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70672
中风患者足、肩矫正带的制作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窦祖林 王幼萍 胡爱玲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康复科,广州石牌岗顶,510630

    关键词:

    据统计 据统计,18.3%中风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1〕,垂足发生率更高。尽管采用各种治疗技术与方法,如Bobath技术、电刺激、针灸、按摩、药物等,但因垂足致步态改善缓慢,长期肩半脱位影响患者ADL,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背带、金属扣环制作足、肩矫正带,病人配戴后的效果较好。现将制作方法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及所用工具

    1.1 材料
背带:宽度分别为3.8cm、2.5cm;松紧带:宽度为3.8cm;尼龙搭扣(魔力带)A与B:两种规格宽度分别为3.8cm、2.5cm;金属扣环、钩:D型扣环直径为3.5cm,日型扣环宽度分别为4cm、3cm;箱包钩;牛仔布,牛仔线。
, http://www.100md.com
    1.2 制作工具 普通家用缝纫机(华南牌)。

    2 制作方法2.1 足矫正带的制作

    取3.8cm宽背带,分别截成35cm、45cm、55cm三条带子,为防止毛边,用火烤边沿,使其尼龙线头凝结,然后在35cm、45cm长背带两端分别缝上尼龙搭扣A和B,使其两端能搭在一起。另在35cm长带子的中点安装一个D形环。此带作为脚带用(一般套在足前部鞋子上)(图1)。再取55cm长带穿过4cm宽“日”字形金属扣,其一端缝在45cm长带(此带作为腿带)的中间,另一端穿过一金属钩,折返“日”字型金属环上并缝好,使其长度在25~50cm范围内可调(图2)。此带连接脚、腿两带作为牵引带用。p27-1.gif (2408 bytes)
, 百拇医药
    图1 足矫正带脚套(箱包带制作)p27-2.gif (3154 bytes)

    图2 足矫正带牵引带(箱包带制作)

    2.2 肩悬吊带制作 肩悬吊带有两部分组成,即坎肩及袖套。

    2.2.1 坎肩制作:用牛仔布缝成“凹”字型,尺寸(图3)所示。两片合一起,布面朝外,内衬海绵垫肩,取65cm×3.8cm宽加厚松紧带1条,穿上“日”字形扣,一端穿过金属钩,折返到“日”字形扣处缝好,通过金属钩与坎肩前内侧角“D”形环连结,长度可在35~60cm范围可调,(图4)。p27-3.gif (1621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3 肩悬吊坎肩(牛仔布制作)p27-4.gif (1726 bytes)

    图4 肩悬吊带之固定带(桦紧带制作)

    将松紧带另一端与坎肩后内侧角相连,前内侧钉上“D”形扣,取前外侧,后侧角及外侧中间分别连接3条2.5cm×2.5cm的背带,背带另一端已缝上20cm×2.5cm尼龙搭扣A1(图5) 。p27-5.gif (3640 bytes)

    图5 肩悬吊带坎肩成品

    2.2.2 袖套制作:用牛仔布截成梯形,规格、尺寸(图6),两片合起来布面朝外缝好。取14cm×3.8cm尼龙搭扣水平缝制在袖套两端,两端对接时,尼龙搭扣A2、B2能合在一起,另取3条12cm×3.8cm尼龙搭扣B1垂直缝在袖套上中部,间隔2.5cm,以便与尼龙搭扣A1粘合在一起(图7)。p27-6.gif (1752 bytes)
, 百拇医药
    图6 肩悬吊带初套(牛仔布制作)p27-7.gif (3630 bytes)

    图7 肩悬吊带袖套成品

    2.3 配戴方法2.3.1 足矫正带的配戴:足下垂矫正带主要用于纠正迈步时足趾不能离地情况。脚带套在足前部1/3处,腿带放在胫骨粗隆下,扣在腓骨小头处。将钩子钩住足套上的D形环,然后调节矫正带,以踝关节放置地上保持90°时,矫正带拉紧为宜。

    2.3.2 肩悬吊带的配戴:肩悬吊带主要用于纠正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坎肩放在患肩上,其松紧带经背部绕过对侧腋下,再经胸前通过末端钩子与前内侧角D形扣环相连。袖套放于上臂下端其底部近肘关节处缚好后(通过尼龙搭扣A2、B2粘贴在一起),将坎肩外侧缘三条带子拉下,通过尼龙搭扣A1与袖套尼龙搭扣B1粘贴在一起,粘贴长度以肱骨头回到原解剖位为宜。
, http://www.100md.com
    3 效果

    3.1 主诉症状的变化
配戴肩悬吊带之后,患肩酸胀、不适,甚至疼痛的症状随之改善或消失。配戴足下垂矫正带后,自觉轻松,不再担心跌倒;有效地纠正了垂足,不再出现脚尖离不开地面,重心不敢移 向患侧。

    3.2 肩部望、触诊的变化 肩关节半脱位者肩部方肩畸形有改善,触之肩峰喙突与肱骨头间隙减小。

    3.3 步态的变化 偏瘫患者步行时,目测法步态分析可见患侧站立相延长,迈步期不再出现足趾拖曳,内翻划圈步态明显得到纠正,身体重心能较好地移向患侧,低位截瘫患者在训练中摆至步、摆过步时不再出现垂足,四点步时拖曳步态基本消失。

    3.4 X线片变化 配戴肩悬吊带前后,摄站立位患肩正位片,在正位片上测量肱骨头中心至肩锁关节外侧缘下端的垂直距离(简称肱骨头垂直距)和肱骨头中心至肩胛盂中心的水平距离(简称肱骨头水平距)〔2〕。经实际测量,配戴后肱骨头垂直距缩小约2~3cm,水平距基本无变化 。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中风后垂足、肩关节半脱位是康复治疗上的棘手问题,由于运动单位激活的降低,导致肌肉无力或瘫痪,失去相应的神经支配及控制,依靠传统、常规的徒手治疗方法,有时很难奏效,因此需要借助康复工程学的一些方法。

    各种悬吊和支持是否有助于预防和纠正盂肱关节半脱位,各家报道不一,存在较大争议〔3,4〕。Carr & Shepherd等检查了坐位下各种不同的悬吊和支持方法对肩半脱位病人的影响后认为,只有臂下面放置枕头可达到纠正半脱位的目的。但Brooke等〔5〕则认为悬吊带可在一定范围内纠正已存在的半脱位,本文的结果显示,肩吊带配戴后,虽然主诉及望、触诊检查有改善,但X线片测量前后变化范围很小,戴上这种肩吊带的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如此,此种肩悬吊带与传统的三角巾、腋下毛巾卷支持相比有下述优点:①三角巾悬吊将上臂制动,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由于相对制动,增加患侧忽略,产生失用。对于一个屈肌痉挛为主的患者,三角巾被动的保持肘屈曲位,可加重挛缩的速度。而肩带悬吊,在站立和行走时,除对肱骨提供支持,有效地克服三角巾的弊端外,还可产生一定外旋力,这对纠正内收、内旋的上肢屈肌协同模式是有益的。②前臂呈开放的运动链,不影响手功能活动与训练。③肩部有这样一个标志,可提醒医护技人员及家属避免牵拉患肢,预防肩痛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偏瘫患者按常规的康复治疗程序,80%可借助拐杖恢复步行,但由于足下垂,出现拖曳步态、划圈步态;对于低位截瘫病人,由于足下垂,很难完成摆至步、摆过步,步行质量大打折扣,传统上采用矫形鞋或制作AFO支具。前者穿戴时较重且穿脱不方便,患者不愿接受;后者由于价格昂贵,一般病人经济能力有限,无力购买。我们制作的简易足下垂矫正带经济实用,穿戴方便。通过中间拉力带有效地调节长度,中风、截瘫等所致任何足下垂患者均适用,该矫正带只是在提足时有效地防止足下垂;本矫正带具有一定的纠正内翻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踝屈伸运动,不改变行走时足的滚动,病人乐意接受。

    配戴肩悬吊带,足下垂矫正带,主观症状消失,客观体征改善。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生物力学牵拉原理,有效地消除重力影响。正常情况下肩周肌肉、韧带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盂肱关节的空间位置及关节活动范围,不会产生半脱位;胫前肌、腓骨长短肌提供动力完成足背伸,也不会产生垂足,但由于肌肉无力瘫痪,加之盂肱关节的解剖特征,则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半脱位,如果不能促进肩周肌肉、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运动单位有效地激活,则肩半脱位、足下垂难以纠正。肩悬吊带代替瘫痪肌肉的部分功能,通过对肱骨提供支持,消除重力的影响,恢复肩正常位,X线片客观检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足矫正带虽不能主动提供动力,但由于消除了重力影响,迈步时足趾可离开地面,使步行质量得到明显改 善。
, http://www.100md.com
    实践中发现:肩悬吊带用牛仔布制作的袖套在行走距离较长、配戴时间较久后,容易上滑,效果不甚理想,拟采用高弹力带制作的袖套解决;此外足矫正带本身也有待进一步改进,若在鞋头部直接钉上金属扣环,加宽腿带,可以有效地解决足带、腿带在长距离行走过程中的松脱问题。

    5 参考文献 [1]丘卫红,窦祖林,等.偏瘫患者肩痛的多因素分析.现代康复,1997,1(3):198.

    [2]Prevost R, et al. Shoulder subluxation in hemiplegia: A radiologic correlatio nal study.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987,68:782.

    [3]Sherpherd RB, et al. The shoulder following stroke:preserving musculoskeleta l integrity for function.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1998, 4(4):35.

    [4]Davis PM. Steps tofollow: A guide to the treatment of adult hemiplegia. Hong Kong: Springer Verlag,1991.207.

    [5]Broke MM, et al.Shoulder subluxation in hemiplegia: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 nt suppor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of Rehabilitation,1991,72:5823.

    收稿日期:1998-08-04, 百拇医药