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8508
舌动脉脲素注射治疗舌部海绵状血管瘤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路学美 张素华 席焕英

    单位:252000 山东省聊城地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80221 舌部血管瘤特别是海绵状血管瘤并非少见,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我院1985~1994年对舌部海绵状血管瘤采用舌动脉插管注射脲素治疗36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一、病例和治疗方法

    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18岁,平均12岁。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在舌部出现肿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长大。讲话含糊不清,口内有异物感,个别患者有吞咽阻挡感。其中3例有外伤后出血不止的病史。检查见在舌的一侧有较大的柔软肿块,呈结节状,形状不规则,按压时肿块缩小,肿瘤表面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外伤史者愈后留有瘢痕。采用肿瘤同侧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以下颌角为中点作斜形切口,在动脉三角区找出颈外动脉,其第二分支为舌动脉。在舌动脉近心端结扎,顺行插入直径0.5 mm硅胶管,插入深度2~3 cm,切口旁另刺一小口将硅胶管引出,以备注药。每日注射前用75%酒精消毒接头处,经硅胶管注入40%脲素2~5 ml,10~15次为一疗程。一般注药期间可见肿瘤缩小、塌陷、变硬现象。观察3个月后有肿瘤残留者,多见于中线部位,可给予局部注射40%脲素一个疗程。每2天注射一次,7次为一疗程。每次分注几处,每次注射量不超过1.5 ml,以免引起坏死、溃破。
, 百拇医药
    二、结果与讨论

    近期全部有效,一个疗程治愈29例,占80.6%,治疗后肿瘤变硬、缩小、逐渐消失。3个月后观察瘤体完全消失,舌粘膜正常。余7例(19.4%)中线部位有残留血管瘤,局部注射一个疗程后,肿瘤完全消失,舌体颜色正常。全部随访3年以上,无肿瘤复发,舌粘膜颜色正常,舌功能无障碍。注药后有短暂的舌麻痹、伸舌偏向患侧,为脲素内麻醉药所致,约30分钟后恢复。无出血、血管栓塞、感染等并发症。

    口咽、舌、面部等海绵状血管瘤应采取硬化剂治疗方法。动脉插管注药法由于直接经血管瘤的供血动脉注射药物,每次用药后药物在血管瘤瘤体内分布均匀一致。脲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通过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实验观察表明[1]:注射脲素后,可引起动脉强烈的收缩及血管内皮细胞皱缩、肿胀、坏死,使血管在短期内闭塞,加速血管瘤组织的退行性变及管内凝血形成,进而被结缔组织取代,达到治疗目的。脲素经血管内注射后,组织学观察发现,可使血管瘤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性改变,细胞的酶代谢紊乱,营养障碍而皱缩。超微结构观察[1]可见血管瘤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于注药后立即出现肿胀、胞质内线粒体肿大、脊断裂或消失,连续注射后,胶原纤维肿胀、崩裂,血管内皮细胞坏死。一周后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病变组织内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出现。脲素是通过以上组织学的变化达到治疗效果的。选择性舌动脉插管注射脲素治疗舌部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恭才,郑勤田,顾建章.脲素治疗血管瘤的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136-138.

    (收稿:1997-04-01 修回:1997-10-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