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68899
第一鳃裂发育异常的外科处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娄卫华 董明敏 卢伟 梁振江

    单位:450052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00424 第一鳃裂发育异常(first branchial cleft anormalies,FBCA)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外科处理往往因涉及面神经而较为困难。本文分析了31例FBCA患者,认为准确处理面神经是彻底切除本病的关键。

    一、临床资料

    1990~1998年共收治31例FBCA患者,全部采用本文介绍的术式,男13例,女18例;1~10岁12例;10~20岁5例;20~30岁7例;30岁以上7例。年龄1~61岁,平均27岁。31例中5例为囊肿,9例为瘘管,17例为窦道,其中1例双侧同时发病(均为瘘管)。14例曾3次以上在外院切开引流或术后复发(多为术后1周~2个月复发),手术次数最多者达7次(2例)。瘘的上口多位于外耳道软骨部前壁或下壁,下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舌骨水平以上。本组31例经我们治疗均为一次性手术治愈,随访1~2年未见复发或出现永久性面瘫。
, http://www.100md.com
    二、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施术,本组病例均采用颈-乳突-面切口即腮腺手术标准切口。上端起自颧弓下缘,沿耳屏前皱褶至耳垂下缘,继而向后至乳突尖,再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下行达下颌角下2 cm处斜向舌骨大角。分离显露胸锁乳突肌前缘,剪断结扎颈外静脉及耳大神经腮腺支,将腮腺咬肌包囊与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开,紧贴包囊背面游离二腹肌后腹至茎突;紧贴外耳道软骨膜、乳突骨膜浅面分离腮腺后缘,深达颞骨鼓部前下方之鞘突(深侧为茎突);将腮腺向前上翻起,辨认茎突、乳突尖、二腹肌后腹上止点前缘及第一颈椎横突等标志。于二腹肌后腹上止点前缘与茎突根部之间分离。显露面神经主干,向前分离即可暴露颞面干、颈面干及其各分支。然后在直视面神经的情况下,将部分腮腺浅叶或部分深叶连同病变组织一块切除。术毕冲洗术腔,将腮腺咬肌包囊残缘缝至胸锁乳突肌或二腹肌肌腱。术腔负压引流,术后口服阿托品,忌用涎腺强刺激性食物。

    三、讨论

, 百拇医药     1.显露面神经:FBCA外科处理的关键是首先确保面神经完整无损,再彻底切除病变。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盲目切除FBCA往往导致面瘫或病变残留复发。因此,术中寻找、显露面神经是决定手术成败的至关重要步骤,这也是手术的难点和主要过程,可以说面神经的成功显露几乎等于手术成功。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腮腺手术标准切口,后进路法寻找面神经干。我们认为,在二腹肌后腹上止点前缘与茎突间显露面神经最安全、最可靠,盲目性最小,因为二腹肌沟前端即为茎突孔,是固定标志。茎突与二腹肌前缘相距很近,在这一狭小的区域定位面神经,准确性可达100%。另一方面,对于位居乳突与腮腺之间的FBCA,且多次切开或手术导致局部严重粘连者,常规后进路显露面神经往往有困难,且易造成面神经损伤。对此,我们对常规后进路做了改进,称之为“改良后进路”,即先切断胸锁乳突肌肌腱,磨除乳突,然后显露面神经,本组5例采取该术式,均获成功。

    2.FBCA与面神经的关系:两者常有交叉,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 FBCA在面神经浅侧交叉最多见(本组19例);②FBCA在面神经深侧交叉较少见(本组4例);③FBCA穿行于面神经颞面干与颈面干之间(本组8例)。本组病例面神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炎症波及,一般情况下,用细头蚊式钳紧贴神经鞘即可分开。粘连较重者可在鞘膜外用尖刀锐性分离。对于面神经被瘢痕包绕者需切开鞘膜,将鞘膜与病变一起切除,本组6例面神经被包绕,5例术后轻瘫,均于4周内恢复。

    3.腮腺的处理:本组31例FBCA均波及腮腺。事实上,显露、游离面神经,病变切除及腮腺浅叶或深叶部分切除属同一手术过程。部分腮腺切除后需将残留包囊与胸锁乳突肌或二腹肌肌腱缝合,术腔负压引流,术后应用阿托品,禁用涎腺刺激性食物等措施有助于预防术后腮腺瘘。本组5例曾一度出现瘘,但经加压包扎均于2周内愈合。

    (收稿日期:2000-03-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