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70167
积极开展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心血管超声诊断水平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简文豪

    单位:100700 北京军区总医院超声科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90501Improving the level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y developing new technique

    JIAN Wenhao.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Military, Beijing 100700

    本期为心血管超声诊断重点号, 刊登了有关血管内超声、 超声造影、 三维成像、 超声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等方面的论文。 199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71届会议上发表的312篇心血管超声论文中, 占前5位的分别是超声造影(76篇, 24.36%)、 血管内超声(63篇, 20.18%)、 负荷超声(37篇, 11.86%)、 三维超声成像(35篇, 11.22%)、 心功能(31篇, 9.94%)。 因此, 本重点号的内容基本上概括了当前心血管超声诊断的热门课题和尖端技术, 说明国际上开展的高新技术, 在我国已有应用, 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 百拇医药
    血管内超声从八十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 由于发射超声频率高, 其轴向、 侧向分辨力达到100 μm~150 μm, 可发现冠脉造影虽正常但动脉内膜上存在的粥样硬化斑块, 并可详尽显示其位置、 形态、 大小、 成份, 成为目前超声技术中唯一可以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因此, 血管内超声的问世, 甚至动摇了冠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地位。 不仅如此, 血管内超声在指导介入治疗、 评价疗效、 判断预后、 研究血管重构及再狭窄的机理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血管内超声需要与冠脉造影相互配合, 须在导管室进行, 仅适于在心内科开展, 又由于费用昂贵, 故我国使用此项技术尚不够广泛。 根据我国的条件, 明确血管内超声检查的适应症, 充分发挥血管内超声的诊断作用, 利用这一技术, 深入研究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学、 病理学以及介入治疗的机理等问题, 是很有裨益的事情。 血管内超声的研究成果, 又可被其他超声技术借鉴利用, 并促进其他超声技术的发展。

    心肌超声造影是近年来心血管超声技术的重大发展, 在检测心梗危险区、 梗死区面积、 诊断冠脉慢性缺血、 检测心肌存活、 估测冠脉血流储备、 估测心肌血流灌注, 评价疗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 把造影剂微气泡作为载体, 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 对特定的靶器官行造影检查或局部给药, 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 尽管超声造影技术已显示出在超声医学上的独特地位, 但目前尚无国产的超声造影剂, 国内市场上只有德国生产的Levovist, 国际上各厂家生产的第三代造影剂(经末梢静脉注入)已有10种以上, 但已经上市的也只有Albunex、 Optison(FS069)两种, 而能进行心肌造影的只有Optison。 其他的造影剂主要是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 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开展国产造影剂的研制, 同时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例如心肌超声造影对心肌血流灌注的定量估测, 心肌超声造影显影的稳定性, 提高对心肌超声显影检测的敏感性, 准确定量分析心肌造影效果, 超声造影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问题, 都是有待于深入探讨的课题。
, 百拇医药
    三维超声成像目前已进入临床实用阶段。 三维超声成像除更接近解剖实际, 还扩大了视野, 从而增加了形态学信息, 二维超声成像不够清晰、 不详细、 不够准确或未充分显示的解剖形态, 在三维超声成像得到了解决。 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都已证明, 三维超声技术测心功能比二维准确。 三维超声技术的主要不足是操作复杂、 成像速度慢、 图像质量比二维超声差。 晚近日本Saitama医学院研制出不需重建的实时三维超声成像, 美国Mayo医院推出了只需6秒种的三维超声成像, 使三维超声成像的操作大为简化, 有些超声仪厂家正在研制或已推出了二维、 三维超声一体化的超声仪, 这都有利于三维超声成像的推广应用。 三维超声成像已与超声造影、 负荷试验配合使用, 甚至用在术中即时指导手术操作。 各种超声技术的配合应用也是超声技术的发展, 它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 扩大了用途。

    负荷试验不是新技术, 但近年来它的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 主要是由于负荷试验对诊断慢性冠脉缺血, 鉴别胸痛的原因, 估测心肌存活, 判断预后, 以及检测人工瓣功能异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药物负荷试验所用的药物, 从原来只有一种即潘生丁, 发展到多巴酚丁胺、腺苷、硝酸甘油、乙酰胆碱、Orprinon等多种。 负荷试验的有效性已被公认, 其安全性经临床实验也是可信赖的。 据报道德国13所医疗中心在1977年共进行36617次负荷试验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8.8%,最严重的为室颤(0.07%), 无1例死亡、 急性心梗或心绞痛发生。 如能继续开发出短效而有更强的正性心肌收缩力药物, 同时对血压、心率影响和副作用都小,作为负荷药物,并注意与超声造影、易于判断室壁运动的DTI、CK等技术配合应用,必将提高负荷试验的阳性率和准确率,降低假阴性率。
, http://www.100md.com
    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超声测定研究一文值得引起重视。血管内皮通过释放一氧化氮及其他活性物质,对维持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平滑肌细胞增生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可导致粥样硬化形成,对动脉硬化的进程及并发症也有重大影响。 既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常采用冠脉内直接注入乙酰胆碱及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的方法,这些有创方法操作复杂不易为患者接受,尤其不适于无症状的研究对象。 超声技术测外周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既简单、准确,重复性又好,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 Celemajer等于1992年就首先应用了超声技术测动脉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Lancet,1992,340:1111~1115),在心血管内科早已注意用超声技术研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结合降血脂药物治疗观察血胆固醇降低后,对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影响,因已知降胆固醇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同时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血胆固醇增高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超声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应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触类旁通,深入思考,拓宽超声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收稿 1999-08-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