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七例
作者:刘靖媛 李克华 刘红 李耿 李云娟
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620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1,2]。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于1996年1月~1997年11月诊断该病7例,治愈5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男6例,女1例;早产儿6例,胎龄31~34周4例,~37周2例;出生体重1 000~1 490 g 2例,~1 990 g 3例,~2 490 g 1例;足月儿1例。入院日龄≤1天5例,>3天2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新生儿硬肿症1例,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肺炎1例;其中合并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6例,深静脉置导管3例,7例均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19天,均行完全或部分胃肠外营养。7例均在原发病症状好转后又出现精神弱、反应差。发热2例,体重不增2例,贫血5例,反复呼吸暂停3例,反复心率下降伴面色青灰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例,升高6例,(20.6~55.9)×109/L,平均38.2×109/L,中性粒细胞0.45~0.86,平均0.64;血小板计数正常5例,降低1例,升高1例;血红蛋白降低5例(70~98g/L,平均86g/L)。7例血真菌培养间断两次均为阳性(白色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酵母菌3例)。粪便真菌培养2例,痰真菌培养2例,深静脉导管真菌培养3例(分别于置管第8、14、26天拔除导管,送管端培养),腹水真菌培养1例,耳后脓肿穿刺液真菌培养1例均为阳性。尿及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 百拇医药
治疗及结果 7例中2例未用抗真菌治疗而死亡,5例停用抗生素,改用氟康唑,剂量为3~5 mg/kg,1天1次,溶于10%葡萄糖液2小时内静脉滴注,连用10~20天,平均14.4天;用药后血真菌培养5~10天,平均6.6天转阴,临床症状好转。应用氟康唑同时辅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并多次输新鲜血。5例均痊愈出院。
讨论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体征,诊断困难,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国外有报道真菌败血症病死率为28.1%,与G+和G-菌总的病死率相比较高(P<0.05)[1],许多诊断需尸检方证实。近年来,国内报道的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几乎均为尸检诊断[2,3]。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早产,低体重,胸腺发育不良或母亲有霉菌感染者,长期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手术,胃肠外营养,持续静脉内置导管,持续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皮质醇类药物应用及营养不良等。对可疑者及时取血培养,酌情做体内导管、渗出液、痰、粪便等培养或涂片检查,以便及早诊断。
, 百拇医药
治疗:本组5例应用氟康唑治疗,每天3~5 mg/kg,静脉滴入,至血培养转阴后1周停药。用药10~20天,用药前后监测血生化、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本药对新生儿安全有效。同时,辅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酌情输新鲜血,保证热量供给等支持治疗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庄得义,吴荫云.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迟发性与早发性败血症现状.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43-45.
2 王延复,王淑春,章敏,等.22例新生儿深部真菌病临床病理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6,9:85-86.
3 唐瑟,王敏琴,姚裕家,等.新生儿深部真菌病3例.新生儿科杂志,1993,8:220.
(收稿:1998-05-25 修回:1998-08-06), 百拇医药
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620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1,2]。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于1996年1月~1997年11月诊断该病7例,治愈5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男6例,女1例;早产儿6例,胎龄31~34周4例,~37周2例;出生体重1 000~1 490 g 2例,~1 990 g 3例,~2 490 g 1例;足月儿1例。入院日龄≤1天5例,>3天2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新生儿硬肿症1例,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肺炎1例;其中合并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6例,深静脉置导管3例,7例均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19天,均行完全或部分胃肠外营养。7例均在原发病症状好转后又出现精神弱、反应差。发热2例,体重不增2例,贫血5例,反复呼吸暂停3例,反复心率下降伴面色青灰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例,升高6例,(20.6~55.9)×109/L,平均38.2×109/L,中性粒细胞0.45~0.86,平均0.64;血小板计数正常5例,降低1例,升高1例;血红蛋白降低5例(70~98g/L,平均86g/L)。7例血真菌培养间断两次均为阳性(白色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酵母菌3例)。粪便真菌培养2例,痰真菌培养2例,深静脉导管真菌培养3例(分别于置管第8、14、26天拔除导管,送管端培养),腹水真菌培养1例,耳后脓肿穿刺液真菌培养1例均为阳性。尿及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 百拇医药
治疗及结果 7例中2例未用抗真菌治疗而死亡,5例停用抗生素,改用氟康唑,剂量为3~5 mg/kg,1天1次,溶于10%葡萄糖液2小时内静脉滴注,连用10~20天,平均14.4天;用药后血真菌培养5~10天,平均6.6天转阴,临床症状好转。应用氟康唑同时辅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并多次输新鲜血。5例均痊愈出院。
讨论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体征,诊断困难,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国外有报道真菌败血症病死率为28.1%,与G+和G-菌总的病死率相比较高(P<0.05)[1],许多诊断需尸检方证实。近年来,国内报道的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几乎均为尸检诊断[2,3]。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早产,低体重,胸腺发育不良或母亲有霉菌感染者,长期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手术,胃肠外营养,持续静脉内置导管,持续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皮质醇类药物应用及营养不良等。对可疑者及时取血培养,酌情做体内导管、渗出液、痰、粪便等培养或涂片检查,以便及早诊断。
, 百拇医药
治疗:本组5例应用氟康唑治疗,每天3~5 mg/kg,静脉滴入,至血培养转阴后1周停药。用药10~20天,用药前后监测血生化、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本药对新生儿安全有效。同时,辅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酌情输新鲜血,保证热量供给等支持治疗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庄得义,吴荫云.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迟发性与早发性败血症现状.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43-45.
2 王延复,王淑春,章敏,等.22例新生儿深部真菌病临床病理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6,9:85-86.
3 唐瑟,王敏琴,姚裕家,等.新生儿深部真菌病3例.新生儿科杂志,1993,8:220.
(收稿:1998-05-25 修回:1998-08-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