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8509
鼻内窥镜下转移双侧带蒂龈颊粘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蓝浩明 李郧 梁武东 常钟熙

    单位:442008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80219 鼻中隔大穿孔修补很困难。我们参考了国外文献,借鉴整形外科技术,加以改进,在鼻窦内窥镜下,转移双侧带蒂龈颊粘膜瓣,行鼻中隔大穿孔修补术3例。穿孔完全闭合。

    一、材料和方法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4、45、43岁。1例鼻中隔大穿孔发生于鼻中隔矫正术后。另2例为从事有害工种后的原发性穿孔。1例患有迁延性乙型肝炎10年以上。另2例无全身性慢性疾病。患者均有不良挖鼻习惯,自觉鼻内干燥、阻塞,间或有干痂脱出伴小量鼻 出血。检查见鼻中隔均有不同程度偏曲。鼻中隔穿孔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2~3 cm之间,穿孔在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与犁骨交界处。
, http://www.100md.com
    术前准备:术前一周每日二次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鼻内每日三次滴用1%新霉素溶液。手术步骤:患者半卧位,鼻内以1%丁卡因、1∶100 000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采用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切口。分离鼻中隔双侧粘骨(软骨)膜。有鼻中隔偏曲者应加以矫正。双侧龈颊沟1%奴夫卡因浸润麻醉。在双侧龈颊部各作一个蒂在内侧,球拍状粘膜瓣。粘膜瓣应大于鼻中隔穿孔边缘0.5 cm以上,包含粘膜下层,厚1 mm以上,要求均匀、平整。蒂部为龈颊部粘膜下至骨膜全层,宽约1 cm。位于同侧梨状孔及前鼻嵴下方。蒂长长于鼻小柱前缘至穿孔前缘2 cm左右。沿梨状孔下缘及前鼻嵴分离起鼻底及鼻中隔前下方粘骨膜,使与先前分离的鼻中隔粘骨膜下间隙贯通。眼科小圆针,穿“0”号细丝线。线尾系上0.5 cm长的乳胶手套袖边作阻挡。先在鼻外从粘膜瓣头端粘膜侧进针,粘膜下出针。针眼离粘膜瓣边缘约2 mm。退出缝针,将线用枪状镊经隧道送至鼻中隔穿孔内,再从同侧前鼻孔引出。再次穿针,以心脏外科修补房室间隔缺损的细长持针器夹针,在30°鼻窦内窥镜下,从鼻中隔穿孔最后缘骨膜侧进针,粘膜侧出针,针眼距穿孔边缘约2 mm。拔针后将线端引出前鼻孔外。同法在第一针两侧各1 cm处再缝两针。此时,以枪状镊将粘膜瓣经隧道送至穿孔处。内窥镜下将三根缝线向前鼻孔轻轻拉出,则粘膜前端与鼻中隔穿孔后缘良好对合。缝线打结。此时粘膜瓣已在穿孔处辅平、固定。必要时在鼻内追加缝合。鼻中隔穿孔前缘粘膜瓣与蒂部相连处可不缝合。同法缝合另侧。内窥镜检查无裂隙为止。唇颊部切口只需缝合切取粘膜瓣蒂部处。
, 百拇医药
    双侧鼻腔在单层凡士林纱袋内填入碘仿纱条,填塞松紧应适当。术后5日抽出鼻内纱条。鼻中隔修补处每日涂用素高捷疗软膏,并覆以硅胶薄膜,直至术后三周,缝线开始脱落为止。为防止鼻腔干燥、结痂,引起粘膜瓣枯死,三周后仍每日早晚以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直至术后六周。

    二、结果

    随访已13~19个月,3例患者鼻中隔穿孔完全闭合,粘膜色泽一致。鼻内窥镜检查未见鼻中隔有裂隙。术前鼻部症状完全消除。

    三、讨论

    修补直径小于1 cm的鼻中隔穿孔较容易,可在分开鼻中隔粘骨(软骨)膜后,在穿孔前后或上下错开作减张切口,拉拢缝合;直径在1~2 cm的穿孔,尚可取下鼻甲、中鼻甲粘膜瓣修补,但缝含粘膜瓣与穿孔后缘有困难,我们曾失败过;直径在2~3 cm的鼻中隔穿孔,鼻内无足够的粘膜可供取材,我们曾用分开穿孔两侧的鼻中隔粘骨膜,在中间夹衬硅胶薄板的方法,也未能成功。龈颊部粘膜取材方便,足以修补任何大小的鼻中隔穿孔。此处离鼻中隔近,粘膜瓣只须作90°旋转。血液供应丰富,有鼻唇部内侧一部分口轮匝肌可作供血肌蒂,蒂部有上唇动脉上行支,粘膜瓣不易缺血坏死。

    (收稿:1997-02-03 修回:1997-12-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