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肥厚型心肌病七例报告
作者:姚渭清 陈树宝 王荣发 孙锟 倪金洪 黄美蓉
单位:姚渭清(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陈树宝(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王荣发(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孙锟(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倪金洪(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黄美蓉(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719 婴儿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在临床上少见。近年发现该病有增多趋势[1]。1984~1996年间我院共收治7例,均符合WHO/ISFC(1996)诊断标准[2]。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一般情况:男6例,女1例。发现症状和(或)体征均在1周岁以内,其中<1个月1例,~3个月5例,12个月1例。确诊年龄40天~13个月。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及父母近亲婚配。
2.临床表现:1例因患婴儿肝炎及先天性肾病,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确诊。余6例均表现为咳嗽、气急,其中3例伴面色发灰或青紫;伴水肿1例;2例反复患肺炎。1例3个月前因夜间哭吵、喜竖抱,外院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但未及时来诊。胸骨左缘3~4肋间有Ⅱ~Ⅳ/Ⅵ收缩期杂音4例,其中2例伴震颤。肝肋下≥3 cm者4例。5例初诊考虑先天性心脏病(CHD),其中1例未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误诊为CHD长达1年之久;4例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婴儿松软综合征及先天性喉喘鸣各1例。
3.心电图检查:除1例无资料外,5例表现为心室肥厚。其中右心室肥厚4例(V3R、V1呈Rs、rR'、qR及qRs型各1例),双室肥厚1例。右心房增大2例。异常Q波1例。ST段和(或)T波改变4例。房性早搏3例,其中2例伴短阵房速,一过性短P-R综合征(LGL)改变1例。
, 百拇医药
4.X线胸片:表现右心室增大4例,双室增大2例。伴肺部感染3例,肺血增多2例。
5.2DE检查:室间隔(VS)厚度为6.0~11.3 mm,左室后壁(LVPW)为4.2~9.1 mm,VS/LVPW为 1.0~2.1;仅1例表现左室非对称性肥厚。2例同时伴全心增大及心肌收缩乏力(其中1例以右房、右室增大为主);伴左房、左室增大及中度二尖瓣返流1例;伴右房、右室轻度增大1例。Doppler频谱示左室流出道湍流1例(2例早期病例未作Doppler检查)。伴房间隔缺损(小)、卵圆孔未闭(左向右分流)各1例。
6.治疗:2例未治疗,其中1例无症状,另1例放弃治疗。其余5例中,全部应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洋地黄制剂及利尿剂。3例应用卡托普利。1例加用心得安。入院前长期服用地高辛2例。
7.转归:2例因难治性心衰分别于入院后第2、18 天死亡。余5例于住院8~93天自动出院,并失访。其中仅1例在加用心得安[0.8 mg/(kg*d),分2次口服]后临床症状改善,但家长放弃治疗(仅用药1周)。
, http://www.100md.com
8.病理检查:对1例死亡病例做尸检。示心脏肥大,心腔扩大,尤以右室扩大及室间隔肥厚为著。符合HCM,死于心功能不全。
讨论
据文献报道,婴儿HCM的临床特征与年长儿及成人不同,除心脏杂音外,可有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症状,甚至紫绀[1,3,4],因此临床表现往往酷似CHD。本组7例中,6例表现为咳嗽、气急,4例伴心脏杂音甚至震颤, 3例伴青紫,4例合并有心衰。尽早2DE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本组病例的心电图多表现为右室肥厚,而异常Q波少见;胸部X线多有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则示左室肥厚,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4]。本组7例仅1例超声显示有梗阻征象,可能与为对称性肥厚有关。
有文献报道,部分HCM可随病程的发展逐步出现室壁变薄,心脏扩大,原左室和(或)右室流出道梗阻表现消失,心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可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称为扩张期HCM(d-HCM)[5]。目前未见有婴儿期d-HCM的报道。本组有2例超声示全心增大伴心肌收缩乏力。此2例可能处于向d-HCM的演变过程。Suda等[6]报道在19例婴儿HCM中,发现2例伴有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分别为40%、47%)。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HCM在出生第1年即有症状及心衰者,提示预后不良[3,6]。国内曾有报道5例2岁以下HCM病例,3例死亡[4]。本组7例中6例出现症状, 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仅1例用心得安后临床症状改善,但未能坚持用药。Maron等[3]发现11例伴心衰病例中9例死亡,而其中7例使用洋地黄制剂,均无效;11例中2例使用心得安,症状改善,且得以长期存活(分别为9年、11年)。作者主张单独使用利尿剂,如无效可谨慎加用β受体阻滞剂。Skinner 等[1]报道13例婴儿原发性HCM未用心得安,3例均死于1周岁内;而用心得安的10例全部存活,两组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认为如无反指征,对于显著室间隔肥厚及流出道梗阻者,尤其是有症状的婴儿,应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作为二线药物。如为d-HCM,则应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
有关婴儿HCM的发病率报道较少。Arola等[7]回顾性调查芬兰1980~1991年间婴儿HCM患病率为0.26/10万人口(95%可信区间0.032~0.950)。Skinner等[1]报道英格兰西南部及南威尔士(人口基数400万)婴儿HCM发病情况,1969~1982年间仅8例,1982~1994年间则为21例,显示发病有增多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1969~1977年间的5例患儿,均有临床症状;而1980~1994年间的16例中,仅8例有症状。提示随着2DE的普及,部分无症状的病例可被早期发现,甚至在胎儿期即可做出诊断。Suda等[6]报道19例婴儿HCM,确诊年龄为孕29周~11个月(中位数1 d)。本组中1例无心血管症状的患儿即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后经超声证实。因此婴儿HCM的实际发病率要高于以往的估计。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随着无症状婴儿HCM发现的增多,对婴儿HCM的预后有了新的看法。Skinner等[1]报道29例婴儿HCM,仅5例死亡(均在1周岁内),余24例经随访1.3~23.2年(中位数5.5年)仍存活,其中9例心肌肥厚消退。因此认为婴儿HCM的死亡率远较以往所报道的低,并且部分病例的心肌肥厚可能逆转。
参考文献
1,Skinner JR,Manzoor A,Hayes AM,et al.A regional study of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infants.Heart,1997,77:229-233.
2,Report of the 1995 WHO/ISFC task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omyopathies.Circulation,1996,93:841-842.
, http://www.100md.com
3,Maron BJ,Tajik AJ,Ruttenberg HD,et al.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infants:clin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histroy.Circulation,1982,65:7-17.
4,夏呈森,康曼丽,蒋国平.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华儿科杂志,1991,29:329-331.
5,Maron BJ,Spirito P.Implications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m J Cardiol,1998,81:1339-1344.
6,Suda K,Kohl T,Kovalchin JP,et al.Echocardiographic predictors of poor outcome in infa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m J Cardiol,1997,80:595-600.
7,Arola A,Jokinen E,Ruuskanen O,et al.Epidemiology of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wide study in Finland.Am J Epidemiol,1997,146:385-393.
(收稿日期:1999-08-10)
, http://www.100md.com
单位:姚渭清(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陈树宝(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王荣发(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孙锟(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倪金洪(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黄美蓉(200092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719 婴儿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在临床上少见。近年发现该病有增多趋势[1]。1984~1996年间我院共收治7例,均符合WHO/ISFC(1996)诊断标准[2]。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1.一般情况:男6例,女1例。发现症状和(或)体征均在1周岁以内,其中<1个月1例,~3个月5例,12个月1例。确诊年龄40天~13个月。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及父母近亲婚配。
2.临床表现:1例因患婴儿肝炎及先天性肾病,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确诊。余6例均表现为咳嗽、气急,其中3例伴面色发灰或青紫;伴水肿1例;2例反复患肺炎。1例3个月前因夜间哭吵、喜竖抱,外院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但未及时来诊。胸骨左缘3~4肋间有Ⅱ~Ⅳ/Ⅵ收缩期杂音4例,其中2例伴震颤。肝肋下≥3 cm者4例。5例初诊考虑先天性心脏病(CHD),其中1例未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误诊为CHD长达1年之久;4例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婴儿松软综合征及先天性喉喘鸣各1例。
3.心电图检查:除1例无资料外,5例表现为心室肥厚。其中右心室肥厚4例(V3R、V1呈Rs、rR'、qR及qRs型各1例),双室肥厚1例。右心房增大2例。异常Q波1例。ST段和(或)T波改变4例。房性早搏3例,其中2例伴短阵房速,一过性短P-R综合征(LGL)改变1例。
, 百拇医药
4.X线胸片:表现右心室增大4例,双室增大2例。伴肺部感染3例,肺血增多2例。
5.2DE检查:室间隔(VS)厚度为6.0~11.3 mm,左室后壁(LVPW)为4.2~9.1 mm,VS/LVPW为 1.0~2.1;仅1例表现左室非对称性肥厚。2例同时伴全心增大及心肌收缩乏力(其中1例以右房、右室增大为主);伴左房、左室增大及中度二尖瓣返流1例;伴右房、右室轻度增大1例。Doppler频谱示左室流出道湍流1例(2例早期病例未作Doppler检查)。伴房间隔缺损(小)、卵圆孔未闭(左向右分流)各1例。
6.治疗:2例未治疗,其中1例无症状,另1例放弃治疗。其余5例中,全部应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洋地黄制剂及利尿剂。3例应用卡托普利。1例加用心得安。入院前长期服用地高辛2例。
7.转归:2例因难治性心衰分别于入院后第2、18 天死亡。余5例于住院8~93天自动出院,并失访。其中仅1例在加用心得安[0.8 mg/(kg*d),分2次口服]后临床症状改善,但家长放弃治疗(仅用药1周)。
, http://www.100md.com
8.病理检查:对1例死亡病例做尸检。示心脏肥大,心腔扩大,尤以右室扩大及室间隔肥厚为著。符合HCM,死于心功能不全。
讨论
据文献报道,婴儿HCM的临床特征与年长儿及成人不同,除心脏杂音外,可有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症状,甚至紫绀[1,3,4],因此临床表现往往酷似CHD。本组7例中,6例表现为咳嗽、气急,4例伴心脏杂音甚至震颤, 3例伴青紫,4例合并有心衰。尽早2DE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
本组病例的心电图多表现为右室肥厚,而异常Q波少见;胸部X线多有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则示左室肥厚,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4]。本组7例仅1例超声显示有梗阻征象,可能与为对称性肥厚有关。
有文献报道,部分HCM可随病程的发展逐步出现室壁变薄,心脏扩大,原左室和(或)右室流出道梗阻表现消失,心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可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称为扩张期HCM(d-HCM)[5]。目前未见有婴儿期d-HCM的报道。本组有2例超声示全心增大伴心肌收缩乏力。此2例可能处于向d-HCM的演变过程。Suda等[6]报道在19例婴儿HCM中,发现2例伴有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分别为40%、47%)。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HCM在出生第1年即有症状及心衰者,提示预后不良[3,6]。国内曾有报道5例2岁以下HCM病例,3例死亡[4]。本组7例中6例出现症状, 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仅1例用心得安后临床症状改善,但未能坚持用药。Maron等[3]发现11例伴心衰病例中9例死亡,而其中7例使用洋地黄制剂,均无效;11例中2例使用心得安,症状改善,且得以长期存活(分别为9年、11年)。作者主张单独使用利尿剂,如无效可谨慎加用β受体阻滞剂。Skinner 等[1]报道13例婴儿原发性HCM未用心得安,3例均死于1周岁内;而用心得安的10例全部存活,两组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认为如无反指征,对于显著室间隔肥厚及流出道梗阻者,尤其是有症状的婴儿,应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作为二线药物。如为d-HCM,则应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
有关婴儿HCM的发病率报道较少。Arola等[7]回顾性调查芬兰1980~1991年间婴儿HCM患病率为0.26/10万人口(95%可信区间0.032~0.950)。Skinner等[1]报道英格兰西南部及南威尔士(人口基数400万)婴儿HCM发病情况,1969~1982年间仅8例,1982~1994年间则为21例,显示发病有增多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1969~1977年间的5例患儿,均有临床症状;而1980~1994年间的16例中,仅8例有症状。提示随着2DE的普及,部分无症状的病例可被早期发现,甚至在胎儿期即可做出诊断。Suda等[6]报道19例婴儿HCM,确诊年龄为孕29周~11个月(中位数1 d)。本组中1例无心血管症状的患儿即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后经超声证实。因此婴儿HCM的实际发病率要高于以往的估计。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随着无症状婴儿HCM发现的增多,对婴儿HCM的预后有了新的看法。Skinner等[1]报道29例婴儿HCM,仅5例死亡(均在1周岁内),余24例经随访1.3~23.2年(中位数5.5年)仍存活,其中9例心肌肥厚消退。因此认为婴儿HCM的死亡率远较以往所报道的低,并且部分病例的心肌肥厚可能逆转。
参考文献
1,Skinner JR,Manzoor A,Hayes AM,et al.A regional study of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infants.Heart,1997,77:229-233.
2,Report of the 1995 WHO/ISFC task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omyopathies.Circulation,1996,93:841-842.
, http://www.100md.com
3,Maron BJ,Tajik AJ,Ruttenberg HD,et al.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infants:clin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histroy.Circulation,1982,65:7-17.
4,夏呈森,康曼丽,蒋国平.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华儿科杂志,1991,29:329-331.
5,Maron BJ,Spirito P.Implications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m J Cardiol,1998,81:1339-1344.
6,Suda K,Kohl T,Kovalchin JP,et al.Echocardiographic predictors of poor outcome in infa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m J Cardiol,1997,80:595-600.
7,Arola A,Jokinen E,Ruuskanen O,et al.Epidemiology of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nationwide study in Finland.Am J Epidemiol,1997,146:385-393.
(收稿日期:1999-08-10)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