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9423
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附15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林庆 谢靖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417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关注,将一些无病理意义的发作性行为视为异常,临床医师往往也误认为是癫痫或其他疾病,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就是其中一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对此发作的报道,现将我院近两年遇到的15例报告如下。

    对象:为我院儿科神经专科门诊近两年具有类似发作形式的患儿。

    方法:(1)全部患儿均经详细询问发作情况、出生史、既往史、家族史。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作者之一观察到至少1次的发作。(2)全部患儿均在我院进行了同步脑电图监测,包括24小时脑电图或录像监测脑电图(video-EEG),监测过程中均记录到临床“发作”。(3)部分患儿在外院进行了血钙、血电解质、脑脊液及脑CT检查。
, 百拇医药
    结果:1.一般情况:15例中男10例,女5例,男∶女=2∶1。起病年龄为2~11个月,平均6.03个月,中位数6个月。10例患儿随访到发作停止年龄(另5例住址变迁失访)为8~30个月,平均12.4个月,中位数为10个月。既往史:15例中4例有青紫窒息史,1例病前曾从床上摔到地下。其余患儿既往史无异常。全部患儿发育均正常。

    2.发作情况:全部患儿发作均在清醒时,睡眠时从未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仅数秒钟,不超过10秒。发作次数多少不等。15例中每日1~10次9例,11~100次5例,大于100次1例。发作形式表现为双目凝视、咬牙或用力咧嘴、头后仰或缩颈、耸肩、摇头、躯干微微抖动,上肢伸直内旋伴微微抖动,全身用力,下肢动作较少,有时表现为僵直或抖动。发作时面色发红或无改变,不伴有青紫,不伴有尿便失禁,发作后一切立即恢复正常,无嗜睡或哭闹。

    3.体格检查:除1例有轻度佝偻病体征外,无其他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运动发育正常。
, 百拇医药
    4.脑电图检查:15例患儿中11例进行了录像脑电图监测,7例进行了24小时脑电图检查(有3例进行了2种检查)。在监测过程中,患儿均有1次或多次发作,发作时脑电图无异常放电。部分患儿在录像脑电图或24小时脑电图检查前曾进行了清醒脑电图(4例)或睡眠脑电图(5例)检查,结果均正常。

    5.实验室检查:6例进行了血电解质及血钙检查;2例曾进行脑脊液检查,结果均正常。4例进行了头颅CT检查,除1例有轻度脑室扩大外,其余3例未见异常。

    6.曾被误诊的疾病:15例中14例曾被误诊为低钙抽搐(6例)、癫痫(4例,其中1例为婴儿痉挛)、脑发育不良(3例)、多发性抽动(1例)。被诊断为癫痫的4例曾先后用过卡马西平、硝基安定、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用药后“发作”反而有所加重。

    讨论:在国外的癫痫中心就诊的患儿中,有10%~20%的患儿被证实为非癫痫性发作[1-3],非癫痫性发作是指一大类短暂的发作性异常行为,不伴有同步异常脑电活动。包括婴儿期屏气发作;婴儿苍白晕厥;胃食道反流伴喉肌痉挛或失声;夜惊;发作性凝视;情感性交叉擦腿动作[1-5],这些具有“发作”特点的行为有时家长不能正确描述,医师也难以判断,往往很难与癫痫相鉴别,如应用脑电图监测则可协助诊断。
, 百拇医药
    本研究所讨论的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也是一种发作性的重复性行为。国内外文献对此没有明确命名,我国华北地区民间俗称“打嘿喽”、“打狠”等。其特点为:婴儿期发生,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均在清醒时发作,发作时可被外界刺激中断,有时可被语言或姿势诱发。发作形式多样,主要有凝视、咬牙、咧嘴、伸颈或缩颈、左右摇头、上肢伸直用力,双手握拳,躯干微微抖动等。下肢僵直、抖动较少见。发作时脑电图无异常放电。这种发作属正常小儿发育过程中可以见到的一种行为,随年龄增大逐渐消失,多在1岁左右停止发作,不需治疗。

    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需与癫痫发作(如婴儿痉挛、婴儿良性肌阵挛)相鉴别,还需与低钙抽搐或其他惊厥性疾病相鉴别。本发作与情感性交叉擦腿动作不同,后者多发生在女婴,发作时两腿用力夹紧作屈伸动作、持续时间较长(大约数分钟)、面部可潮红,但无咬牙咧嘴动作。

    对于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的诊断,除详细询问病史外,医师若能观察到1~2次发作,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24小时脑电图或录像监测脑电图。
, http://www.100md.com
    本发作预后良好,向家长解释清楚不属癫痫或惊厥,消除其顾虑。

    至于引起这种发作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是否与小儿气质或心理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Metrick ME, Ritter FJ, Gates JR, et al. Nonepileptic events in childhood. Epilepsia, 1991,32:322-328.

    2 Duchowny MS, Resnick TJ, Deray MJ, et al. Video EEG diagnosis of repetitive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izures. Pediatr Neurol, 1988,4:162-164.
, 百拇医药
    3 Pedley T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pisodic symptomes. Epilepsia, 1983,24(Suppl 1):S31-44.

    4 Scott DF. Recognition and diagnostic aspects of nonepileptic seizures, pseudoseizures.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1982.21-23.

    5 许积德.一岁以内婴儿重复性行为的表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8:337-338.

    (收稿:1998-04-20 修回:1998-11-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