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MN血型不合溶血病一例
作者:李刚 孙正芸 孔德凤
单位:李刚(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孙正芸(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孔德凤(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926 患儿男,生后第18天。因皮肤苍白9 d由外院转来。胎龄40周,顺产。第1胎存活,现年5岁,身体健康。第2胎为死胎。第3胎于生后第3天死亡。该患儿为第4胎,生后20 h 出现黄染入院,当时查体无其他阳性发现,血红蛋白 138 g/L,红细胞:4.20×1012/L,白细胞:15.7×9/L,总胆红素:156.62 μmol/L。患儿与其母的血型均为B型。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Rh血型不合?),给予白蛋白及蓝光照射等综合治疗。黄疸一度加重后逐渐减轻(最高达307.81 μmol/L),生后10 d黄疸基本消退,但皮肤苍白逐渐加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生后第5、7、15、17天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17、99、76、45 g/L。入院体检:除皮肤苍白和肝脾肿大外,余无其他阳性体征。血红蛋白 42 g/L,红细胞 1.25×1012/L,网织红细胞计数为0.9。患儿之母血型为B Rh(+) N,父血型为B Rh(+) M,患儿血型为B Rh(+) MN,血清中查到抗-M IgG抗体。诊断为新生儿MN血型不合溶血病。经少量多次输血及其他综合治疗后,血红蛋白渐升至正常,住院16 d痊愈出院。
讨论:MN血型系统是1927年由Landsteiner等[1]首先发现,人类有3种MN血型:M、N、MN。据上海对1 788名居民的统计,M型占22.20 %,N型占29.64 %,MN型占48.16 %[2]。该病例父母血型分别为MM和NN,故子女只能是MN杂合子。母亲初次妊娠时受胎儿M抗原刺激被致敏,但第1胎未发病。当第2次妊娠时,胎儿的M抗原刺激母体产生大量抗-M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溶血,出现死胎和死产。Duguid等[3]1993年发现29例抗-M抗体阳性孕妇中,只有1例发生MN不合溶血病。原因:若父为杂合子,其子女中有50%的可能为NN型,虽第1胎MN型致敏产生抗体,NN型则不会溶血;另外,若IgG滴度不够或通过胎盘的量少也不会发生。但产前检查常规不包括MN抗体,生后确诊的新生儿往往由于产前未治疗而表现很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反复死胎、死产的孕妇应查MN抗体。另外,当胎儿为N型时,若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抗-M,对该类新生儿输血时应谨慎。
参考文献
1,Landsteiner K, Levine P. A new agglutinable factor differentiating individual human blood. Proc Soc Exp Biol, 1927,24:600-602.
2,金汉珍,樊绍曾.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9.
3,Duguid JK, Bromilow IM, Entwistle GD, et al.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due to anti-M. Vox Sang, 1995, 68: 195-196.
(收稿日期:1999-10-10), 百拇医药
单位:李刚(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孙正芸(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孔德凤(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000926 患儿男,生后第18天。因皮肤苍白9 d由外院转来。胎龄40周,顺产。第1胎存活,现年5岁,身体健康。第2胎为死胎。第3胎于生后第3天死亡。该患儿为第4胎,生后20 h 出现黄染入院,当时查体无其他阳性发现,血红蛋白 138 g/L,红细胞:4.20×1012/L,白细胞:15.7×9/L,总胆红素:156.62 μmol/L。患儿与其母的血型均为B型。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Rh血型不合?),给予白蛋白及蓝光照射等综合治疗。黄疸一度加重后逐渐减轻(最高达307.81 μmol/L),生后10 d黄疸基本消退,但皮肤苍白逐渐加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生后第5、7、15、17天的血红蛋白分别为117、99、76、45 g/L。入院体检:除皮肤苍白和肝脾肿大外,余无其他阳性体征。血红蛋白 42 g/L,红细胞 1.25×1012/L,网织红细胞计数为0.9。患儿之母血型为B Rh(+) N,父血型为B Rh(+) M,患儿血型为B Rh(+) MN,血清中查到抗-M IgG抗体。诊断为新生儿MN血型不合溶血病。经少量多次输血及其他综合治疗后,血红蛋白渐升至正常,住院16 d痊愈出院。
讨论:MN血型系统是1927年由Landsteiner等[1]首先发现,人类有3种MN血型:M、N、MN。据上海对1 788名居民的统计,M型占22.20 %,N型占29.64 %,MN型占48.16 %[2]。该病例父母血型分别为MM和NN,故子女只能是MN杂合子。母亲初次妊娠时受胎儿M抗原刺激被致敏,但第1胎未发病。当第2次妊娠时,胎儿的M抗原刺激母体产生大量抗-M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溶血,出现死胎和死产。Duguid等[3]1993年发现29例抗-M抗体阳性孕妇中,只有1例发生MN不合溶血病。原因:若父为杂合子,其子女中有50%的可能为NN型,虽第1胎MN型致敏产生抗体,NN型则不会溶血;另外,若IgG滴度不够或通过胎盘的量少也不会发生。但产前检查常规不包括MN抗体,生后确诊的新生儿往往由于产前未治疗而表现很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反复死胎、死产的孕妇应查MN抗体。另外,当胎儿为N型时,若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抗-M,对该类新生儿输血时应谨慎。
参考文献
1,Landsteiner K, Levine P. A new agglutinable factor differentiating individual human blood. Proc Soc Exp Biol, 1927,24:600-602.
2,金汉珍,樊绍曾.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9.
3,Duguid JK, Bromilow IM, Entwistle GD, et al.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due to anti-M. Vox Sang, 1995, 68: 195-196.
(收稿日期:1999-10-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