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生儿急救医学 提高危重新生儿急救水平
作者:魏克伦
单位:110003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1001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历史虽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1]。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省市的大医院及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相继成立了不同规模的新生儿急救中心 (NICU)。 1982~1984年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签定的“儿童急救与培训项目”的实施,为北京、上海、重庆、沈阳等10余个较大规模的NICU配备了一批现代化急救与监护设备。之后,国产设备也不断被研制、更新和完善。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生儿危重症急救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 一批在国外NICU培训过的新生儿急救专业 人员也迅速成长,他们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成为新生儿急救专业骨干和生力军。
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开展与广泛应用;(2)新生儿肠道外营养的开展与应用;(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管理的改善,包括现代化暖箱、早产儿奶方的应用;(4)新生儿危重症预防和诊治常规的建立;(5)高危妊娠的处理,包括监护、急救和转运的开展等; (6)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包括实验医学的进展,如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液体通气、体外膜肺等实验研究[2,3]。由于近年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从1990年到1997年,我国一些较大城市的围产新生儿病死率已从12‰~14‰降至10.9‰,为《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990~2000年把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降低1/3的目标打下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新生儿急救与监护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据199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22届世界儿科大会报道,世界新生儿病死率已从10年前的50‰以上降至10‰以下,仅某些地区仍在10‰~40‰。而我国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新生儿病死率还远高于城市和沿海地区。结合我国国情,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危重症的急救水平,发展新生儿急救医学,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开展新生儿急救学术交流,加强专业人材培养
90年代以来,新生儿急救技术发展迅速,监护与急救设备更新很快, 因此加强新生儿急救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NICU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技能是发展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关键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应包括:(1)开展更广泛的学术活动,除定期召开的全国性新生儿急救学术活动外,各地区应经常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术会议;(2)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新生儿急救医学的专著,应加强这方面专业书籍的出版;(3)开展不同级别的继续教育项目,加强新生儿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4)对常见新生儿危重症,如新生儿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应尽快制订统一的诊治常规,有利于临床抢救和教学。
, 百拇医药
二、加强NICU的建设与管理
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的形成,是近代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通过NICU及其急救网络,能最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确保危重新生儿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得以监护、救治[4]。由于NICU需要较高的医疗技术力量,需众多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人员和现代化仪器设备,目前在我国发展得还很不平衡,尤其在一些边远省份,仍属空白;已建 立的NICU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如网内的转诊联系制度,高危新生儿的评分等;NICU中许多监护与急救设备已陈旧,急需更新、换代等。因此,进一步加强NICU的建设与管理,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我国新生儿急救水平,实属重要。
三、不断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治疗水平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NICU中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据统计,80年代(1985~1989年)新生儿机械通气病死率为63.1%,主要合并症为插管不当(56.1%~17.8%)、肺气压伤(31.6%~5.6%)、肺不张(28.1%~9.3%)、感染加重(46.1%~23.5%)等[5]。至90年代(1990~1995)病死率降至17.8%,显示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技术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仍有差距。近年来,国内已有开展新生儿高频通气和液体通气的试验研究。随着我国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制和进一步应用一氧化氮吸入等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疾病,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及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也有人提出,持续气道正压(CPAP)设备较简单,实施也较易,可减少新生儿机械通气。但该项技术在我国尚未被普遍合理应用,应重视推广[6]。
, http://www.100md.com
四、开展危重新生儿的院前急救与转运
高危新生儿的急救应包括现场急救、路途转运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三大部分[7]。这三部分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抢救效能。事实上危重新生儿到达NICU进行救治之前,均在基层医院(产院)进行了初步急救复苏,并在转运途中继续给予急救和监护(称为院前急救),提高了NICU中急救的疗效,使成活率提高,伤残率降低。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科学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组织,取得许多新生儿院前急救和转运的经验,使病死率不断下降。我国虽在少数省市(如广东省等)在新生儿院前急救及转运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就全国来说,此项工作仍属空白,急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把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开展起来,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赵祥文,樊寻梅,魏克伦,等,主编. 儿科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
, 百拇医药
2 杜立中,孙眉月,颜艳玲,等.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吸入一氧化氮后肺血流与氧合动态变化.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74-376.
3 杜军保,李万镇,赵斌,等.内源性一氧化氮对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中华儿科杂志,1998,36:89-91.
4 冯泽康,余宇熙,曾振锚,等,主编.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0.
5 许植之,吴宣宏,刘建华,等. 对新生儿呼吸机所致合并症的防治.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77-379.
6 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儿科学会各学组总结(二).中华儿科杂志, 1998,36:259-260.
7 William WH Jr, Jessie RG, Anthony RH, et al. Current pediatric diagnosis & treatment. 12th ed. New York: Appleton, 1995.20-29.
(收稿:1999-01-22 修回:1999-06-12), 百拇医药
单位:110003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1001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历史虽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1]。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省市的大医院及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相继成立了不同规模的新生儿急救中心 (NICU)。 1982~1984年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签定的“儿童急救与培训项目”的实施,为北京、上海、重庆、沈阳等10余个较大规模的NICU配备了一批现代化急救与监护设备。之后,国产设备也不断被研制、更新和完善。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国新生儿危重症急救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 一批在国外NICU培训过的新生儿急救专业 人员也迅速成长,他们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成为新生儿急救专业骨干和生力军。
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开展与广泛应用;(2)新生儿肠道外营养的开展与应用;(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管理的改善,包括现代化暖箱、早产儿奶方的应用;(4)新生儿危重症预防和诊治常规的建立;(5)高危妊娠的处理,包括监护、急救和转运的开展等; (6)新生儿危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包括实验医学的进展,如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液体通气、体外膜肺等实验研究[2,3]。由于近年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从1990年到1997年,我国一些较大城市的围产新生儿病死率已从12‰~14‰降至10.9‰,为《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990~2000年把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降低1/3的目标打下基础。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新生儿急救与监护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据199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22届世界儿科大会报道,世界新生儿病死率已从10年前的50‰以上降至10‰以下,仅某些地区仍在10‰~40‰。而我国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新生儿病死率还远高于城市和沿海地区。结合我国国情,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危重症的急救水平,发展新生儿急救医学,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开展新生儿急救学术交流,加强专业人材培养
90年代以来,新生儿急救技术发展迅速,监护与急救设备更新很快, 因此加强新生儿急救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NICU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技能是发展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关键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应包括:(1)开展更广泛的学术活动,除定期召开的全国性新生儿急救学术活动外,各地区应经常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学术会议;(2)到目前为止,我国尚缺乏新生儿急救医学的专著,应加强这方面专业书籍的出版;(3)开展不同级别的继续教育项目,加强新生儿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4)对常见新生儿危重症,如新生儿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应尽快制订统一的诊治常规,有利于临床抢救和教学。
, 百拇医药
二、加强NICU的建设与管理
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的形成,是近代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通过NICU及其急救网络,能最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确保危重新生儿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得以监护、救治[4]。由于NICU需要较高的医疗技术力量,需众多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人员和现代化仪器设备,目前在我国发展得还很不平衡,尤其在一些边远省份,仍属空白;已建 立的NICU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如网内的转诊联系制度,高危新生儿的评分等;NICU中许多监护与急救设备已陈旧,急需更新、换代等。因此,进一步加强NICU的建设与管理,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我国新生儿急救水平,实属重要。
三、不断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治疗水平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NICU中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据统计,80年代(1985~1989年)新生儿机械通气病死率为63.1%,主要合并症为插管不当(56.1%~17.8%)、肺气压伤(31.6%~5.6%)、肺不张(28.1%~9.3%)、感染加重(46.1%~23.5%)等[5]。至90年代(1990~1995)病死率降至17.8%,显示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技术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仍有差距。近年来,国内已有开展新生儿高频通气和液体通气的试验研究。随着我国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制和进一步应用一氧化氮吸入等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疾病,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及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也有人提出,持续气道正压(CPAP)设备较简单,实施也较易,可减少新生儿机械通气。但该项技术在我国尚未被普遍合理应用,应重视推广[6]。
, http://www.100md.com
四、开展危重新生儿的院前急救与转运
高危新生儿的急救应包括现场急救、路途转运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三大部分[7]。这三部分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巨大的抢救效能。事实上危重新生儿到达NICU进行救治之前,均在基层医院(产院)进行了初步急救复苏,并在转运途中继续给予急救和监护(称为院前急救),提高了NICU中急救的疗效,使成活率提高,伤残率降低。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科学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组织,取得许多新生儿院前急救和转运的经验,使病死率不断下降。我国虽在少数省市(如广东省等)在新生儿院前急救及转运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就全国来说,此项工作仍属空白,急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把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开展起来,以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
参考文献
1 赵祥文,樊寻梅,魏克伦,等,主编. 儿科急诊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
, 百拇医药
2 杜立中,孙眉月,颜艳玲,等.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吸入一氧化氮后肺血流与氧合动态变化.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74-376.
3 杜军保,李万镇,赵斌,等.内源性一氧化氮对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中华儿科杂志,1998,36:89-91.
4 冯泽康,余宇熙,曾振锚,等,主编.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10.
5 许植之,吴宣宏,刘建华,等. 对新生儿呼吸机所致合并症的防治.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77-379.
6 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儿科学会各学组总结(二).中华儿科杂志, 1998,36:259-260.
7 William WH Jr, Jessie RG, Anthony RH, et al. Current pediatric diagnosis & treatment. 12th ed. New York: Appleton, 1995.20-29.
(收稿:1999-01-22 修回:1999-06-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