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科的发展
作者:霍泰辉 梁乃江
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霍泰辉);香港儿科学院(梁乃江)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702 将香港儿科的发展按儿科医疗服务的发展、儿科医疗人员的培训、学术方面的发展及与内地儿科专业合作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评述,以利内地儿科医师了解香港儿科发展史,增强香港与内地医师的合作及交流。
儿科医疗服务的发展
在香港,西方医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但儿科专科只是在近三十多年才得到发展,起初时步伐颇缓慢,到了近十多年,发展才较迅速。
在本世纪50、60年代,香港的经济还未起飞,由于资源匮乏,医学发展受到许多限制。和许多发展中地区一样,当时迫切面对的,是营养不良,传染病,卫生条件恶劣,以及因人口急速膨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当时的医疗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重点是预防性的措施。早在1932年开始,政府已在各地区陆续设立了儿童福利中心,主要工作是指导母亲喂哺婴儿的正确方法,为哺乳的母亲和营养不良的幼儿供应营养粥,以及为新生儿作一些起码的医疗服务,例如洗澡,脐带护理,疫苗注射等。后来这些福利中心易名为母婴健康院,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后母亲及婴儿的护理;演变至今天,母婴健康院为婴儿及5岁以下的儿童提供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其中的疫苗注射项目,覆盖范围约包括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儿童。母婴健康院和私人执业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有儿科专业资格的医生,为香港儿童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基础护理。
, 百拇医药
香港地区儿科专科的发展,和香港医学教育的演变息息相关。以往,儿科并未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当时香港大学医学院是香港唯一的医学院,注重的科目是内科和外科,在内科部门,设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儿科组,负责的医生往往未曾受过儿科专业训练。到了1966年,医学院才正式成立了独立的儿科学系。后来其他医院相继落成,都设有儿科专科部门。但当时的儿科病房和专科门诊的条件都很不完善,没有分科的制度,也没有适当作治疗重症病人之用的维持生命系统和监护仪器,日常的医疗用品也极度缺乏,使用较昂贵的药物也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医护人员的数目亦很不足够,病童往往得不到适当的照料,更不可能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辅导工作。当时香港的经济情况已略有起色,但医疗拨款仍很不足够。尽管如此,香港当时的婴儿死亡率却比世界许多更先进的地方还要低,这说明卫生当局在预防医疗护理工作方面的成绩。
到了本世纪80年代,香港的经济起飞,政府投入医疗服务的资源也大大增加。儿童病房的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1984年,香港第二所医学院在中文大学成立,加强了在培训医生,包括儿科医生方面的工作。新建成的教学医院,设备和环境在当时均属高水平。其后数家新医院陆续落成,在设计上更能赶上时代。目前香港共有12所全科医院设有儿科专科部门,但并没有儿童医院。两所医学院,每年合计共有300名毕业生,能投入儿科专业的,则视各医院儿科部门空缺多寡而定。
, 百拇医药
1990年,香港医院管理局成立,负责管理所有的公立医院,这是由政府完全资助,但又不属于政府机构的一个独立部门,在行政上有独立自主权,运用资源比政府部门灵活。医管局成立后,除了刻意改善原来政府医院的条件外,还接收了以往隶属慈善机构的医院,这些医院因而获得较充裕的经费,在多方面都得到大大改善。医管局更提倡病人权益,鼓励各医院在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时至今日,香港医院的病房,尤其是儿童病房,远较以往的舒适,设备大致称得上齐全,亦不会限制父母探访。所有区域医院都设有新生儿科及儿科监护病房;许多医院,包括了两所大学的教学医院和分区医院,都设有分科,包括了心脏科,肺科,内分泌科,血液及肿瘤科,生长及营养科,神经科,肾科,青少年科等等。
由于社会条件改善,基础医疗和儿科专科的发展,香港儿童健康有了显著的进步,比较1965年和1995年的数据,婴儿死亡率,由23.7‰下降至4.4‰,新生儿死亡率,由15.2‰下降至2.5‰,围产期死亡率,由23‰下降至5.6‰,产妇死亡率,亦由32.8/10万下降至7.28/10万,从这些数据看到,香港整体儿童健康,已达到了一个颇高的水平。
, http://www.100md.com
儿科医疗人员的培训
在以往,香港地区儿科医疗人员专科的训练,是采用旧有英国的学徒制度。在完成了五年大学医学全科课程后,医学生会被委派到各公立医院作一年的实习。有志于儿科的毕业生,需到各医院的儿科部门求职,成功的才能够接受儿科培训。当时并没有一个有系统的训练程序,学员跟随上司工作,接受学徒式的在职训练,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资格后,便被认可为儿科专科医生。但皇家医学院的院士考试,其实并非一个高程度的专科考试,学员只需完成18个月的在职训练便可报考。故此当时获得院士资格的儿科医生,训练期可能由18个月至数年不等,经验非常参差不齐。
到了1991年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和其领导下的儿科学院成立,才给专科训练订下了严格的培训课程和目标。每一个有志成为儿科医生者,都要在学院认可的儿科部门,接受为期不少于三年的基础儿科训练,训练期间需接受普通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在职训练;该儿科部门内导师的资格,以及部门的规模,包括病床及病人数目,病人的病种等都需经学院考核认可。经过三年培训后,学员需考取香港儿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共同组织的中级考试,考试成功后便可晋级从事最少三年的高级程度培训。培训课程包括至少一年的深入普通儿科训练,其他两年则可自由选择分科。其间须到其他香港或外地的认可医院工作半年,以拓宽其视野。提供培训部门的导师及规模亦需学院考核及认可。此外,每一名学员更需预备4个研究报告。培训三年后,学员若能通过一个终期评核考试,科研报告亦得到合格的评分,便可获得儿科学院院士的资格,正式成为儿科专科医生。总之,现时香港的儿科医生,必须经过6年的严格临床和科研训练,通过两个考试,才可获得专科资格。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可以全面提高香港儿科专业的水准。
, 百拇医药
由于香港儿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有协订,在香港举行的中期考试形式及程度都等同于在英国举行的皇家医学院院士考试,故此中期考试及格的考生,可同时获得香港和英国认可的资格。香港历届考生中期考试的及格率,平均都在50%~60%,和英国的考生相似,甚至更高。
在培训儿科护士方面,香港目前尚未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在大学的护士学士班,或护士训练学校的学员,都是护士接受全科训练的场所,毕业后到儿科病房任职时才正式开始儿科在职训练。医管局或医院都没有设立承认专科护士的机制。现时两所大学的医学院,和个别医院,都开办一些儿科监护病房,儿科癌肿病等护士文凭班,希望可以引发护士对这些科目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学术方面的发展
以往香港在学术科研方面发展较为缓慢,近十多年来发展却颇蓬勃,在儿科专业等方面也不例外,原因可能包括下列数点:(1)资讯发达,容易获得较多外国科研的资料。(2)两所大学医学院的良性竞争。(3)政府对大学拨款的基本政策改变;以往科研成果不受重视,现时却成为影响对大学拨款的重要因素,导致大学亦以科研成绩为晋升教师的标准。(4)在国外接受科研训练的专科医生陆续回流。(5)电脑的普及应用。现时两所医学院的儿科系,以及其他医院的儿科部门,都积极进行临床、动物及分子学研究,在香港儿科学院及儿科学会协办的香港儿科杂志,以及国内、外的儿科杂志每年都有很多篇研究报告发表,报告的“影响系数”(impact factor),亦与年俱增。此外,两所医学院的儿科系,都在国内外招收研究生,作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培训。
, 百拇医药
与内地儿科专业合作的展望
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为了不让在职医生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我们一向鼓励他们到外地接受为期数月至一年不等的训练。以往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学员多到英国的医院工作,近年到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的也不少。但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应利用香港和内地儿科专业的不同优势,互相合作,共同培训下一代的专科医生。合作范围可包括下列数点。
一、交换学员作临床培训
内地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儿科病种比香港多得多,我们获悉内地大医院的儿科门诊,每天求诊的动辙超过千人,和香港的每天最多百多人不可同日而语。内地病房内的病种,也比香港任何医院的多得多。此外,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有许多以前常见的儿科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和一些传染病,在香港已差不多绝迹,学员难得一见。内地的大城市,虽然也有这个现象,但仍可见到从农村或较偏远处转介过来的“疑难杂症”,这些优势,是香港无法比拟的。香港的医生若有机会到内地医院,跟随经验丰富的教授、医师学习,定会获益良多。由于香港长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医疗结构和制度,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等和内地可能有所不同,当可为内地学员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一个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下实习;内地学员到香港工作,没有语言及文化的差距,容易适应环境,比到西方国家深造方便得多。
, http://www.100md.com
二、科研方面的合作
香港医学界近年对科研比以往大为重视,但由于客观条件,科研人才却颇为缺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科学生在毕业后都投身薪酬优厚的临床工作,肯用几年时间在科研方面的可说绝无仅有;这和内地的情况有很大区别。我们参加内地医学会议所得的印象是年轻医生都非常热心医学研究,导师对指导研究生有高度热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水平很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可惜的是论文多在内地发表,较少在国外刊载,未能让世界各地同行分享科研成果。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多和内地各大医学院和医院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以及共同培训研究生,将可以提高香港地区医师搞科研的兴趣和水平。
三、共同为边远贫瘠地区提供儿科医疗服务
中国幅员广大,虽然很多城市,尤其是沿海一带,已有高度发展,但仍有许多边远贫瘠的地区,儿童未能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这些地区的儿童,可能因营养或疾病的原故在生长发育及智能发展方面受到损害。我们希望香港和内地的儿科界,能共同组织医疗队伍,到这些地区为当地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并合力共同研究,找出解决这些地区儿童医疗问题的方法。在这方面的合作,除了可以让香港的儿科医生为提高祖国儿童体格素质尽一点力量,更可让他们从中获得在香港行医无法得到的宝贵经验。
小结
香港儿科专科的发展,历史不算长久,在医疗服务和培训医生方面,以往以英国的制度为主导。但当西方各国,包括英国都已有许多改革时,香港还是沿用旧有的体系,到了近十多年,发展才较迅速。展望将来,我们希望和内地同行,在医疗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方面通力合作,全面提高我国的儿科专业水平,为我国儿童的健康努力。, http://www.100md.com
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霍泰辉);香港儿科学院(梁乃江)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702 将香港儿科的发展按儿科医疗服务的发展、儿科医疗人员的培训、学术方面的发展及与内地儿科专业合作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评述,以利内地儿科医师了解香港儿科发展史,增强香港与内地医师的合作及交流。
儿科医疗服务的发展
在香港,西方医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但儿科专科只是在近三十多年才得到发展,起初时步伐颇缓慢,到了近十多年,发展才较迅速。
在本世纪50、60年代,香港的经济还未起飞,由于资源匮乏,医学发展受到许多限制。和许多发展中地区一样,当时迫切面对的,是营养不良,传染病,卫生条件恶劣,以及因人口急速膨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当时的医疗服务,主要是政府提供,重点是预防性的措施。早在1932年开始,政府已在各地区陆续设立了儿童福利中心,主要工作是指导母亲喂哺婴儿的正确方法,为哺乳的母亲和营养不良的幼儿供应营养粥,以及为新生儿作一些起码的医疗服务,例如洗澡,脐带护理,疫苗注射等。后来这些福利中心易名为母婴健康院,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后母亲及婴儿的护理;演变至今天,母婴健康院为婴儿及5岁以下的儿童提供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其中的疫苗注射项目,覆盖范围约包括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儿童。母婴健康院和私人执业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有儿科专业资格的医生,为香港儿童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基础护理。
, 百拇医药
香港地区儿科专科的发展,和香港医学教育的演变息息相关。以往,儿科并未被承认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当时香港大学医学院是香港唯一的医学院,注重的科目是内科和外科,在内科部门,设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儿科组,负责的医生往往未曾受过儿科专业训练。到了1966年,医学院才正式成立了独立的儿科学系。后来其他医院相继落成,都设有儿科专科部门。但当时的儿科病房和专科门诊的条件都很不完善,没有分科的制度,也没有适当作治疗重症病人之用的维持生命系统和监护仪器,日常的医疗用品也极度缺乏,使用较昂贵的药物也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医护人员的数目亦很不足够,病童往往得不到适当的照料,更不可能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辅导工作。当时香港的经济情况已略有起色,但医疗拨款仍很不足够。尽管如此,香港当时的婴儿死亡率却比世界许多更先进的地方还要低,这说明卫生当局在预防医疗护理工作方面的成绩。
到了本世纪80年代,香港的经济起飞,政府投入医疗服务的资源也大大增加。儿童病房的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1984年,香港第二所医学院在中文大学成立,加强了在培训医生,包括儿科医生方面的工作。新建成的教学医院,设备和环境在当时均属高水平。其后数家新医院陆续落成,在设计上更能赶上时代。目前香港共有12所全科医院设有儿科专科部门,但并没有儿童医院。两所医学院,每年合计共有300名毕业生,能投入儿科专业的,则视各医院儿科部门空缺多寡而定。
, 百拇医药
1990年,香港医院管理局成立,负责管理所有的公立医院,这是由政府完全资助,但又不属于政府机构的一个独立部门,在行政上有独立自主权,运用资源比政府部门灵活。医管局成立后,除了刻意改善原来政府医院的条件外,还接收了以往隶属慈善机构的医院,这些医院因而获得较充裕的经费,在多方面都得到大大改善。医管局更提倡病人权益,鼓励各医院在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时至今日,香港医院的病房,尤其是儿童病房,远较以往的舒适,设备大致称得上齐全,亦不会限制父母探访。所有区域医院都设有新生儿科及儿科监护病房;许多医院,包括了两所大学的教学医院和分区医院,都设有分科,包括了心脏科,肺科,内分泌科,血液及肿瘤科,生长及营养科,神经科,肾科,青少年科等等。
由于社会条件改善,基础医疗和儿科专科的发展,香港儿童健康有了显著的进步,比较1965年和1995年的数据,婴儿死亡率,由23.7‰下降至4.4‰,新生儿死亡率,由15.2‰下降至2.5‰,围产期死亡率,由23‰下降至5.6‰,产妇死亡率,亦由32.8/10万下降至7.28/10万,从这些数据看到,香港整体儿童健康,已达到了一个颇高的水平。
, http://www.100md.com
儿科医疗人员的培训
在以往,香港地区儿科医疗人员专科的训练,是采用旧有英国的学徒制度。在完成了五年大学医学全科课程后,医学生会被委派到各公立医院作一年的实习。有志于儿科的毕业生,需到各医院的儿科部门求职,成功的才能够接受儿科培训。当时并没有一个有系统的训练程序,学员跟随上司工作,接受学徒式的在职训练,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资格后,便被认可为儿科专科医生。但皇家医学院的院士考试,其实并非一个高程度的专科考试,学员只需完成18个月的在职训练便可报考。故此当时获得院士资格的儿科医生,训练期可能由18个月至数年不等,经验非常参差不齐。
到了1991年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和其领导下的儿科学院成立,才给专科训练订下了严格的培训课程和目标。每一个有志成为儿科医生者,都要在学院认可的儿科部门,接受为期不少于三年的基础儿科训练,训练期间需接受普通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在职训练;该儿科部门内导师的资格,以及部门的规模,包括病床及病人数目,病人的病种等都需经学院考核认可。经过三年培训后,学员需考取香港儿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共同组织的中级考试,考试成功后便可晋级从事最少三年的高级程度培训。培训课程包括至少一年的深入普通儿科训练,其他两年则可自由选择分科。其间须到其他香港或外地的认可医院工作半年,以拓宽其视野。提供培训部门的导师及规模亦需学院考核及认可。此外,每一名学员更需预备4个研究报告。培训三年后,学员若能通过一个终期评核考试,科研报告亦得到合格的评分,便可获得儿科学院院士的资格,正式成为儿科专科医生。总之,现时香港的儿科医生,必须经过6年的严格临床和科研训练,通过两个考试,才可获得专科资格。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可以全面提高香港儿科专业的水准。
, 百拇医药
由于香港儿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医学院有协订,在香港举行的中期考试形式及程度都等同于在英国举行的皇家医学院院士考试,故此中期考试及格的考生,可同时获得香港和英国认可的资格。香港历届考生中期考试的及格率,平均都在50%~60%,和英国的考生相似,甚至更高。
在培训儿科护士方面,香港目前尚未有一个系统的课程。在大学的护士学士班,或护士训练学校的学员,都是护士接受全科训练的场所,毕业后到儿科病房任职时才正式开始儿科在职训练。医管局或医院都没有设立承认专科护士的机制。现时两所大学的医学院,和个别医院,都开办一些儿科监护病房,儿科癌肿病等护士文凭班,希望可以引发护士对这些科目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学术方面的发展
以往香港在学术科研方面发展较为缓慢,近十多年来发展却颇蓬勃,在儿科专业等方面也不例外,原因可能包括下列数点:(1)资讯发达,容易获得较多外国科研的资料。(2)两所大学医学院的良性竞争。(3)政府对大学拨款的基本政策改变;以往科研成果不受重视,现时却成为影响对大学拨款的重要因素,导致大学亦以科研成绩为晋升教师的标准。(4)在国外接受科研训练的专科医生陆续回流。(5)电脑的普及应用。现时两所医学院的儿科系,以及其他医院的儿科部门,都积极进行临床、动物及分子学研究,在香港儿科学院及儿科学会协办的香港儿科杂志,以及国内、外的儿科杂志每年都有很多篇研究报告发表,报告的“影响系数”(impact factor),亦与年俱增。此外,两所医学院的儿科系,都在国内外招收研究生,作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培训。
, 百拇医药
与内地儿科专业合作的展望
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为了不让在职医生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我们一向鼓励他们到外地接受为期数月至一年不等的训练。以往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学员多到英国的医院工作,近年到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的也不少。但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应利用香港和内地儿科专业的不同优势,互相合作,共同培训下一代的专科医生。合作范围可包括下列数点。
一、交换学员作临床培训
内地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儿科病种比香港多得多,我们获悉内地大医院的儿科门诊,每天求诊的动辙超过千人,和香港的每天最多百多人不可同日而语。内地病房内的病种,也比香港任何医院的多得多。此外,和其他大城市一样,有许多以前常见的儿科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和一些传染病,在香港已差不多绝迹,学员难得一见。内地的大城市,虽然也有这个现象,但仍可见到从农村或较偏远处转介过来的“疑难杂症”,这些优势,是香港无法比拟的。香港的医生若有机会到内地医院,跟随经验丰富的教授、医师学习,定会获益良多。由于香港长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医疗结构和制度,以及人事管理方面等和内地可能有所不同,当可为内地学员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一个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下实习;内地学员到香港工作,没有语言及文化的差距,容易适应环境,比到西方国家深造方便得多。
, http://www.100md.com
二、科研方面的合作
香港医学界近年对科研比以往大为重视,但由于客观条件,科研人才却颇为缺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科学生在毕业后都投身薪酬优厚的临床工作,肯用几年时间在科研方面的可说绝无仅有;这和内地的情况有很大区别。我们参加内地医学会议所得的印象是年轻医生都非常热心医学研究,导师对指导研究生有高度热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水平很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可惜的是论文多在内地发表,较少在国外刊载,未能让世界各地同行分享科研成果。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多和内地各大医学院和医院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以及共同培训研究生,将可以提高香港地区医师搞科研的兴趣和水平。
三、共同为边远贫瘠地区提供儿科医疗服务
中国幅员广大,虽然很多城市,尤其是沿海一带,已有高度发展,但仍有许多边远贫瘠的地区,儿童未能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这些地区的儿童,可能因营养或疾病的原故在生长发育及智能发展方面受到损害。我们希望香港和内地的儿科界,能共同组织医疗队伍,到这些地区为当地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并合力共同研究,找出解决这些地区儿童医疗问题的方法。在这方面的合作,除了可以让香港的儿科医生为提高祖国儿童体格素质尽一点力量,更可让他们从中获得在香港行医无法得到的宝贵经验。
小结
香港儿科专科的发展,历史不算长久,在医疗服务和培训医生方面,以往以英国的制度为主导。但当西方各国,包括英国都已有许多改革时,香港还是沿用旧有的体系,到了近十多年,发展才较迅速。展望将来,我们希望和内地同行,在医疗护理,人才培训和科研方面通力合作,全面提高我国的儿科专业水平,为我国儿童的健康努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