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70608
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脊髓前半切综合征1例报道
http://www.100md.com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李建华1 邱纪方1

    单位:1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科,杭州市朝晖四区,310014

    关键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980114 脊髓前半切综合征是神经内科、康复科校为少见的病种,国内尚未见有关此病康复治疗的完整报道,我科于1996年11月收治了1例脊髓前半切综合症患者,进行了必要的临床药物加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史与评价

    患者 陆××, 女性,54岁,于1996年11月1日凌晨6时许解便后突然感到双侧臀部疼痛,双下肢有下坠感,行走无力,需扶梯而行,后逐渐双下肢无力加重,4小时后完全不能行走,同时伴大小便失禁,无明显腰腿痛,无头痛,既往史中30年前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994年腰椎CT提示:L3~L5椎间盘突出。病前否认外伤史,否认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当日10时急诊来本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颈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康复专科检查:脊柱生理弧度存在,双下肢无肿胀、萎缩,棘突无压痛,T12以下针刺觉减退,触觉存在,位置觉与振动觉尚可,双下肢关节活动度正常,肌力减退,远端肌力踝背伸肌力Ⅱ+,近端髋屈肌力Ⅰ+,膝伸肌力Ⅰ+,肌张力减退,右膝反射(+),直腿抬高(-),布氏征(-),其它病理征未引出。Barthel指数评定:24分;ASIA脊髓损伤评定:运动定位:T12水平,定量:84分;感觉定位:T12水平,定量:轻触觉112分,针刺觉:72分;功能独立性测量(FIM):59分,膀胱容量测定:600ml,残余尿量:350ml。
, 百拇医药
    实验室检查:WBC:13400/mm3,N:84.4%,FBG:203mg/dl,餐后血糖:439mg/dl。CSF常规:无色、清,潘氏试验弱阳性,有核细胞:5/mm3。脊髓MRI提示:无占位性病变,余无特殊。入院诊断:脊髓前半切综合征(T12水平)、脊髓前动脉闭塞、动脉硬化、糖尿病。ADL功能受限(D级)。

    2 处理与再评价

    以脊髓休克消失为界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康复治疗见图1。恢复期康复治疗见图2。

    经上述治疗90天后,对患者功能状况进行复查,Barthel指数评定:130分;FIM:117分;ASIA脊髓损伤评定:运动定位:T12,定量:88分;感觉定位:T12,定量:轻触觉112分,针刺觉:72分;膀胱容量大于500ml,膀胱残余尿量:5ml。双下肢髂腰肌力Ⅲ+,股四头肌肌力Ⅳ-,踝背伸肌力Ⅳ-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脊髓前半切综合征属于脊髓血管性疾病,本病由于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突然起病,也可数小时或数天逐渐起病,本例患者起病较为突然。在某些病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为首发病状,本例患者发病时则表现为两侧臀部酸痛,病变部位以下的瘫痪为不完全性,双侧均受影响,起病时患者出现脊髓休克,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入院16天后,患者脊髓休克消失,肌张力及腱反射增高,并出现了病理征,上述症状都支持诊断。

    图1 1例脊髓前半切综合征的急性期康复治疗

    图2 1例脊髓前半切综合征的恢复期康复治疗

    由于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的血液循环,而脊髓后1/3由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前2/3存在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传递痛、温觉、触觉,因此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时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丧失而深感觉正常,触觉轻度障碍。本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为符合脊髓前动脉闭塞所引起的感觉分离障碍特点。另外我们也发现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远端好,近端差,这也与脊髓神经解剖有关。
, 百拇医药
    对于本病的诊断尚需和一些疾病进行鉴别,如:①椎管内出血;②外伤;③血管畸形;④急性脊髓

    炎;⑤椎间盘突出。

    早期运用康复处理技术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急性期临床医生多注意疾病的诊断和对症处理,多数未考虑到长期卧床制动给患者今后的功能恢复带来不利,励建安报道〔3〕制动可进一步引起血栓形成,同时会出现废用性肌萎缩,肌力下降每周约10%~15%,3~5周后肌力下降50%,同时,肌肉代谢方面发生障碍,进一步诱发糖尿病发生。另外长期卧床可引起肌源性、关节源性、软组织源性挛缩,因此,在急性期采用双上肢ROM训练和双上肢肌力增强训练的目的都是为防止并发症和进一步功能恢复作准备。

    由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存在大小便失禁,因此可用类似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来进行膀胱处理,为了达到平衡膀胱而保持大膀胱,减少残余尿量,减少尿略感染,采取间歇性导尿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患者入科后进行间歇性导尿20天后,残余尿量由原来的350ml降至50ml,后增至5ml,达到了平衡膀胱的要求。
, 百拇医药
    对于脊髓前半切综合征恢复期患者,除适当应用药物外,应以运动训练为主。首先应注意体力恢复,患者长期卧床体力下降是必然的,体力恢复训练目的是为今后运动训练打好体能基础。基本动作训练中应包括垫上或床上的基本动作、轮椅或拐杖的基本操作。应用动作训练应强调实用性,包括床到轮椅、轮椅到厕所,以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本例患者脊髓损伤平面在T12,经过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提高。另外,康复目标的设立应参照脊髓损伤标准。根据该患者脊髓损害的平面及双下肢的肌力的情况,此病人康复目标定在:家庭功能性步行。另外肌力增强训练应包括双上肢和双下肢,贯穿整个康复治疗的始终,尤其以双下肢近端肌力训练为重点。

    患者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持拐步行,各康复专科检查都有明显改善,虽然脊髓损伤平面仍在T12,ASIA脊髓损伤评分未见明显上升,但Barthel、FIM评分均明显提高,由此我们认为患者通过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后可促进患者功能改善和恢复。

    4 参考文献

    1 沈鼎烈等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456~468.

    2 南登昆等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32~235.

    3 励建安.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康复医学论坛,1996,11(1):23 ~25.

    收稿日期:1997-08-25, http://www.100md.com(李建华1 邱纪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