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幽门前瓣膜症四例分析
作者:关晓力 陈兰萍
单位:关晓力(030013 太原, 山西省儿童医院放射科);陈兰萍(030013 太原, 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913 幽门前瓣膜是引起小儿幽门梗阻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际中常与幽门肥厚性狭窄混淆,但其病理、临床及X线表现均有不同之处,幽门肥厚性狭窄必须手术治疗,而幽门前瓣膜症则有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2]。现将我院1994~1999年收治的4例小儿幽门前瓣膜症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
本组4例;年龄2岁2例,4岁2例 ;发病时间10 d至2年不等, 均因间断性呕吐就诊, 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患儿伴有Ⅰ度~Ⅲ度营养不良,体格检查上腹部肿块3例为阴性,1例可疑。4例中有2例以“胃肠功能紊乱”住内科治疗,因X线诊断幽门梗阻后转外科手术。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均行手术并病理检查,其中1例曾做胃镜检查。
, 百拇医药
结果
1.X线:4例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均显示不同程度幽门梗阻改变。胃体积明显增大,胃壁柔软,蠕动增强不明显。胃窦幽门交界处平齐,无喙突征显示。十二指肠球较小,球底未见压迹。造影剂少量间断进入小肠内,胃内钡剂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2.手术:术中3例见幽门近端与胃窦交界处环形凹陷,局部较硬,切开幽门可见瓣膜存在,中央孔径分别为0.2 cm、0.3 cm、0.4 cm。1例术中见幽门近端狭窄,与幽门间形成0.3 cm×0.5 cm小腔,诊断胃窦狭窄。4例中2例行瓣膜切除加幽门成形术,2例行胃部分切除毕Ⅰ式吻合术。4例均痊愈出院。
3.病理:3例显示局部粘膜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1例显示有浅表溃疡形成,伴肌层肥厚、玻璃样变,符合手术诊断。
4.胃镜:1例行胃镜检查,显示幽门部颜色较白,局部水肿,幽门未能开放,仅见<0.5 cm小孔,胃镜不能通过。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1.临床特点:本病发病率较低,且年龄分布于幼儿及小儿,新生儿期发病率有报道为1/10万[1]。患儿呕吐大多发生在增加辅食之后,呕吐为间断性,即改流质食物或消炎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但随患儿年龄增长其呕吐加重。因此与肥厚性幽门狭窄相比,瓣膜狭窄其中央孔式通道对流质的通过能力强于肥厚性狭窄,随着食物结构的改变,逐渐产生幽门梗阻症状。长期的胃内滞留引起的胃窦部炎症也加重了幽门的梗阻。本组4例病理所见均证实胃窦炎症的存在。
2.疾病的分型:本病根据瓣膜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型[1]。Ⅰ型为幽门部瓣膜,Ⅱ型为胃窦部瓣膜。后者常位于距幽门十二指肠交界处1~3 cm近端。本组3例为幽门部瓣膜,1例病变于幽门近端0.3 cm处,均应归为同类疾病。
3.X线诊断:本病X线征象明确,即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改变。本病的诊断要点在于与幽门肥厚性狭窄的区别。潘恩源等[3]曾报道一组非典型肥厚性幽门狭窄,认为有粗管型、多轨征等,与幽门瓣膜症有相同之处,本组4例幽门管径于0.2~0.4 cm,管长1.5~2.1 cm,且幽门管粘膜可见。但由于病理基础不同,瓣膜狭窄是内胚层过度增生所致,不涉及肌层,所以4例均未出现“线样征”、“喙突征”、“肩样征”及十二指肠球底“蕈伞征”。胃窦至幽门没有移行而是突然变窄,平齐样改变。同时幽门梗阻程度较肥厚性狭窄轻。
, 百拇医药
4.胃镜的使用价值: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幽门瓣膜的存在。有报道在幽门瓣膜症中小于4个月可以保守治愈[2],而程度轻者可以经胃镜扩张治疗[1]。因此提高胃镜检查对本病的认识,可以避免长期营养不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可减少手术对患儿的创伤。
幽门前瓣膜症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生于2~4岁,以间断性呕吐,进行性加重为临床特点,X线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幽门管细长,十二指肠球底无压迹,钡剂少量间断进入小肠为X线特点。胃镜检查可以提供此病的非手术治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再生,王先道. 幽门前瓣膜症.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46-147.
2,徐赛英,主编. 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78-578.
3,潘恩源,叶滨滨.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不典型X线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30:702-703.
(收稿日期:1999-10-28), 百拇医药
单位:关晓力(030013 太原, 山西省儿童医院放射科);陈兰萍(030013 太原, 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913 幽门前瓣膜是引起小儿幽门梗阻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际中常与幽门肥厚性狭窄混淆,但其病理、临床及X线表现均有不同之处,幽门肥厚性狭窄必须手术治疗,而幽门前瓣膜症则有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2]。现将我院1994~1999年收治的4例小儿幽门前瓣膜症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
本组4例;年龄2岁2例,4岁2例 ;发病时间10 d至2年不等, 均因间断性呕吐就诊, 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患儿伴有Ⅰ度~Ⅲ度营养不良,体格检查上腹部肿块3例为阴性,1例可疑。4例中有2例以“胃肠功能紊乱”住内科治疗,因X线诊断幽门梗阻后转外科手术。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均行手术并病理检查,其中1例曾做胃镜检查。
, 百拇医药
结果
1.X线:4例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均显示不同程度幽门梗阻改变。胃体积明显增大,胃壁柔软,蠕动增强不明显。胃窦幽门交界处平齐,无喙突征显示。十二指肠球较小,球底未见压迹。造影剂少量间断进入小肠内,胃内钡剂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2.手术:术中3例见幽门近端与胃窦交界处环形凹陷,局部较硬,切开幽门可见瓣膜存在,中央孔径分别为0.2 cm、0.3 cm、0.4 cm。1例术中见幽门近端狭窄,与幽门间形成0.3 cm×0.5 cm小腔,诊断胃窦狭窄。4例中2例行瓣膜切除加幽门成形术,2例行胃部分切除毕Ⅰ式吻合术。4例均痊愈出院。
3.病理:3例显示局部粘膜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1例显示有浅表溃疡形成,伴肌层肥厚、玻璃样变,符合手术诊断。
4.胃镜:1例行胃镜检查,显示幽门部颜色较白,局部水肿,幽门未能开放,仅见<0.5 cm小孔,胃镜不能通过。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1.临床特点:本病发病率较低,且年龄分布于幼儿及小儿,新生儿期发病率有报道为1/10万[1]。患儿呕吐大多发生在增加辅食之后,呕吐为间断性,即改流质食物或消炎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但随患儿年龄增长其呕吐加重。因此与肥厚性幽门狭窄相比,瓣膜狭窄其中央孔式通道对流质的通过能力强于肥厚性狭窄,随着食物结构的改变,逐渐产生幽门梗阻症状。长期的胃内滞留引起的胃窦部炎症也加重了幽门的梗阻。本组4例病理所见均证实胃窦炎症的存在。
2.疾病的分型:本病根据瓣膜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型[1]。Ⅰ型为幽门部瓣膜,Ⅱ型为胃窦部瓣膜。后者常位于距幽门十二指肠交界处1~3 cm近端。本组3例为幽门部瓣膜,1例病变于幽门近端0.3 cm处,均应归为同类疾病。
3.X线诊断:本病X线征象明确,即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改变。本病的诊断要点在于与幽门肥厚性狭窄的区别。潘恩源等[3]曾报道一组非典型肥厚性幽门狭窄,认为有粗管型、多轨征等,与幽门瓣膜症有相同之处,本组4例幽门管径于0.2~0.4 cm,管长1.5~2.1 cm,且幽门管粘膜可见。但由于病理基础不同,瓣膜狭窄是内胚层过度增生所致,不涉及肌层,所以4例均未出现“线样征”、“喙突征”、“肩样征”及十二指肠球底“蕈伞征”。胃窦至幽门没有移行而是突然变窄,平齐样改变。同时幽门梗阻程度较肥厚性狭窄轻。
, 百拇医药
4.胃镜的使用价值: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幽门瓣膜的存在。有报道在幽门瓣膜症中小于4个月可以保守治愈[2],而程度轻者可以经胃镜扩张治疗[1]。因此提高胃镜检查对本病的认识,可以避免长期营养不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可减少手术对患儿的创伤。
幽门前瓣膜症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生于2~4岁,以间断性呕吐,进行性加重为临床特点,X线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幽门管细长,十二指肠球底无压迹,钡剂少量间断进入小肠为X线特点。胃镜检查可以提供此病的非手术治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再生,王先道. 幽门前瓣膜症.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146-147.
2,徐赛英,主编. 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78-578.
3,潘恩源,叶滨滨. 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不典型X线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30:702-703.
(收稿日期:1999-10-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