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9389
红霉素对小儿胃电节律的影响4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董燕平

    单位:102300 北京门头沟区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313 红霉素(EM)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尤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弯曲杆菌等所致感染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研究发现EM有明显的胃动力受体激动作用,因而可促进胃肠运动。对46例小儿于使用EM前后分别做胃电图检查,观察EM对胃电节律的影响。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个月~13岁。患病情况:上呼吸道感染16例,支气管肺炎13例,支原体肺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淋巴结炎2例,急性喉炎2例。

    方法:检查前停服对胃肠有影响的药物2天,空腹3小时以上,采用北京青云仪器厂航远新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GJ—4C胃功能检查仪,将电极放置于胃体、胃窦、胃大弯及胃小弯4点,描记第1次胃电图。小儿胃电图(窦部)正常值频率:(2.86±0.24)次/分,幅值:(143.58±34.79)微伏。而后按与葡萄糖1 mg∶1 ml的比例静脉滴注EM 20 mg/(kg*d),每日1次,滴注完毕后1小时记录第2次胃电图,停用EM后2~3天空腹记录第3次胃电图。观察用EM前后胃电节律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6例用EM前胃电图均正常,用药后胃电图表现为胃电频率增快,幅值增高,停药后2~3天胃电图恢复正常(表1)。用EM后不良反应:腹痛32例,腹泻12例,呕吐8例,皮疹4例,停药后上述症状消失。

    表1 46例小儿使用红霉素前后胃电图比较(±s) 胃电图(胃窦部)

    EM

    t值

    P值

    用药前

    用药后

    停药后

    胃电频率 (次/分)

    2.69±0.21

    3.45±0.30

    2.72±0.22

    14.076

    <0.01

    胃电幅值(微伏)

    129.73±42.70

    258.04±171.40

    133.54±44.80

    4.927

    <0.01

    讨论:EM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其胃肠道及肝脏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加之新一代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第三代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问世而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近年来许多学者对EM增加胃肠运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它能有效的刺激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运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释放,促进神经丛P物质的合成,刺激胃肠道胃动素细胞的释放,使血浆中胃动素的水平升高。胃动素是启动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和造成IMCⅢ相的激素,而引起胃肠的运动增快。本组46例小儿用EM后胃电图显示胃电频率增快,幅值增高,用药前后胃电节律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停药后恢复正常。表明EM可以影响胃电节律,促进胃肠运动。EM 的促胃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小剂量可诱发IMCⅢ相,大剂量可致胃肠平滑肌产生强烈的收缩,引起恶心、呕吐。近年来国内外试用小剂量EM治疗胃肠运动紊乱相关性疾病,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证明确实有效,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强有力的胃肠道促动力药,为EM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收稿:1998-05-18 修回:1998-11-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