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68957
努力提高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的水平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杨伟炎 郭敏 董震 顾瑞

    单位:杨伟炎 顾瑞(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北京 100853);郭敏(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董震(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000601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1999年发表在4种国内耳鼻咽喉科专业杂志的“基础研究”栏和“实验研究”栏的基础研究论文共有73篇,加上其他几种耳鼻咽喉科专业期刊专著栏中的基础研究论文超过100篇。此外,近几年国内还有一些耳鼻咽喉科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些论文反映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基础研究在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参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的人员多为临床医师和研究生,专业科研人员不多。临床医学是应用科学,如何更有效地将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进一步以临床应用为线索深入研究,如何加快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

    作为临床工作者或临床医学研究人员,所进行的一切研究都要从临床需要出发。“临床需要"包括解释临床现象,研究发病机理,研究诊断、防治措施等,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因此虽为基础研究,选题也宜从临床需要出发。比如“雌激素与鼻气道高反应性”是1990年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虽然前后发表了8篇论文,并证实人肥大细胞表面有雌二醇受体,但由于既不是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在理论上有新的深入的认识,与当前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距离。而对鼻窦内窥镜术后鼻粘膜病理改变的跟踪连续观察的研究,提出病理分型,据此提出术后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则较符合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方向。
, 百拇医药
    然而虽有明确的应用目标,但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选题必须充分考虑有无达到目的的可能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大量拨款要求科学家们在10年内解决癌症问题,以美国的财力和科研实力,至今也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其原因主要是未能按照认识问题的规律办事。

    二、临床学科和基础医学科系的关系

    耳鼻咽喉头颈的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生化、药理等的基础研究,主要由基础教研室、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单位承担,临床科室也可以开展有关方面的工作。临床医生有联系临床需要选题的优势,基础研究单位具有熟练的研究本学科的方法、技术的优势,各有所长。然而,临床学科在这方面的选题是否恰当是个问题。例如:脱离实际的手术进路和步骤,以手术前不可能定位的标志来研究某手术的应用解剖,标定有关结构的关系。又如:对某一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一系列酶的活性的研究,虽然填补了不少空白,但从应用学科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方面,则似有一定的距离。临床学科(应用科学之一)如何搞基础研究,如何与基础学科以及非医学学科协作、分工,不少单位已有丰富的经验,在应用科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进一步协调的必要。目前国际和国内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开始启动的功能基因组计划,为这一研究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显而易见,这一艰巨的工作只靠某一单位或某几个人“单打独斗”的传统科研方式,是难以完成的。建议仿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大协作的运作方式,以及我国成立人类基因组计划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的先例,成立遗传性聋(乃至其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前沿课题)的协作组织,以期集思广益,减少低水平重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临床医师从医疗实践中提出科学问题,并与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研究,可为解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三、注意基础研究选题的连续性

    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除在课题设计上应从临床需要出发外,还应有连续性的工作方能获得用以指导和提高临床工作的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对喉癌科研开展较好的单位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了有关的专题论文。但仍须看到,不少单位有关基础研究的连续性不够,有的是没有相对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方向,有的是需要对原先的方向进行调整。一个课题写出的论文发表后,如果是因为并无多大的价值,而不再继续下去,就应该反思选题是否恰当;有些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后即可用于临床,却在完成论文后束之高阁不再过问;还有的计划本身欠周到,又没有采取补充措施。如喉癌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只有术前、术后及与正常人的对比,而无长期观测的结果,更无对预后影响的分析,也未能提出常规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以致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又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53蛋白阳性者的放射治疗效果优于阴性者,但未能扩大样本量深入进行研究,也未能指导临床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再如:已检测了多耐药基因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但却缺乏如何对抗多耐药基因、如何快速检测多耐药基因以便为患者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后续研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湖南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专家在耳鼻咽喉科医师合作下进行遗传性聋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克隆出非综合征性显性遗传性聋致病基因——GJB3基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各单位在这方面的合作研究也已逐步开展。但如何搞好遗传聋研究中耳鼻咽喉科学界本身及其与基础学科以及非医学学科的合作,在今后的研究工作及应用科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进一步协调的必要,否则难于赶上最近10余年来国际上飞速进展的步伐。从1988年首例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定位以来已有150余个遗传性聋基因被定位,约70个基因被克隆。遗传性聋研究的最新资料还提示,获得性聋(药物中毒性聋,噪声性聋及老年聋等)很可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今后值得着重探索的课题,将有可能开创耳聋防治的全新局面。耳鼻咽喉科学界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界的合作研究还使得我们对听觉机制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近几年对内耳K+ 循环通路的新认识和2000年发现了产生外毛细胞能动性的分子马达——蛋白质Prestin。可以说遗传性聋的分子病因研究是基础科学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典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结合的重要意义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 百拇医药
    临床研究连续性不够也反映在长期随访率低。应用喉癌肿瘤标本进行有关喉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我国目前报道的标本数量虽有2 000余例,但有3年以上随访的不足1/3。如果仅以有无淋巴结转移作为预后指标,难以得出有分量的结果。如146例被检测者中,74例有2年以上的随访,发现肿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者存活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而总数为357例的肿瘤组织中检测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其中只有不到1/3的患者有2年以上随访,随访发现喉癌组织中p53阳性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同一分期属同一类病理分化程度者可以有不同的预后,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及影响第二个原发癌发病的因素,都需要长期随访才能做出判断。因此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应重视长期随访的问题。

    20余年来,国内耳科学界临床医师与基础研究学者通力协作,并与工程技术学科密切合作,长期执着地进行国产电子耳蜗的研究,并下大力气将科研成果转化使之尽快地应用于临床。这些优秀例子足以垂范每一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研究的学子。
, 百拇医药
    四、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间环节的联系

    科研成果应尽快地转化、应用于临床。但目前学科内的协作较差,存在低水平的重复,限制了一些初步获得线索的课题进行大样本的检测和验证。如喉癌患者外周血测定,总T细胞及亚群,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等,就存在这类的问题。此外,不少医疗单位保存有大数量的喉癌切除标本,且有长期随访,若能共同探讨统一检测指标,可望获得有利于获得肿瘤生物学分期的指标。

    有些只着眼于基础研究而不关心其应用研究。例如在防治方法和药物研究中仅满足于探讨作用机制,而不是着眼于应用。我们应大力提倡研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或市场前景的研究,争取尽快将中间成果产业化和应用于临床。

    还有一些已具备转化、应用条件的成果,如试剂盒和快速检测方法等的转化工作缓慢,都是我们今后在基础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

    有些研究的必要条件应尽快建立。例如至今尚未能建立我国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株,影响了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有关生物反应调节剂对喉鳞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多针对Hep-2细胞株和人喉鳞癌裸鼠移植瘤系,为进行临床前试验,需建立我国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株)。在科研经费有限的今天,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开展临床学科的基础科研,一方面必须改过去等上级拨款为自己“找米下锅”;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由于学科内协作不够、低水平的重复所导致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协作。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与相关学科乃至产业界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才更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成果。
, 百拇医药
    五、防止低水平重复

    从刊物收到的来稿看,基础研究方面的稿件占的比率相当大,其中不少属于低水平重复。有些实验方法滞后,有些对所用的高新技术了解得不够透彻,满足于“填补国内空白”、“争取国内领先”,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重复国外的研究结果,是基础研究的一个误区。

    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我们有必要借鉴目前国内教育界正在进行的“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改革经验。评价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应以临床工作的能力为依据,以基础研究的论文多少和是否采用了高新技术为“硬指标”的评审办法,可能是造成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临床工作不断向我们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许多是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到解决的。但也有不少是目前尚未解决或完全解决的,这就为我们从事应用科学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科研选题的基础。有解决难题的愿望,还要洞察当今该课题的研究动态和难点所在。解决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新。如不博览文献资料,不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学科前沿,不从前人的大量工作中清理出在该课题研究中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创新。重复性研究对于研究生科研方法的训练有时是必要的,但研究结果作为论文发表,就一定要力求有新意。
, http://www.100md.com
    六、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突破口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研究思路和方法方面要有所发展,了解和引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往往是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的结晶。许多高新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思路、方法、技术是破解难题的工具。多学科的渗透是技术路线和方法的需要及结果,这不等于科研要以多学科渗透为本。选题的一个误区是不从临床实际出发,而是从如何能与分子生物学等高科技挂钩出发。据说有的单位衡量是否给以资助的标准是:是否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福德教授指出:首先应当明确,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是为解决某种问题而建立起来和被应用的。技术方法是“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科研能力决定于对本学科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对课题的现状与动态有透彻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选择最佳的技术路线、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以是否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选题的决定性依据,是值得推敲的。

, http://www.100md.com     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为达到研究目的而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思路的必然结果。目前的问题并不出在是否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而在于可能出现又一轮低水平重复。过去是在生化、组化等方面的低水平重复,现在则是在分子生物学上的低水平重复。如有些基础研究的文章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细究起来很可能多数是对国外工作的低水平重复。有些单位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跟着搞热点,虽也可“达到某些目的”,但其学术水平则难以令人满意。另一种情况是技术方法使用不当,如有的文章不管是否必要,都要做分子杂交摆摆花样,实际上对于要说明的问题并无用处;有些在应用高新技术时选择不当,反映对所用的方法、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影响了论文的科学性。

    创新不仅是新技术方法的引用,更主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冲破专业固有思维方法的束缚,汇入世界科技进步的主流。用什么方法决定于从哪里入手,也就是找准突破口,才能决定用什么方法。不是说不要用高科技、不能一个酶一个酶地去观察、不能从光镜到电镜到分子水平地去观察……,而是说找不准突破口,东一枪、西一炮,是解决不了战斗的。如果把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当成突破口,把方法当成目的,把“前沿、热点”当成“追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捷径,也许能得到“高分”,但我们就很难从应用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汇入世界科技进步的主流做出真正的贡献。

    总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关键是思路,要有优秀的技术路线作指导,有可靠的实验方法作基础,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一言以蔽之,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才可能有所创新。

    (收稿日期:2000-09-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