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8836
鼓室内窥镜在中耳外伤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谭扬 杨和钧

    单位:谭扬(475000 河南省 开封市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杨和钧(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00227 我科使用外径1.9 mm的内窥镜,用于外伤性中耳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设备:德国Wolf公司产鼓室内窥镜一套,镜体外径1.9 mm,镜面与镜体的轴线成25°角(Panoview WL:129)。听力计为TJAM-4B。

    2.临床资料:1996年6月~1999年6月收治中耳外伤患者32例(32耳),均无中耳炎史。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2~61岁;左耳21例,右耳11例。伤后来院就医时间1~7 d。

, http://www.100md.com     3.外伤种类:①气压伤23耳:穿孔的部位以鼓膜前下多见,三角形穿孔14耳,不规则穿孔6耳,梭形3例;②穿通伤7耳:鼓膜前下穿孔3耳,后上穿孔4耳;鼓膜穿孔较大,其中不规则形穿孔5耳,三角形穿孔2耳;损伤较重,均伴有鼓室粘膜及听骨链的损伤,其中合并锤骨柄骨折1耳、砧骨长脚骨折2耳、清除鼓室内异物4耳;③其他损伤2耳:水冲伤1耳,冲洗耵聍后发现后下紧张部有梭形穿孔,镜下见此处鼓膜瘢痕菲薄;电焊渣溅入中耳腔1耳,鼓膜中央有直径3 mm 的圆形穿孔,镜下可见鼓室粘膜充血,前下方发现有小球状物贴于鼓岬前下,局部麻醉切开鼓膜后取出直径2 mm的球状焊渣。

    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6例(16耳),一组进行鼓膜修复,另一组进行对照观察,不做任何处理。每例首次就诊和穿孔愈合后(伤后10~60 d)作纯音测听。

    4.整复方法:清洁消毒外耳道,鼓膜表面麻醉后,用内窥镜经鼓膜穿孔进入中耳腔,吸出中耳凝血块,取出异物,再行鼓膜修复。三角形穿孔镜下特点穿孔边缘内翻、整齐,新鲜创缘有血迹,并可见“纤毛样”,为断裂的鼓膜纤维层。在镜下用耳科显微器械将翻卷的鼓膜钩起、伸平,在创缘上皮层涂一薄层EC耳脑胶(广州白云公司生产)进行贴合固定。由于破裂鼓膜瓣无张力,不能完全覆盖穿孔,但比原穿孔面积缩小40%~60%(11耳)。不规则形穿孔的鼓膜破裂为多个细小鼓膜瓣,其瓣不易翻卷,也不易手术对合,仅能比原穿孔面积缩小25%~35%(5耳)。
, http://www.100md.com
    听骨链损伤见于较重的鼓膜穿通伤,1例锤骨柄从鼓脐向上2 mm处横断,同破裂鼓膜一起向内翻,将锤骨柄游离端向外牵拉复位,鼓膜瓣也随之复位,外涂EC耳脑胶固定。2 例砧骨长脚骨折均为鼓膜后部大穿孔。清理鼓室异物、血块后,发现1例砧骨长脚横形裂开1/2,轻触锤骨柄可见裂口张合,但骨连续性未中断,未做处理。另1例砧骨长脚靠近砧镫关节处斜形断裂,砧骨长脚断端向内上移位,术前纯音测听,0.25、0.5、1、2 kHz,平均听力损失55 dB,将砧骨长脚的两断端对合,外涂EC耳脑胶固定,患者当即感患耳听力明显改善,平均听阈恢复到40 dB。此病例穿孔呈不规则椭圆形,约6 mm×3 mm,20 d后缩小为3 mm×2 mm,此时镜体仍可通过穿孔进入鼓室,镜下见砧骨粘膜血管向砧镫关节方向生长,鼓膜穿孔在伤后40 d愈合,听阈30 dB,1年后随访,平均听阈25 dB,声导抗检查两侧鼓室图为A型。

    5.穿孔愈合时间与听力:两组伤后首次纯音测听的听阈无明显差异。0.25、0.5、1、2 kHz首次就诊平均气导30 dB,愈后平均气导20 dB。4~8 kHz首次平均气导35 dB,平均骨导15 dB,愈后平均气导15 dB,平均骨导5 dB。两组穿孔愈合后听力无差别。修复组穿孔愈合时间10~40 d,感染1例,愈合率93.9%;对照组穿孔愈合时间15~60 d,感染2例,愈合率87.5%。
, http://www.100md.com
    6.体会和注意事项:由于鼓膜到鼓岬间最小的间隙只有2 mm,选细径斜面鼓室内窥镜通过角度折射可观察到周边结构,镜体能旋转360°,视野宽阔,呈像清晰,分辩率高,并能放大图像3~5倍。25°镜可观察到0°镜看不到的“死角”;可观察到锤骨柄,砧骨长脚、体、豆状突,蹬骨头,匙状突,蹬骨肌腱,鼓索神经, 鼓室粘膜,圆窗,圆窗龛,鼓岬,下鼓室,咽鼓管口等。

    鼓室内窥镜适用于检查和修复外伤性鼓膜穿孔直径大于2 mm的病例,内窥镜需经过严格消毒,以免引起中耳感染。当穿孔直径小于2 mm,不能通过内窥镜时,可在穿孔外侧观察病变,不可强行进入鼓室,以免造成新的损伤。中耳有急性感染或有出血时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通信作者:谭扬(Email:tan888@china. com)

    (收稿日期:1999-08-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