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8651
我国耳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方向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杨伟炎

    单位:杨伟炎 北京 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100853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90201 1998年9月召开的全国耳科学术会议收到论文316篇,再次说明一个事实:我国耳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及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目前,我国耳显微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各种原因所致的传导性聋,均已有相应的治疗方法,耳硬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在三级甲等医院普及,先天性耳畸形的手术治疗有很大提高;鼓膜穿孔修补、鼓室硬化症病灶处理、听骨链固定或残缺的重建等技术日臻成熟,本次会议报道的论文虽无突出进展,但疗效已接近国际水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异种骨生成蛋白等生物制剂已引入治疗,有缩短疗程、增进疗效的良好效果。在高分辨率CT和磁共振检查的配合下,早期诊断各种颞骨内及颞骨周围病变,为面神经外科、桥小脑角手术及侧颅底手术的开展奠定基础,包括颈静脉球瘤切除等较大手术,各大医院均有成功的报告。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提示,其与乳突气化程度有关,并与衣原体感染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提出应用粘液稀化剂、鼓室内注射糜蛋白酶和类固醇药物、鼓膜置管等治疗方法,收到一定效果,但还不能完全阻止病变复发或最终发生粘连性病变的结局。特发性血鼓室(胆固醇肉芽肿)、粘连性或变应性中耳病变等伴发咽鼓管功能阻塞的病例,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成为临床中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近几年来,听力言语康复工作有明显加强,为中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选配助听器,并为失聪儿童进行语言培训,已在全国各省市展开,并逐渐走上规范、科学的轨道。人工耳蜗植入术再度兴起,并将术前检查、术后语言训练等系统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与70年代后期相比,更加成熟,更为科学、合理。但目前引进的人工耳蜗价格昂贵,多数患者家庭无法承担;与人工耳蜗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研究亦有待加强,经验尚在积累。国内已有单位开展多道人工耳蜗的研制和改进,任重道远,我们期望早日成功,希望全体同仁热心支持。

    感音神经性聋病例每年以百万数增长,先天性聋、药物中毒性聋、声损伤及机械伤致聋占很大比例,围绕防聋治聋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从外周感受器官形态学观察、电生理测试向神经传入和传出通路、神经介质、神经节及中枢核团神经元等领域的研究推进。采用双重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方法和压电敏感染色法等,对单离前庭和耳蜗毛细胞及中枢神经元钙离子浓度变化等生理特性的研究已提示耳聋、耳鸣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并在防止病损发展、促进创伤后恢复方面有所发现。应用氚标记进行幼鸡听毛细胞再生研究,得到了基底乳头中某些支持细胞可以经过有丝分裂增殖分化为毛细胞、突触结构可以重新建立的直接证据,望继续深入研究,使毛细胞损伤所致的耳蜗性聋出现治愈的可能。鼓舞人们进一步探索影响哺乳类动物及人类听毛细胞再生的条件,努力去开拓新的研究成果。
, 百拇医药
    遗传性聋的基因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已报告若干与聋病有关的线粒体DNA 基因。如:mtDNA4977缺失与老年性聋有关,mtDNA1555位点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耳毒性聋有关,mtDNA8344位点突变与伴肌脑病遗传性聋有关,mtDNA3243G突变与Ⅱ型糖尿病耳聋有关,提示预测发病机率和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此项研究任务繁重,需要经费多,应有计划地实现协作研究,以减少重复。

    耳鸣的发生机理不详,依然无法客观检测,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已有通过耳声发射、听性诱发电位波形特点分析等方法,试图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及存在的客观表现。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耳鸣的诊断与治疗,也会像现在的感音神经性聋一样成为患者求医的热点,耳科医师对此应加重视。

    耳科学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三级学科中内容最为丰富、发展较早、进展较快的学科,充满生机,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开拓。

    (收稿:1999-02-1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