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69578
承前启后 开拓进取 迎接新世纪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吴希如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901 值此建国50周年国庆之际,广大儿科工作者为祖国5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50年来,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在儿童保健、疾病防治、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1]。这是由于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对儿科工作的重视与关怀,改革开放正确路线的指引,以及诸福棠教授等几代儿科专家和广大城乡儿科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我们走过的漫长道路,在欢庆国庆的同时,深感今后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

    一、50年的回顾

    50年前,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基础上诞生了新中国。 儿科前辈们面对的是一个急性传染病、结核病、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高发的社会,婴儿死亡率在大城市高达150‰、农村为200‰。于是我国政府从建国之初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并在宪法及农业发展纲要等多种文件中明确规定“母亲与儿童应受到保护”的原则。1950年中华儿科杂志创刊号又着重强调了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使我国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迅速发展,并以此作为主线,带动了儿科总体及各专业的发展。建国初期,我们向前苏联学习了不少儿童保健方面的经验,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9年诸福棠教授在总结建国10年儿童保健工作取得的成果时指出,我国婴儿死亡率已从200‰降至70‰,北京市从117.5‰降至37.9‰[2]; 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均有大幅度下降。
, 百拇医药
    老一辈儿科专家始终关注着儿科人才的培养及儿科总体与各专业的发展,重视儿科教学经验的交流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诸福棠主编的国内第一部大型儿科参考书——《实用儿科学》于1943年问世,并于1957、1963、1973、1985、1995年几次再版。1961年又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医疗系儿科学》。50年代有一批儿科专家赴国外深造,回国后辛勤耕耘在儿科各专业的医、教、研第一线。 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认真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积累了大量的宝贵临床资料,为我国儿科各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扬了我国儿科工作者医德高尚、学风严谨的优良传统。

    197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正式加入了国际儿科学会,自此我国儿科的国际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22届国际儿科大会上,我国申办成功2001年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在北京召开[3]

    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国家陆续选派大批访问学者赴国外深造,儿科也不例外。儿科访问学者们在国外进行了1~3年的刻苦学习后,大多数人按时回国,并努力将所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能在国内传播、发展,成为我国儿科各专业的第二、三代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儿科事业的发展及儿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医学学术水平的差距。
, 百拇医药
    1978年后我国儿科各专业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对一些重点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较全面细致地掌握了这些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中华儿科杂志对这些宝贵资料也及时进行了报道,对儿科各专业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除《实用儿科学》多次再版外,卫生部规划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至今已出书4版。一些儿科的专业参考书也相继问世。这些书中所引用的大量资料、图片等不少是我国自己的资料。各地区及各医学院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儿科学教材及临床手册。各大医学院校儿科系及各地儿科学会定期组织了儿科各专业的全国性培训班,并已先后被纳入国家或部、省级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的范畴。各种全国性儿科专业学术会议不断开展,至1985年第9届全国儿科大会在武汉召开时,儿科学会正式成立了10个儿科专业学组,即儿童保健、心血管、新生儿、呼吸、感染消化、遗传代谢内分泌、免疫、肾脏、神经、血液专业学组; 1993年又成立了急救学组。这些学组建立后,10多年来通过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从1989年(长沙)、1993年(北京)、1997年(无锡)召开的第10、11、12届全国儿科学术大会的论文数量与质量来看,充分显示了各专业的学术水平在逐年提高[4-6]
, 百拇医药
    回顾我国儿科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儿科各专业在学科发展方面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继承了老一辈儿科专家的优良传统:他们大多数在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曾赴前苏联或欧、美、日等国深造。几十年来由于他们的努力,在全国培养出一批儿科各专业的队伍,并促进了国际学术的交流。

    (二)儿科各专业在学术上的发展过程虽各有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做到了:

    1.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本专业的重点问题或常见疾病进行了大数量的临床资料分析及流行病学的调查。如城乡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及“四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新生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调查,小儿哮喘的发病率与病因分析,小儿窒息的患病率调查,小儿癫痫的临床分析,小儿营养性贫血的调查,小儿尿筛查,出生缺陷监测,小儿糖尿病及侏儒症的发病情况调查,小儿智力低下的调查,苯丙酮尿症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新生儿筛查,等等。
, 百拇医药
    2.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照国际儿科医学的进展,制订出统一的全国性临床疾病分类法、诊断标准、 防治方案,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并逐渐与国际进展接轨。

    3.在做到对国内国际情况“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由点带面,从群体到个体,从临床到实验室,从整体到细胞分子水平,促进了各相关领域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这些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并为国家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在力争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实验研究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全国性专题研讨会或地区性专业培训班,努力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培养儿科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此外还注意到社区、家庭、农村的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儿科各专业的学术成就在国际上已令人瞩目。例如儿童保健专业,通过群防群治,妇幼保健网的建立,“四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以及小儿智力、心理、行为及生长发育的监测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使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35‰(1992)[7]。又如小儿麻痹症等的计划免疫和小儿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群体防治经验,已与国际“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接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无病存活率在大城市已达7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已达到与国际同步水平;儿科各专业在动物模型、 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以及一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分析等研究水平也有不少已与国际水平同步。近年来已有小儿神经、肾病等多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被选入国际相关专业组织的执委会。每年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儿科专业人员日益增多,说明我们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正在蓬勃开展[8]
, 百拇医药
    儿科学会在其创建之初,仅有几位会员。几十年后的今天,她已发展壮大。中华医学会正在进行儿科专科医师资格审查工作。《中华儿科杂志》自1997年开始,由多年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已出版发行了相应的光盘版杂志,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进入Index Medicus、Medline/Medlars检索系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及《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等也都为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0多年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各省市儿科分会及各大医学院校,每年结合儿科医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举办大量的全国性及地区性的儿科专业学习班、培训班。这些活动不仅面向三级、二级医院的儿科医师,同时也面向基层医师。

    回顾过去,瞻望未来,在看到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儿科与国际医学、生命科学和儿科学的飞速发展相比,还有大量工作要作。目前我国边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及婴儿常见病(如肺炎)的发病率、死亡率仍较高。不少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仍不规范,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如结核)又有卷土重来之势,这些仍需给予极大的关注。“儿童优先”是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农村”又是战略的重点,不断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个儿科工作者对此都义不容辞地负有责任。
, http://www.100md.com
    二、新世纪的挑战

    21世纪是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时代,又是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如何保持并发展我国儿科原有的优势? 如何使我国儿科学的某些方面在下一世纪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每个儿科工作者都要对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国儿科学界的优良传统:医德高尚,团结协作,学风严谨,开拓进取。

    (二 )加速培养儿科各专业第3、4代学术带头人是当务之急:他们首先应有高尚的医德,既有远见、勇于开拓、通晓国内国际相关儿科学术最新动态,又有独立见解,具有使命感,并具备扎实的儿科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年轻医生的素质与专业的培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鼓励年轻医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不断提高儿科医学发展水平:当前儿童保健工作发展还不平衡,边远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仍较高;有些小儿传染病如肺结核、肝炎等发病率也仍较高;儿科急救医学培训工作有待加强;抗生素滥用现象亟待解决等。
, 百拇医药
    努力学习新问题。儿科医师要努力适应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重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社会-心理-文化转变的趋势,探索一条在病房、门诊治病与社区、家庭防治相结合的途径。注意心理、行为、青春医学的发展。重视多学科对儿科学的渗透。

    各专业组继续巩固原有的工作成绩。集中科技力量和经费,针对影响小儿身心发育的主要疾病,继续开展从群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在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临床学科间及与基础学科间的协作,力争在一些重点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

    (四)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国策:严重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及时咨询、早期预防是“母婴保健法”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提高人口素质。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在快速进行之中[9],由于基因芯片等新技术的建立,预计在2005年前可找出人体全部(7~8万个)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从而可在人群中及时作出症前预测及携带者的诊断,使医学具有更多的预见性和预防性。因此儿科医生不仅要加强遗传病方面的学习,做到正确及时的诊断、咨询,还要面对一系列社会伦理及法律问题,有关单位还要积极进行基因组的研究工作。
, 百拇医药
    (五)加强基层医师的培训工作:在我们的工作进程中,有计划地加强基层儿科医师培训工作[10],巩固10多年来儿科医师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果,使更多儿童的疾病在基层也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六)继续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在建国50周年之际,我们广大儿科工作者除应努力继承几代老一辈儿科专家的事业与成就之外,还应不断使之向前发展。国际儿科大会即将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地区性的儿科学术会议正在频繁举行,海峡两岸的儿科学术交流方兴未艾。我们儿科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立足本国,放眼全球,满怀信息,迈开大步跨入21世纪!

    参考文献

    1 吴希如,杜军保.儿科学进展.见:中华医学会第2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医学进展资料汇编,1999.45-51.

    2 诸福棠.建国十年来儿童保健事业的成就. 中华儿科杂志,1959,10:367-373.
, http://www.100md.com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第22届世界儿科大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88-190.

    4 江载芳,胡仪吉.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0,28:2.

    5 江载芳,胡仪吉.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4.

    6 丁宗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31-133.

    7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

    8 宁寿葆.首次海峡两岸儿科医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79.

    9 陈竺. 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与人类疾病.见:中华医学会第2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医学进展资料汇编,1999.1-4.

    10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Challenges to specialists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1998,4:4.

    (收稿:1999-02-22 修回:1999-05-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