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关系的探讨
作者:王群虎
单位:300130 天津市红十字会医院特检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90424 应用彩色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腔隙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腔梗)患者进行检测,以探讨该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正常对照组系健康查体者,共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43~71岁,平均54岁。无高血压史,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腔梗组系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6~86岁,平均64岁。1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6例为高脂血症,18例为突然起病,8例逐渐发病,表现为运动性偏瘫者14例,语言困难者3例,单纯感觉性卒中者5例,4例以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形式起病。CT检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者12例,单侧基底节区梗塞者7例,另7例分别为顶、枕、额、颞叶腔梗。
, 百拇医药
应用HP 77025A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病一个月内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管径、管壁等。应用EME公司TC 2000S经颅多普勒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结果 组别
例数
检出斑块患者
阳性发生率
斑块厚度(mm)
长度(mm)
正常组
, 百拇医药
35
4
11.3%
1.0±0.4
1.8±0.6
腔梗组
26
18
69.2%
3.6±0.8
7.8±1.3
P值
<0.01
, http://www.100md.com
<0.01
<0.01
1. 在正常对照组中,4例颈总动脉分叉处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1.3%,斑块厚度小于2 mm,形态扁平状,为强回声斑块。
2. 腔梗组中,18例患者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腔梗患者梗塞灶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颈动脉及正常对照组,腔梗患者斑块的厚度为(3.6±0.8)mm,长度为(7.8±1.3)mm,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二、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定结果见表2。表2 腔梗患者(MCA)(ACA)平均血流速度(cm/s) 组别
例数
平均血流速度
正常组
, 百拇医药
35
MAC
ACA
64.0±14.0
52.0±10.0
腔梗组
(梗塞灶侧)
18
MAC
ACA
35.4±10.7
28.6±8.4
P值
, 百拇医药
<0.01
在颈动脉斑块侧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颅内MCA及A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发现腔梗患者梗塞灶侧平均血流速度MCA为(35.4±10.7)cm/s,ACA为(28.6±8.4)cm/s,明显低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均低于Aaslid指标20 cm/s以下。
讨 论 目前认为大多数腔梗的形成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穿透动脉管壁纤维样坏死,脂肪透明变及微小动脉粥样变之故。为探讨颈动脉病变与腔梗之关系,我们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26例腔梗患者的颈部血管,发现腔梗患者颈总、颈内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高达69.2%,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梗塞灶侧的颈内动脉系统MCA及A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证实了超声检查的可靠性。我们认为对于具有下列特点的腔梗患者,应高度警惕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①较年轻,年龄小于60岁;②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③以TIA形式起病的腔梗患者;④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⑤多无高血压病史。对具有以上特征的腔梗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非常必要。虽然这些患者大多数经抗凝、扩容等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对梗阻严重及栓子易脱落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能会降低腔梗的复发及死亡率。 (收稿 1998-10-26 修回 1998-12-22), http://www.100md.com
单位:300130 天津市红十字会医院特检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90424 应用彩色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腔隙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腔梗)患者进行检测,以探讨该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正常对照组系健康查体者,共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43~71岁,平均54岁。无高血压史,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腔梗组系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46~86岁,平均64岁。1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6例为高脂血症,18例为突然起病,8例逐渐发病,表现为运动性偏瘫者14例,语言困难者3例,单纯感觉性卒中者5例,4例以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形式起病。CT检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者12例,单侧基底节区梗塞者7例,另7例分别为顶、枕、额、颞叶腔梗。
, 百拇医药
应用HP 77025A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病一个月内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的管径、管壁等。应用EME公司TC 2000S经颅多普勒检测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结果 组别
例数
检出斑块患者
阳性发生率
斑块厚度(mm)
长度(mm)
正常组
, 百拇医药
35
4
11.3%
1.0±0.4
1.8±0.6
腔梗组
26
18
69.2%
3.6±0.8
7.8±1.3
P值
<0.01
, http://www.100md.com
<0.01
<0.01
1. 在正常对照组中,4例颈总动脉分叉处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1.3%,斑块厚度小于2 mm,形态扁平状,为强回声斑块。
2. 腔梗组中,18例患者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腔梗患者梗塞灶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颈动脉及正常对照组,腔梗患者斑块的厚度为(3.6±0.8)mm,长度为(7.8±1.3)mm,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二、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定结果见表2。表2 腔梗患者(MCA)(ACA)平均血流速度(cm/s) 组别
例数
平均血流速度
正常组
, 百拇医药
35
MAC
ACA
64.0±14.0
52.0±10.0
腔梗组
(梗塞灶侧)
18
MAC
ACA
35.4±10.7
28.6±8.4
P值
, 百拇医药
<0.01
在颈动脉斑块侧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颅内MCA及A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发现腔梗患者梗塞灶侧平均血流速度MCA为(35.4±10.7)cm/s,ACA为(28.6±8.4)cm/s,明显低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均低于Aaslid指标20 cm/s以下。
讨 论 目前认为大多数腔梗的形成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穿透动脉管壁纤维样坏死,脂肪透明变及微小动脉粥样变之故。为探讨颈动脉病变与腔梗之关系,我们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26例腔梗患者的颈部血管,发现腔梗患者颈总、颈内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高达69.2%,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梗塞灶侧的颈内动脉系统MCA及A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证实了超声检查的可靠性。我们认为对于具有下列特点的腔梗患者,应高度警惕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①较年轻,年龄小于60岁;②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③以TIA形式起病的腔梗患者;④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⑤多无高血压病史。对具有以上特征的腔梗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非常必要。虽然这些患者大多数经抗凝、扩容等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对梗阻严重及栓子易脱落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能会降低腔梗的复发及死亡率。 (收稿 1998-10-26 修回 1998-12-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