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血管纤维瘤28例分析
作者:邓毅 王健 张倩 陈兆和 王宇澄
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烟喉科杂志990418 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F)是好发于青年男性中的一种富含血管的肿瘤,且鼻咽部位置较隐蔽,手术野暴露不佳,手术后可出现复发。我院1982~1996年共收治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28例,其中有9例术后复发。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28例皆为男性,年龄10~34岁,平均15.5岁,其中19例为14~16岁。因鼻咽血管纤维瘤在我院首诊而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26例,另2例是在外院分别行1~2次手术治疗后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照Chandler等[1]的分期方法,2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中Ⅰ期有8例,Ⅱ期有11例,Ⅲ期9例。28例中9例分别于术后6~48个月发现复发。
28例患者中,24例采用经腭入路切除肿瘤,2例采用鼻侧切开入路,2例经腭与唇龈沟切口联合入路切除鼻咽及侵及翼颌间隙、颞下窝的肿瘤。肿瘤复发的9例中,1例采用经腭结合鼻侧切开入路及颞部入颅切除鼻咽及侵及颅底、颅内的肿瘤;1例采取经腭入路结合额颞部入颅经路切除颅内外肿瘤,术后1年又发现肿瘤复发,未经治疗,随诊5年肿瘤自然消退;6例仍按经腭入路切除鼻咽部复发肿瘤;1例因颅内广泛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蝶鞍等处均受侵而未再行手术,随诊4年,带瘤生存。
针对肿瘤常发生于蝶骨翼突内板及腭骨蝶突等处,并沿一些薄弱区向颅底区侵犯,近5年来我们对经腭入路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将腭部的切口在患侧绕过后磨牙的后方,向外侧沿长切口约0.5 cm,分离后可直接暴露翼突内板,可在此范围内根据手术需要将翼内板和部分翼外板去除,以切除侵犯较深的肿瘤。
, http://www.100md.com
近5年内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包括3例术后复发者) 采用了改良经腭入路法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目前仅2例复发,与以往采用经腭入路手术相比,术后的复发情况明显较低(16.7%)。
二、讨论
鼻咽血管纤维瘤好发于蝶骨翼突内板、腭骨蝶突的分叉处及枕骨粗隆等部位。鼻咽血管纤维瘤一般沿着阻力较小的腔隙和骨面发展延伸,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随着肿瘤增大并向更深的范围侵犯。翼颌间隙是肿瘤最常发生的侵犯区,一是通过骨结构薄弱部,再就是通过骨破坏区侵入。在翼颌间隙的肿瘤向周围生长,通过裂隙到达颞下窝、颅底。亦可通过眶下裂侵入眶内,并通过眶上裂侵犯颅内。通过蝶骨及蝶窦的破坏区或筛骨水平板,肿瘤直接侵及海绵窦、蝶鞍或前颅窝[2],导致手术困难和并发症,以及有较高的复发率。
目前最常采用的手术径路仍为腭部入路。对于Ⅰ、Ⅱ、Ⅲ期的患者,我们主要采用经腭入路。近年来我们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对部分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采用改良的腭部入路,使鼻咽部的手术野相对扩大,便于清理靠外侧以及向颅底和翼颌间隙侵犯的肿瘤。此切口的选择,主要根据术前对患者的直观检查和CT扫描影像学检查提示,鼻咽血管纤维瘤明显偏于一侧,破坏翼内板,或向翼颌间隙等处侵犯。对于侵及翼颌间隙的病例,只要这一部位的肿瘤不是太大,手术中可将翼内、外板同时去除,便于清除翼颌间隙的肿瘤,此方法的使用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但对于颅底和颅内的侵犯可依肿瘤范围选择其他手术入路。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后复发实际上是肿瘤病灶本身未切除干净,残留的肿瘤组织再度生长侵袭而成。因此肿瘤的彻底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而手术野的充分暴露为肿瘤彻底切除干净创造良好的条件。
, http://www.100md.com
对于手术危险性极大而又不能保证肿瘤切尽的患者,因肿瘤的性质为良性,姑息手术,暂且观察随访。有文献报道,手术后残留的鼻咽血管纤维瘤发生自发性退化消失[3] 。本文中即有1例术后残留复发而发生自然消退现象,但是,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鼻咽血管纤维瘤尽管有放射、激素等疗法,甚至可发生自然消退,但是外科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径路及方法的选择应为尽可能考虑面容美观和取得最佳肿瘤暴露术野为原则,以彻底切除肿瘤和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Chandler JR, Goulding R, Moskowitz L,et al.Nasophargeal angiofibroma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Ann Otol Rhinol Largngol, 1884, 93:322-329.
2 Spector JG, Management of juvenile angiofibroma. Largngoscope, 1988, 98: 1016-1026.
3 Weprin LS and Siemers PT.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juvenile nasopharygeal angiofibroma.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1, 117:796-799.
(收稿:1998-10-10 修回:1999-01-10), 百拇医药
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烟喉科杂志990418 鼻咽血管纤维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F)是好发于青年男性中的一种富含血管的肿瘤,且鼻咽部位置较隐蔽,手术野暴露不佳,手术后可出现复发。我院1982~1996年共收治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28例,其中有9例术后复发。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28例皆为男性,年龄10~34岁,平均15.5岁,其中19例为14~16岁。因鼻咽血管纤维瘤在我院首诊而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数有26例,另2例是在外院分别行1~2次手术治疗后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照Chandler等[1]的分期方法,28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中Ⅰ期有8例,Ⅱ期有11例,Ⅲ期9例。28例中9例分别于术后6~48个月发现复发。
28例患者中,24例采用经腭入路切除肿瘤,2例采用鼻侧切开入路,2例经腭与唇龈沟切口联合入路切除鼻咽及侵及翼颌间隙、颞下窝的肿瘤。肿瘤复发的9例中,1例采用经腭结合鼻侧切开入路及颞部入颅切除鼻咽及侵及颅底、颅内的肿瘤;1例采取经腭入路结合额颞部入颅经路切除颅内外肿瘤,术后1年又发现肿瘤复发,未经治疗,随诊5年肿瘤自然消退;6例仍按经腭入路切除鼻咽部复发肿瘤;1例因颅内广泛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蝶鞍等处均受侵而未再行手术,随诊4年,带瘤生存。
针对肿瘤常发生于蝶骨翼突内板及腭骨蝶突等处,并沿一些薄弱区向颅底区侵犯,近5年来我们对经腭入路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即将腭部的切口在患侧绕过后磨牙的后方,向外侧沿长切口约0.5 cm,分离后可直接暴露翼突内板,可在此范围内根据手术需要将翼内板和部分翼外板去除,以切除侵犯较深的肿瘤。
, http://www.100md.com
近5年内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包括3例术后复发者) 采用了改良经腭入路法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目前仅2例复发,与以往采用经腭入路手术相比,术后的复发情况明显较低(16.7%)。
二、讨论
鼻咽血管纤维瘤好发于蝶骨翼突内板、腭骨蝶突的分叉处及枕骨粗隆等部位。鼻咽血管纤维瘤一般沿着阻力较小的腔隙和骨面发展延伸,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随着肿瘤增大并向更深的范围侵犯。翼颌间隙是肿瘤最常发生的侵犯区,一是通过骨结构薄弱部,再就是通过骨破坏区侵入。在翼颌间隙的肿瘤向周围生长,通过裂隙到达颞下窝、颅底。亦可通过眶下裂侵入眶内,并通过眶上裂侵犯颅内。通过蝶骨及蝶窦的破坏区或筛骨水平板,肿瘤直接侵及海绵窦、蝶鞍或前颅窝[2],导致手术困难和并发症,以及有较高的复发率。
目前最常采用的手术径路仍为腭部入路。对于Ⅰ、Ⅱ、Ⅲ期的患者,我们主要采用经腭入路。近年来我们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对部分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采用改良的腭部入路,使鼻咽部的手术野相对扩大,便于清理靠外侧以及向颅底和翼颌间隙侵犯的肿瘤。此切口的选择,主要根据术前对患者的直观检查和CT扫描影像学检查提示,鼻咽血管纤维瘤明显偏于一侧,破坏翼内板,或向翼颌间隙等处侵犯。对于侵及翼颌间隙的病例,只要这一部位的肿瘤不是太大,手术中可将翼内、外板同时去除,便于清除翼颌间隙的肿瘤,此方法的使用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但对于颅底和颅内的侵犯可依肿瘤范围选择其他手术入路。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术后复发实际上是肿瘤病灶本身未切除干净,残留的肿瘤组织再度生长侵袭而成。因此肿瘤的彻底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而手术野的充分暴露为肿瘤彻底切除干净创造良好的条件。
, http://www.100md.com
对于手术危险性极大而又不能保证肿瘤切尽的患者,因肿瘤的性质为良性,姑息手术,暂且观察随访。有文献报道,手术后残留的鼻咽血管纤维瘤发生自发性退化消失[3] 。本文中即有1例术后残留复发而发生自然消退现象,但是,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鼻咽血管纤维瘤尽管有放射、激素等疗法,甚至可发生自然消退,但是外科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径路及方法的选择应为尽可能考虑面容美观和取得最佳肿瘤暴露术野为原则,以彻底切除肿瘤和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Chandler JR, Goulding R, Moskowitz L,et al.Nasophargeal angiofibromas: staging and management. Ann Otol Rhinol Largngol, 1884, 93:322-329.
2 Spector JG, Management of juvenile angiofibroma. Largngoscope, 1988, 98: 1016-1026.
3 Weprin LS and Siemers PT.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juvenile nasopharygeal angiofibroma.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1, 117:796-799.
(收稿:1998-10-10 修回:1999-01-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