漆秀梅),病理科(任大宏)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80728 例1 患者23岁,孕1产1。月经规则,末次月经1996年1月14日。停经48天,外院B超检查显示盆腔肿块,于3月27日在当地行剖腹探查术。因肿块无法切除,仅取肿块组织进行活检。4月12日阴道大出血并排出组织物1块,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葡萄胎组织。4月15日收入我院。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稍大,左侧附件区触及10 cm×9 cm×8 cm肿块,固定,实性,右侧附件正常。彩色超声显示子宫左后方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其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螺旋CT检查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瘤,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血清CA125 126.62 kU/L,血hCG 6 054.38 IU/L,β-hCG 2 673.00 IU/L。入院诊断:滋养细胞肿瘤;后腹膜肿瘤。于4月28日行足叶乙甙、更生霉素、甲氨喋呤(EMA)方案化疗。停止化疗第10天hCG降至正常,停止化疗第15天彩色超声检查肿块无明显变化。5月28日开腹探查,见肿块8 cm×7 cm×8 cm,呈紫红色,位于后腹膜左侧真骨盆盆壁处,浸润盆壁明显,呈树根状生长,包绕髂内动脉。行肿块切除,残余瘤灶直径<2 cm,肿块6 cm×7 cm×8 cm,紫红色,内有出血及部分囊性变。
, 百拇医药
例2 患者52岁,孕4产2,流产2次。因下腹痛1个月,停止排气排便2周入院。检查:体温37.8℃,血压12.3/8.0 kPa (1 kPa=7.5 mmHg),一般情况差。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后穹窿坚硬,宫颈光滑,质硬。双合诊盆腔可触及20 cm×20 cm×18 cm肿块,质硬,固定,两侧均达盆壁。磁共振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子宫肿瘤性改变。血清CA125 152.47 kU/L,血清肌酐645.4 μmol/L。入院诊断:盆腔肿块;肾功能不全。入院后经消炎治疗,血清肌酐降至220 μmol/L。于5月29日行剖腹探查。见盆腔有一20 cm×20 cm×19 cm肿块,紫红色,其右前方可见圆韧带,肿块与盆壁及周围器官浸润融合,呈冰冻状,腹腔内淡黄色腹水200 ml。因为晚期肿瘤无法手术,取活检。活检部位明显渗血,处理近2小时方止血。患者失血量1 000 ml,术后病情进一步恶化,于6月23日死亡。
两例术后病理检查所见:瘤细胞呈梭形,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少,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弥漫性排列,并向子宫肌层浸润。分化较好的瘤细胞形成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样或扩张的、相互交通的血窦样结构,内充满红细胞。有些部位瘤细胞呈芽状增生,突入血管腔。分化差的瘤细胞呈片团状,形成的血管腔不典型,呈簇状。病理诊断:子宫后腹膜恶性血管内皮瘤。
, 百拇医药
讨论 血管内皮瘤,又称血管肉瘤,是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来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本文报告两例均发生于盆腔,属罕见。两例都属上皮性恶性肿瘤,其血清CA125值明显增高。例1因同时合并良性葡萄胎,故血hCG水平升高。该肿瘤的组织学特征为瘤细胞倾向形成小血管腔,瘤细胞基本位于网状纤维膜内。两例肿块均与周围粘连融合性生长,术中极易出血。该肿瘤经血循环或淋巴转移。分化不良者,平均存活仅2年。治疗原则为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加术后放疗及化疗。据文献报道,化疗有效率较低,可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本文例1目前已用化疗1个疗程,疗效尚待观察。
参考文献
1 《实用肿瘤学》编辑委员会主编.实用肿瘤学(第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29-631.
2 天津人民医院主编.肿瘤病理诊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132-133.
3 谷铣之主编.现代肿瘤学(临床部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650-651.
(收稿:1997-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