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例小儿骨髓坏死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常虹 杨生梅 杨波
单位:常虹(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杨生梅(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杨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721 骨髓坏死(BMN)是指骨髓中造血细胞发生原位坏死,是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1978~1999年,我院收治9例BMN,并对其进行了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经诊断的9例BMN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 9岁。
2.方法:常规抽取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其中2例做过氧化酶(POX)及DNA染色,油镜下观察,1例同时在电镜下观察。
, 百拇医药
3.原发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RAEB-t)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各1例。
4.临床特征:贫血9例,发热8例,骨痛7例,皮肤粘膜出血5例,肝、脾淋巴结肿大6例。
5.外周血象:血红蛋白28~89 g/L,白细胞(1.6~20.1)×109/L,血小板(19~120)×109/L,7例外周血中出现幼红、幼粒细胞。
6.骨髓象:骨髓外观呈暗红色或暗灰色;镜检有核细胞形态不清,结构破坏,胞核及胞膜结构模糊,呈溶解状态,无法确定细胞属性,胞核嗜碱性增强,细胞间布满嗜酸性物质。
7.细胞化学染色:2例POX均为阴性,DNA均为弱阳性。
, 百拇医药
8.超微结构:电镜下有核细胞极度减少,仅见少数成熟红细胞及无结构细胞。表现:(1)溶解破坏细胞:胞膜破坏,细胞器结构不清晰,胞核固缩;(2)部分溶解破坏细胞:胞膜结构不完整,细胞器部分消失,少量分布的线粒体中嵴排列紊乱,甚至泡化,颗粒较多,可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核不规则,异染色质为主,在核周边有斑块形成,核孔增多。
9.治疗及愈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注射[1],糖皮质激素,抗贫血及输血等对症治疗。除1例失访和2例死亡外,余6例均度过了骨髓坏死期。
讨论
骨髓坏死是一种少见的形态学改变,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国内外专家在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2,3],但对其超微结构探讨甚少。作者认为光镜下大量溶解状态的细胞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定坏死细胞的等级和活性。结合文献报道[4],我们将坏死细胞分为 Ⅲ级。Ⅰ级(轻度坏死):细胞膜结构不完整,细胞结构部分消失,少部分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可见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不规则,以异染色质为主。Ⅱ级(中度坏死):细胞膜结构明显破坏,细胞器模糊,仅见少量空泡化的线粒体和一些颗粒样物质,偶见核糖体,核孔增大,以异染色质为主,核周边有斑块形成。Ⅲ级(重度坏死):细胞膜破坏,细胞器结构不清晰,胞核固缩。2例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部分细胞仍有活性。治疗应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应用维生素D3、糖皮质激素和抗贫血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才能使坏死骨髓得以修复。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彭惠兰.维生素D3治疗小儿骨髓坏死二例.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659.
2,鲁道远,崔为发,张振华.骨髓坏死22例临床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1986,7:142-144.
3,沈志祥,彭渺,张慧英,等.30例骨髓坏死的病理和临床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1992,5:34-35.
4,马瑞玲,杨波,贾红芳.10例骨髓坏死形态学及临床分析.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7:60-61.
(收稿日期:1999-10-26), 百拇医药
单位:常虹(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杨生梅(030013 太原,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杨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721 骨髓坏死(BMN)是指骨髓中造血细胞发生原位坏死,是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1978~1999年,我院收治9例BMN,并对其进行了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经诊断的9例BMN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 9岁。
2.方法:常规抽取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其中2例做过氧化酶(POX)及DNA染色,油镜下观察,1例同时在电镜下观察。
, 百拇医药
3.原发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RAEB-t)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各1例。
4.临床特征:贫血9例,发热8例,骨痛7例,皮肤粘膜出血5例,肝、脾淋巴结肿大6例。
5.外周血象:血红蛋白28~89 g/L,白细胞(1.6~20.1)×109/L,血小板(19~120)×109/L,7例外周血中出现幼红、幼粒细胞。
6.骨髓象:骨髓外观呈暗红色或暗灰色;镜检有核细胞形态不清,结构破坏,胞核及胞膜结构模糊,呈溶解状态,无法确定细胞属性,胞核嗜碱性增强,细胞间布满嗜酸性物质。
7.细胞化学染色:2例POX均为阴性,DNA均为弱阳性。
, 百拇医药
8.超微结构:电镜下有核细胞极度减少,仅见少数成熟红细胞及无结构细胞。表现:(1)溶解破坏细胞:胞膜破坏,细胞器结构不清晰,胞核固缩;(2)部分溶解破坏细胞:胞膜结构不完整,细胞器部分消失,少量分布的线粒体中嵴排列紊乱,甚至泡化,颗粒较多,可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核不规则,异染色质为主,在核周边有斑块形成,核孔增多。
9.治疗及愈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注射[1],糖皮质激素,抗贫血及输血等对症治疗。除1例失访和2例死亡外,余6例均度过了骨髓坏死期。
讨论
骨髓坏死是一种少见的形态学改变,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国内外专家在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2,3],但对其超微结构探讨甚少。作者认为光镜下大量溶解状态的细胞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定坏死细胞的等级和活性。结合文献报道[4],我们将坏死细胞分为 Ⅲ级。Ⅰ级(轻度坏死):细胞膜结构不完整,细胞结构部分消失,少部分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可见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不规则,以异染色质为主。Ⅱ级(中度坏死):细胞膜结构明显破坏,细胞器模糊,仅见少量空泡化的线粒体和一些颗粒样物质,偶见核糖体,核孔增大,以异染色质为主,核周边有斑块形成。Ⅲ级(重度坏死):细胞膜破坏,细胞器结构不清晰,胞核固缩。2例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部分细胞仍有活性。治疗应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应用维生素D3、糖皮质激素和抗贫血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才能使坏死骨髓得以修复。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彭惠兰.维生素D3治疗小儿骨髓坏死二例.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659.
2,鲁道远,崔为发,张振华.骨髓坏死22例临床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1986,7:142-144.
3,沈志祥,彭渺,张慧英,等.30例骨髓坏死的病理和临床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1992,5:34-35.
4,马瑞玲,杨波,贾红芳.10例骨髓坏死形态学及临床分析.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7:60-61.
(收稿日期:1999-10-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