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69815
血清IgG水平低下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八个月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杨光 衣京梅 王航雁

    单位:杨光(100853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衣京梅(100853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王航雁(100853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421 患儿男,4岁,因发现肝、脾肿大8个月,于1999年3月10日入院。8个月前被发现腹膨隆,无发热,无腹痛、腹胀,无黄疸,在当地医院B超示“肝、脾肿大”。予青霉素及病毒唑等药物治疗,腹围仍缓慢增长,近几个月曾在多家医院就诊,但未明确诊断。患儿自幼常年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往无明确宠物、家畜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检:体温 36.2℃,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双侧颌下、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质韧、活动、无触痛,咽部充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少量中、小水泡音,心音有力,心率 96 次/min,律齐,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4 cm,剑突下6 cm,质韧,无触痛,脾高度肿大,肋下10 cm,质硬,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RBC:4.02×1012/L,Hb:94 g/L,血小板:131×109 /L,WBC:10.6×109/L,N:0.55,L:0.30,E:0.07,M:0.08。血沉:46 mm/h。C-反应蛋白(CRP):39.8 mg/L。血清白蛋白(ALB):32.2 g/L,总蛋白(TB):57.0 g/L。血清IgG<0.333 g/L(正常5~13 g/L),IgA、IgM均正常。骨髓报告为感染骨髓象。B超及腹部CT均示肝、脾肿大,腹腔及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肿大。间隔两周抽血查抗弓形虫IgG均为阳性(未报滴度)。淋巴结活检病理片找到弓形虫原虫(假包囊形成)。临床诊断:弓形虫病。给予复方新诺明0.48 g,2次/d,同时加服碳酸氢钠和叶酸,3周后复查B超,患儿肝、脾明显回缩,腹腔淋巴结缩小,复查血清IgG、IgA、IgM均正常,病情好转,带药出院,定期随诊。

    讨论: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分先天性和获得性感染,随着饲养业的发展及城市玩养宠物增多,弓形虫病的感染率不断增加。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肿瘤、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以及原因不明的免疫水平低于正常者,其感染弓形虫的危险性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先天性感染以眼部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预后较差;获得性感染仅10%~20% 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复杂,可出现多系统症状。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可采集血液、骨髓及脑脊液沉淀涂片或取淋巴结活检印片,染色后可发现滋养体及包囊,亦可行病原体分离,血清抗弓形虫IgM、IgG可阳性。该患儿入院时肝、脾、淋巴结肿大,极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对长期肝、脾肿大,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警惕弓形虫感染的可能。

    (收稿日期:1999-04-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