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襞微循环在结缔组织病中的改变
作者:朱慧娟 孙蓓蒂 孙清 李蓉
单位:266011 青岛市儿童医院内科(朱慧娟、孙蓓蒂、孙清);青岛市抗衰老研究所(李蓉)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1014 本研究检测了45例结缔组织病患儿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现报告如下。
对象;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2岁。其中过敏性紫癜(AP)32例,年龄4~12岁;川崎病(KD)8例,年龄6个月~4岁;幼年类风湿病(JRD)5例,年龄6~12岁。AP、KD、JRD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标准。对照组为30例2~11岁正常健康儿。
方法:甲襞微循环检测采用国产WX-6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均观察左手无名指,观察时室温16~20℃,指腹温度18~25℃。观察项目包括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等16项指标,以田牛加权积分法为定量分析标准。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AP、KD、JRD患儿甲襞微循环示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以流速、红细胞聚集、渗出、清晰度及管襻密度改变为明显,AP、KD、JRD患儿上述指标加权积分值分别为(0.975±0.486、1.150±1.308、0.960±0.600)、(0.238±0.346、0.500±0.535、0.680±0.438)、(1.828±1.348、1.538±1.780、2.040±0.155)、(0.187±0.169、0.200±0.260、0.160±0.089)、(0.212±0.454、0.880±0.707、0.480±0.43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本组患儿除共有上述改变外,其他指标改变亦各具特点,AP患儿襻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新鲜和陈旧性出血,其值为0.338±0.488;KD患儿多数可见白色微血栓(0.500±0.925),血色暗红(0.250±0.160)、汗腺导管增多(0.125±0.175)。JRD患儿管径变细(0.220±0.204)、管襻形态改变明显(0.240±0.219),这些指标均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
讨论:结缔组织病是一组以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为基本病变的疾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尤以AP和KD血管炎改变最为显著。甲襞微循环是人体皮肤微循环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本组患儿甲襞微循环示改变明显,以流速、红细胞聚集、渗出、清晰度及管襻密度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证实本组疾病具有全身血管炎改变,存在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可能是结缔组织病引起心、脑、肝、肾及皮肤等多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
结缔组织病不同疾病间甲襞微循环在流速缓慢、红细胞聚集等上述改变的基础上,又各具特点,JKD以形态改变为主,表现为管径纤细管襻形态改变明显,管襻数减少;KD以流态改变为主,除流速慢、红细胞聚集外,可见白色微血栓、血色暗红;AP以襻周状态改变为主,襻周渗出明显,襻顶陈旧性或新鲜出血大于3条管襻。故在治疗方面本组病例应在抗凝基础上兼顾各自特点而改变微循环状态。
(收稿:1998-02-24), http://www.100md.com
单位:266011 青岛市儿童医院内科(朱慧娟、孙蓓蒂、孙清);青岛市抗衰老研究所(李蓉)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1014 本研究检测了45例结缔组织病患儿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现报告如下。
对象;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2岁。其中过敏性紫癜(AP)32例,年龄4~12岁;川崎病(KD)8例,年龄6个月~4岁;幼年类风湿病(JRD)5例,年龄6~12岁。AP、KD、JRD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标准。对照组为30例2~11岁正常健康儿。
方法:甲襞微循环检测采用国产WX-6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均观察左手无名指,观察时室温16~20℃,指腹温度18~25℃。观察项目包括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襻周状态等16项指标,以田牛加权积分法为定量分析标准。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AP、KD、JRD患儿甲襞微循环示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以流速、红细胞聚集、渗出、清晰度及管襻密度改变为明显,AP、KD、JRD患儿上述指标加权积分值分别为(0.975±0.486、1.150±1.308、0.960±0.600)、(0.238±0.346、0.500±0.535、0.680±0.438)、(1.828±1.348、1.538±1.780、2.040±0.155)、(0.187±0.169、0.200±0.260、0.160±0.089)、(0.212±0.454、0.880±0.707、0.480±0.43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本组患儿除共有上述改变外,其他指标改变亦各具特点,AP患儿襻顶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新鲜和陈旧性出血,其值为0.338±0.488;KD患儿多数可见白色微血栓(0.500±0.925),血色暗红(0.250±0.160)、汗腺导管增多(0.125±0.175)。JRD患儿管径变细(0.220±0.204)、管襻形态改变明显(0.240±0.219),这些指标均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
讨论:结缔组织病是一组以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为基本病变的疾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尤以AP和KD血管炎改变最为显著。甲襞微循环是人体皮肤微循环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本组患儿甲襞微循环示改变明显,以流速、红细胞聚集、渗出、清晰度及管襻密度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证实本组疾病具有全身血管炎改变,存在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可能是结缔组织病引起心、脑、肝、肾及皮肤等多器官损害的病理基础。
结缔组织病不同疾病间甲襞微循环在流速缓慢、红细胞聚集等上述改变的基础上,又各具特点,JKD以形态改变为主,表现为管径纤细管襻形态改变明显,管襻数减少;KD以流态改变为主,除流速慢、红细胞聚集外,可见白色微血栓、血色暗红;AP以襻周状态改变为主,襻周渗出明显,襻顶陈旧性或新鲜出血大于3条管襻。故在治疗方面本组病例应在抗凝基础上兼顾各自特点而改变微循环状态。
(收稿:1998-02-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