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69957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癫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于晓莉 张玉琴

    单位:于晓莉(300074 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张玉琴(300074 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931 患儿男,13岁。因间断抽搐5 d入院。抽搐时表现为右侧眼睑及面肌节律性抽动,右上肢屈曲阵挛,不伴意识丧失,约2~3 min缓解,共发作10余次,均于清醒状态下发作,每次间隔1~24 h。不伴发热,无头外伤史及既往抽搐史。7岁时因茶色尿伴肝脾肿大1年入院,查血铜蓝蛋白132.1 mg/L,尿铜297.5 μg/24 h,角膜K-F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筛查其胞妹亦同患此病。给予青霉胺及葡萄糖酸锌治疗,肿大的肝脾略有回缩,但相继出现锥体外系症状、精神行为改变及学习困难。

    体检:头围53 cm,意识清,略显兴奋,构音不清,慌张步态,表情呆板,舌肌震颤。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V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均不准确,Romberg试验(+),意向性震颤(+),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肝脾不大,角膜K-F环(+)。头颅CT检查: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影,双侧额叶及左顶叶髓质密度减低。脑电图:主要节律活动为8~9 c/s α波,两半球大致对称,全导见阵发性弥漫性高电位(最高电压高于200 μV以上)尖波、棘波、尖-慢、棘-慢综合波发放,以两额区明显。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癫。经肌注氯硝基安定、口服卡马西平(Tegretel)及调整青霉胺、葡萄糖酸锌用量,住院6 d后患儿未再出现抽搐,自动出院。

    讨论: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其神经系统受累的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精神行为改变及学习困难,罕见癫发作或偏瘫[1]。该患儿反复同一形式惊厥发作,脑电图示样放电,?并除外其他发作性疾病,确诊癫(继发性,部分性发作)。肝豆状核变性的脑电图改变主要是弥漫性的α活动减少,β、δ活动增加和α频段背景低电压,此外,还可见局灶性样放电[2]。而该患儿脑电图所示样放电为阵发性弥漫性,局灶性加重,此种脑电图改变尚未见报告。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基础为铜在脑小血管周围的异常沉积,引起局部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减少、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胶质细胞增多[3]

, 百拇医药     通过病理检查发现,此病的神经系统损害并非仅限于豆状核等锥体外系,尚可广泛侵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等部位。头颅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也证实[4,5],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损害既可累及深部灰质核团,又可累及大脑皮质、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虽然该患儿头颅CT未提示额叶灰质受累依据,但据其癫发作形式,临床定位于左侧中央前回中下1/3受累形成刺激性病灶。很遗憾由于患儿家长经济困难,该例未做头颅MRI检查,进一步寻找病灶。因此,今后发现此类病例,应注意做头颅MRI检查,以利于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33-2137.

    2,Chu NS,Chu CC,Tu SC, et al.EEG spectral analysis and topographic mapping in Wilson's disease. J Neurol Sci,1991,106:1-9.

    3,张云亭,徐文坚,张敬,等.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139-141.

    4,陈卫东,张志,杨任民. 肝豆状核变性与锥体束征.脑与神经病杂志,1997,5:114-116.

    5,吴斌,综述.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新进展.国外医学神经学分册,1997,24,202-205.

    (收稿日期:2000-02-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