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69758
中国传统习俗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杨执庸

    单位:杨执庸(香港大学儿科系 玛丽医院儿科部)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331 尊师敬老一向在我国被认为是美德,长者的信念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极具指导性作用。因此中国人较西欧人更沿用传统习惯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儿童保健问题[1]。根据作者以往科研和临床经验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对新生儿黄疸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象

    我们对1969~1972年因黄疸入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儿科部及其他两所附属医院治疗的新生儿共1 811例作为研究对象[2-4],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Apgar评分>8分,外观健康;血型为O型,RhD(+),葡萄糖-6-磷酸酶(G-6-PD)正常。
, http://www.100md.com
    方法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测定游离胆红素[5]。细胞培养:细胞供应是从美国不同细胞培殖公司购置,培育方法与胆红素对细胞的影响已有文献报道[6]

    结果

    1.香港地区新生儿黄疸的特点:1972年的研究发现,香港地区成熟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内的胆红素浓度普遍较美国新生儿有较大差异[4,7]:(1)平均值高出2倍;(2)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4~5 d,较美国新生儿胆红素浓度高峰迟1~2 d;(3)黄疸症状超过1周,较美国新生儿延迟4~5 d。

    2.香港两所医院新生儿胆红素浓度的比较:在香港的两所医院中,同属成熟新生儿,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却有不同,其中一所经济情况较差的医院新生儿高胆红素的发生率相当于另一所经济情况较好医院的2.5倍[7]
, 百拇医药
    3.三种常用中药对胆红素的作用:川莲(川黄莲)[8]、牛黄及茵陈静脉注射剂[9]三种常用中药极有效地促进胆红素的游离。

    4.细胞培养结果:(1)游离胆红素高时,各类细胞的受损程度以致死亡数均增加;(2)用微量细菌毒素及微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入细胞培养中,能增加胆红素对细胞造成的破坏和死亡[10];(3)TNF-α本身亦有直接造成细胞破坏及死亡的作用;(4)游离胆红素和TNF-α细胞的破坏效果直接与其浓度有关。

    讨论

    中国新生儿黄疸症状重,尤其以南方(香港地区)为甚[2-4]。不少研究和调查报告都未曾找出重要原因。许多作者曾以多因素去解释,如产前或生产时缺氧,产后接受脐血过多,细菌感染,母乳喂养,G-6-PD缺乏等,但此种种因素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新生儿与欧美国家的新生儿黄疸不同。根据我在国内外工作经验,发现新移居国外的中国籍新生儿并不如香港本地黄疸那么多[2,4,7]。以往香港也发现,黄疸发生率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医院比经济条件较差的医院少2.5倍。夏季是细菌感染的高发季节,新生儿黄疸也较冬季多[10]。因此,说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生活条件富裕的患儿可直接得到较完善的保健,不需成药治疗,他们的居住环境好,卫生条件也好,新生儿可得到各方面较佳的护理,是细菌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较低的直接原因。移居国外的新移民,也与这些因素有关。
, 百拇医药
    在各种可能的原因中,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常用中药,其二是包裹新生儿的脐部,以免“漏风”。这两个传统习俗[1],都是作者在国外多年工作中少见的,而在香港,新生儿入院前24 h内用过中药的病例与黄疸程度的增加有关,服用中药例数的比率越高,黄疸程度也越重。包裹脐部时,家人甚或医务人员常用不洁之物如布类,即使不出现严重感染症状,也会增加细菌滋生。即使使用消毒过的纱布包裹,3~4 d后,起初可能有附在脐带上的少量细菌,因有极丰富的脐带腐化物,加上靠近腹部的适宜体温,滋生成数以百万计的细菌,其产生的毒素及引发的细胞因子(cytokines)足以增加胆红素的产生和促进胆红素对细胞的破坏。

    实验证明,细菌内毒素及炎症细胞因子(尤以TNF-α为甚)能抑制肝功能,也可产生大量或小量的溶血。因此,即使没有感染症状,新生儿受大量细菌污染时,胆红素浓度会显著高于卫生环境和护理较好的新生儿。我们只用了微量和极低于感染发病时所产生的TNF-α,就可直接造成各种细胞破坏和增加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细胞破坏[11]
, 百拇医药
    川黄莲、牛黄及茵陈静脉注射剂都能造成胆红素与蛋白质脱离[8,9],使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浓度增加。由于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可在试管中沉淀,在人体内附着或积聚于各类不同生化组织的外皮上,从而进入细胞内而造成各种破坏及死亡,包括核黄疸。

    用Gunn鼠作研究,因其本身有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它们多在出生后6~8周产生重度黄疸引起核黄疸而死亡。我们用磺胺异唑使Gunn鼠的胆红素游离,Gunn鼠接受磺胺异唑后,血浆胆红素显著下降[12]。因此可以推测,对“消胎毒”或“清热”或“清黄胆”认为有效的中药(川黄莲、牛黄、茵陈静脉注射剂),可与磺胺异唑一样将胆红素从蛋白质脱离[13],血清内的胆红素会显著下降,继而各组织间液、胆红素含量也一定在降低。推测这些新生儿会有显著“疗效”而不发生重症黄疸[13]。但是,重要的问题是,游离后的胆红素去了何方?作者在 14 C标记胆红素实验Gunn鼠体内发现,由磺胺异唑造成游离胆红素积聚在许多不同细胞中,尤其是脂肪组织和大脑细胞[4,12]。这些发现与以前线粒体受游离胆红素破坏的报告[12,14]十分吻合。我们还发现,细菌毒素和TNF-α细胞素可增强胆红素的破坏力。有了感染或细菌过度滋生,中度黄疸也可以造成细胞破坏,大脑屏障功能破坏从而造成核黄疸。因此,使用某类中药造成胆红素游离,也会使血浆胆红素下降,不但对新生儿无益,反而会增加脑细胞的破坏,实际是有害的。 因此,香港近15年来不断在妇幼保健院和公众媒界教育群众,勿乱用无科学根据的中药[10],同时也不要覆盖新生儿的脐部,因为这两个传统习惯,都已证明对新生儿无益,尤其对已发生黄疸的新生儿。
, 百拇医药
    本世纪60~70年代有不少重度黄疸和许多核黄疸。作者在东南亚国家交流期间,仍见到不少核黄疸病例。以后在这些地区宣传不用中药和不覆盖脐部,而改为每天用酒精消毒脐部,因此重度黄疸和核黄疸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这两个习俗在我国乡村极为普遍,建议这些地区可采取香港的做法,改为每天用酒精消毒脐部,以减少新生儿黄疸及核黄疸的发生。

    最近1~2年,美国发生经济紧缩,各医院要求对正常产妇产后24~36 h出院。其中有不明原因而发生重度黄疸甚至核黄疸者,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15]。作者怀疑,其中极大的可能是新生儿出院后卫生条件和护理都不理想,致新生儿细菌感染。即使没有感染症状,细菌毒素及诱导产生的细胞毒素,两者都会引起黄疸及核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Yeung CY. Influence of some Chinese traditional practices on child health. Acta Pediatr Sin, 1988, 29 Supp B: 33-39.
, 百拇医药
    2,Yeung CY, Field CE. Phenobarbitone therapy in neonatal hyperbilirubinaemia. Lancet, 1969, 2: 135-138.

    3,Yeung CY. Neonatal hyperbilirubinaemia in Chinese. Trop Geogr Med, 1973, 25: 151-157.

    4,Yeung CY. Changing pattern of neonatal jaundice and kernicterus in Chinese neonates. Chin Med J, 1997, 110: 448-454.

    5,Jacobson J, Wennberg RP. Determination of unbound bilirubin in the serum of newborns. Clin Chem, 1974, 20: 783-789.
, 百拇医药
    6,Ngai KC, Yeung CY. Modification of the MTT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bilirubin cytotoxicity. Acta Paediatr Jpn, 1998, 40: 313-317.

    7,Yeung CY, Tam LS, Chan A, et al. Phenobarbitone prophylaxis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aemia. Pediatrics, 1971, 48: 372-376.

    8,Yeung CY, Lee FT, Wong HN. Effect of a popular Chinese herb on neonatal bilirubin protein binding. Biol Neonate, 1990, 17: 49-50.

    9,Yeung CY, Leung CS, Chen YZ. An old traditional herbal remedy for neonatal jaundice with a newly identified risk.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3, 29: 292-294.
, 百拇医药
    10,Lee KH, Yeung CY. Neonatal jaundice in Chinese newborns. J Obst & Gyn Brit Comm, 1970, 76: 931-934.

    11,Ngai KC, Yeung CY. Additive effect of TNFα and endotoxin on bilirubin cytotoxicity. Pediatr Res, 1999, 45: 526-530.

    12,Yeung CY, Leung CS. Increased uptake of gantrisin displaced serum bilirubin by brain and adipose tissue in gunn rats. Pediatr Res, 1992, 32: 1366.

    13,Silverman WA, Anderson D, Blanc W, et al. A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kernicterus among premature infants allotted to two prophylactic antibacterial agents. Pediatrics, 1956, 18: 614-625.
, http://www.100md.com
    14,Odell GB, Storey GNB, Rosenberg LA. Studies in kernicterus Ⅲ: the saturation of serum proteins with bilirubin during neonatal life and its relation to brain damage at 5 years. J Pediatr, 1970, 76: 12-18.

    15,Maissls MJ, Newman TB. Kernicterus in otherwise healthy, breast-fed term newborns. Pediatrics, 1995, 96: 730-733.

    (收稿日期:1998-10-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