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69631
香港围产期及新生儿期的医疗护理工作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霍泰辉

    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1130 近50年来,香港的围产期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由1949年的8‰下降至1996年的4.2‰。围产期死亡率由30‰下降至8‰,新生儿死亡率由30‰下降至现今的2.7‰以内。这些进步当然和香港的经济发展、整体卫生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的推广有关。与此同时,适当的家庭指导和计划生育亦可能起了作用。香港虽然没有强制性的计划生育,但经过家庭计划指导会在学校及媒介的不断宣传有关节育和避孕的知识,香港在近50年来人口虽不断增加,但婴儿出生率自50年代中开始便不断下降,因此出生人数可以保持稳定。根据1996年的统计,出生率为10.2‰,不足50年代及60年代的1/3,出生婴儿总数为64599人,也是近40年来最低水平。除了死亡率下降外,新生儿死亡原因亦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转变。以往感染、窒息、产伤和高胆红素脑病是最重要的死因,但现已被先天畸形、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所代替,而此两类疾病的后遗症亦是导致婴儿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其他较易治疗的疾病,导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的个案已大为减少,说明医疗护理的进步对减少新生儿及婴儿死亡有一定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与其他医疗项目一样,香港的围产期和新生期医疗服务,可分为公营及私营。公营医院提供50%以上的产前及接生服务,至于重症新生儿护理绝大部分由医院提供。而基础的围产期及新生儿期护理,则私营及公营都占重要比例,其中由政府卫生署辖下的母婴健康院也给计划生育、待产母亲,以及新生儿提供了全面而又连贯性的服务。

    香港的母婴健康院成立于1932年,当时称“婴儿福利中心”,至1946年才命名为母婴健康院。当时的服务包括给母亲发营养粥、为婴儿测量体重、洗浴、预防注射及一般体检等;亦有派出护士到地区作家访,推广健康教育和家庭计划。演变至今,母婴健康院已成为最重要的产前护理中心,全香港共有49所,遍布各区域,为孕妇作定期检查,将有问题和属于高危的孕妇转到医院。婴儿出生后,亦在健康院接受检查、洗浴、脐部护理等服务。自1977年起又提供了小儿智能发育观察服务,婴儿出生后定期于10周、9个月及3岁到健康院接受智能发育普查,有异常情况者转至智能发展中心作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此外,卫生署于1984年开始为全香港所有新生儿作脐血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普查。发现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立即通知婴儿出生医院的儿科部门及早进行治疗;若发现有G-6-PD缺乏症,则通知婴儿居住就近的母婴健康院,院内人员会紧急通知婴儿父母,并指导父母如何预防婴儿患溶血症。香港属于G-6-PD高发区(男占4.5%,女占3.5%),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病率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为1/3000。近10多年来,因G-6-PD缺乏导致的严重溶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痴呆症已大大减少。
, 百拇医药
    香港95%以上的新生儿均在医院出生,除9所私营医院外,共有12所医管局辖下的公营医院设有产科部门,全部都有儿科部门作为后盾。所有高危孕妇都得到超声波、电子胎儿监护等服务,婴儿出生时亦有儿科医生在场作复苏抢救。此外,还设有遗传及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科,为高龄(>37岁)及有家族史的孕妇作产前诊断,如唐氏综合征或其他染色体病,以及地中海贫血或一般代谢病等。一般来说,香港的孕妇都能得到良好的产前和围产期护理,由于这个原故,香港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设有产科的公营医院,全部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部,可以为早产儿及其他患有重病的新生儿提供一般的重症监护治疗,包括人工通气、全身换血等。规模较大的,设有新生儿外科及最新、最好的治疗,例如高频通气、一氧化氮治疗等。此外,还设有四个高危重症新生儿转运组,负责把患重症的新生儿从14家规模较小的医院,安全地转运到8家规模较大的医院。

    一般患有重症的新生儿,康复出院后都会到医院附设的儿科专科诊所随访,直到完全肯定他们健康正常为止。目前医院与卫生署的智能发育测试中心合作,为极度早产儿在18个月时作常规性测验体检,若有智力或体能不正常者,则需转到特殊教育或特别治疗的部门。
, http://www.100md.com
    总之,香港现在的围产期及新生儿医疗护理,在预防疾病、医疗技术和设施上,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例如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整体护理,覆盖率超过全香港95%的孕妇和新生儿。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注射覆盖率达到99%。这些数据,比许多欧美国家还要好。但我们正面对不断的挑战,仍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隐忧。首先是人员和人才培训方面的问题,香港许多医院,都可以给有志从事新生儿科专业的医生提供良好的、有系统的在职训练;但在培训新生儿科护士方面,却没有整体的系统和长远的计划,若要提高香港的新生儿护理水平,这是一个极需正视的问题。至于人员方面,香港一向都极缺乏新生儿护理人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护士与患儿的比例应是1∶1,但在香港,一名护士常常要照顾3个重症婴儿;在新生儿特别护理部,护士与患儿的比例有时是1∶6~1∶8。人员不足,对护理质量及护士士气,当然有很不良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隐忧,就是不断上升的医疗经费,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的经费,更是非常昂贵。例如所有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都给予表面活性物质,每一疗程化费需1~2万港币。人工通气、静脉营养,以及医疗护理人员的薪酬等,都对社会造成负担。但香港的公营医疗服务,差不多完全免费,病家需要支付的只是象征性的数目;孕妇只需60元钱一天,正常新生儿住院期间完全免费,需要入住新生儿病房的,即使是重症监护治疗部,也只30元钱一天,这包括了一切医疗、住房、药物和膳食费用。医管局曾统计,一名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的医疗费起码是30多万元钱。由此可知,在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下,有关当局一定要想出开源节流的方法。节流当然会降低医疗质量,非我们或大众市民所乐见。至于增加收费,可能导致经济能力负担不起的市民得不到所需治疗,有违香港一向的医疗政策;至于让有能力的人多付一点,则有违公平原则,行政上亦无法执行,这些都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收稿:1998-08-24

    修回:1998-12-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