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70119
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诊断颈动脉体瘤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朱文敏 徐璐 黄健男 彭叶飞 翟南江

    单位:朱文敏、翟南江、彭叶飞(进修生) 510317 广州,广州军区第一七七医院特科;黄健男 头颈外科;徐璐 广州军区第二门诊部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90119 颈动脉体瘤也称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本病发病率较低,有关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诊断在国内尚未见详细报道,现将我们近十年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CT、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8~50岁,因发现颈部肿块,部分伴有肿痛来院就诊。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4个月,右侧2例,左6例,均为单侧。其中有4例曾在外院行手术切除未成功,转来我院。
, http://www.100md.com
    二、仪器

    美国HP-1000型和百胜Au4型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和7.5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采用双侧对照检查法,令患者头偏向受检对侧,对肿瘤部位(沿颈动脉分叉走向)做纵、横、斜等多切面探测,图像清晰时测量多普勒频谱,并摄片、录像记录。

    结 果

    一、手术所见及病理检查

    瘤体下界最低达甲状软骨上缘,上界最高达耳垂后直至颅底,8例颈动脉均受侵蚀,3例患侧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有不同程度局限性扩张,2例并有颈外动脉分支-静脉瘘。切除肿瘤外观似“马铃薯”状,切面呈棕红色,病理检查:瘤组织由上皮细胞、主细胞排列成索状或片状,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病理形态为实质状型颈动脉体瘤结构。

    二、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
, 百拇医药
    颈前三角区纵切显示近似短梭形,边界不规则之实性肿块,肿瘤内回声粗密,分布不均,中间伴有无回声区,边界包膜无回声增强,其后方回声无衰减,其中3例有回声增强,本组肿瘤纵切最大径达7.3cm,颈总动脉伸入肿瘤内达2.5cm,在颈总动脉分叉之上水平横切显示,两支动脉在肿瘤内者5例,颈内动脉构成肿瘤后缘者3例。

    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有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其为动脉血流,跟踪扫查显示血供多来自颈外动脉分支,其中3例显示其分支如梳状,2例采集到湍流频谱,Vmax>380cm/s,提示肿瘤内有动-静脉瘘形成,瘤体实性回声与肿瘤内的颈内、颈外动脉近端血管壁无明显间隙。

    瘤体体积愈大,则患侧的颈内、颈外动脉被肿瘤挤向表浅侧愈明显,且将两支动脉分别推向本侧,至使颈内、颈外动脉根部之间的夹角(正常角度约15°)明显扩大,最大者可达60°以上,且起始部内径扩张0.4cm,颈外动脉血流有加速。
, 百拇医药
    讨 论

    颈动脉体瘤超声诊断报道甚少,它主要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在颈动脉分叉的外鞘内侧,文献上记载它一般不累及动脉内膜,但也有报道颈动脉体瘤可侵犯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层,这与本组病例所见相符,脉冲多普勒在肿瘤实质内采集到湍流频谱提示肿瘤对血管壁的侵蚀和损害,致使血管壁破漏,这已在行颈动脉造影中证实,这种对血管的破坏有可能支持颈动脉体瘤3%~5%发生恶变,国外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的少数报告。因此,颈动脉体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实属必要。

    本组病例术前均进行CT扫描和DSA检查,CT能根据肿瘤组织的CT值改变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形态和性质,但欠缺从纵轴方面反映肿瘤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及颈外动脉异常分支的连续关系;DSA能充分显示颈动脉,特别是正常和异常颈动脉分支的粗细、走行以及动-静脉瘘等复杂的血管受累情况,但与软组织相关的信息被减影掉;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将前两者所具备的优势集于一体,即在明确显示肿瘤本身内部的物理性质、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受累相毗邻组织的关系,又能从纵切、横切等多切面了解肿瘤组织与颈总、颈内、颈外动脉,甚至肿瘤内异常血管网与大动脉之间的关系,显示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有诸多优越之处,且更简便,无创伤,易重复。

    鉴别诊断:主要是颈部恶性淋巴瘤,其特征是体积大,覆盖范围较广,也部分累及颈内、颈外动脉段,瘤体也可形成对颈动脉分支的推移,但多将颈内、颈外动脉推向同一方向;另在诊断本病的初期对颈动脉体瘤声像图认识不足时,尤易相混淆,而前者肿瘤内血流信号不丰富,此也可作为鉴别点之一。另外,应与颈部神经鞘瘤鉴别。

    由于例数尚少,作者谨提出一些不成熟见解与同道共同研究,值得再次提出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实为不可多得的可靠方法之一。

    (收稿 1997-12-05 修回 1998-07-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